拿着一份尿常规化验单,望着那一大堆的数字和符号,我们该从何看起呢?
❖目前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蛋白(PRO)、红细胞(RBC)、尿潜血(ERY)、白细胞(WBC)、尿比重(SG)、酸碱度(pH)、尿糖(GLU)、亚硝酸盐(NIT)、酮体(KET)、尿胆红素(BIL)、尿胆原(URO)及尿色、尿透明度、管型等。
尿常规检查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类符号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通常都是异常的;相反“-”就代表是阴性结果,是正常的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离心尿镜检每高倍显微镜下超过3个红细胞,为镜下血尿。但今年近年来由于自动化的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微镜视野下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各家医院就有所不同了。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尿潜血也有假阳性的时候,这时应结合尿沉渣检查,明确其真假,必要时可做尿红细胞位相检查。
8.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有时也有假阳性,需结合血清胆红素的化验来判断。
9.尿亚硝酸盐(NIT)
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10. 尿液酸碱度(pH值):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正常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pH约5.5~8.0。其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pH值减低(酸度增高)见于酸中毒、发烧、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食用大量肉类等;增高(碱性尿)见于碱中毒、频繁呕吐、泌尿系感染、肾小管酸中毒、应用利尿剂等。
11.比重(SG):
尿比重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及病人的水化状态,也可大致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参考值为1.005~1.030。尿比重增高多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降低见于肾小管坏死、慢性肾衰、急性肾衰多尿期、尿崩症等。
❖现代中医治疗肾炎,除了使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外 ,也会借助现代的医疗手段,明确病理,了解病情,从而及时调整用药,做到辩证施治。
❖目前尿常规检查一般包括:尿蛋白(PRO)、红细胞(RBC)、尿潜血(ERY)、白细胞(WBC)、尿比重(SG)、酸碱度(pH)、尿糖(GLU)、亚硝酸盐(NIT)、酮体(KET)、尿胆红素(BIL)、尿胆原(URO)及尿色、尿透明度、管型等。
尿常规检查单上一些项目后面出现“+”、“+++”类符号或数字,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阳性结果,通常都是异常的;相反“-”就代表是阴性结果,是正常的
1.尿蛋白(PR0)
正常尿常规检查一般无蛋白,或仅有微量。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但发热、剧烈运动、妊娠期也会偶然出现尿蛋白。故尿中有蛋白时需追踪观察明确原因。
2.尿糖(GLU)
尿糖阳性要结合临床分析,可能是糖尿病,也可能是因肾糖阈降低所致的肾性糖尿,应结合血糖检测及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由于尿中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能影响尿糖结果,故查尿糖前24小时要停服维生素C和阿斯匹林。
3.尿红细胞(RBC)
离心尿镜检每高倍显微镜下超过3个红细胞,为镜下血尿。但今年近年来由于自动化的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微镜视野下红细胞数量的正常值各家医院就有所不同了。大量红细胞时,称“肉眼血尿”,可见于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应加重视,并立即到泌尿专科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血尿的部位和原因。
4.尿白细胞(WBC)
每个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尿液白细胞超过5个以上,称白细胞尿,大量白细胞时,称脓尿,它表示尿路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
5.尿上皮细胞(SPC)
尿液中有少量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大量出现时,如能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就要考虑泌尿系统炎症存在。此时,如加做尿上皮细胞形态检查,可确定上皮细胞的来源。
6.尿管型(KLG)
尿中出现管型,特别是颗粒管型、细胞管型都是肾脏实质性病变的标志。
7.尿潜血(ERY)
正常情况尿潜血试验阴性。尿潜血阳性同时有蛋白者,首先考虑肾脏疾病和出血性疾病,可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如尿蛋白阴性应到有关专科查明出血部位和性质。一般认为,下尿道出血因红细胞未被破坏,潜血可不明显。尿潜血也有假阳性的时候,这时应结合尿沉渣检查,明确其真假,必要时可做尿红细胞位相检查。
8.尿胆原(UBG)、尿胆红素(BIL)
尿胆原和尿胆红素阳性,多提示有黄疸存在,有助于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有时也有假阳性,需结合血清胆红素的化验来判断。
9.尿亚硝酸盐(NIT)
尿亚硝酸盐主要用于尿路感染的过筛试验。新鲜尿时亚硝酸盐呈阴性,如标本放置时间过久或有细菌生长繁殖可呈假阳性。
10. 尿液酸碱度(pH值):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正常新鲜尿液多呈弱酸性,pH约5.5~8.0。其改变受疾病、用药及饮食的影响。尿pH值减低(酸度增高)见于酸中毒、发烧、糖尿病、痛风、白血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食用大量肉类等;增高(碱性尿)见于碱中毒、频繁呕吐、泌尿系感染、肾小管酸中毒、应用利尿剂等。
11.比重(SG):
尿比重用于估计尿的渗透压及病人的水化状态,也可大致反映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正常参考值为1.005~1.030。尿比重增高多见于高热、脱水、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降低见于肾小管坏死、慢性肾衰、急性肾衰多尿期、尿崩症等。
❖现代中医治疗肾炎,除了使用传统的望闻问切外 ,也会借助现代的医疗手段,明确病理,了解病情,从而及时调整用药,做到辩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