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536,851贴子:16,858,232
  • 5回复贴,共1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与诀窍(总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关键与诀窍(总论)
作者:孟鑫
汉字如果不在文章中,就是枯的,文献不在文人的笔墨间新生,也是枯的,文物不在“文境”中,同样是枯的,而华夏先祖能够让文字、文献、文物生生而不枯,最后形成流动的传统文化文脉,根本在于“文教”。
“文教”简而言之“以文教化”,其涵覆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主要包含学校教育层面和其它社会层面。“文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几千年间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而“文教”的断裂,则可能会导致文字、文献、文物成为“死物”。
著名史学家蒙文通生前曾感慨“数十年来史学究不脱乾嘉以来训诂考据之窠臼”“史料有如药物,史学则如医术,今日史学多弃医术而侈谈药物矣”。当下研究文字训诂、修整、阐发文献的学者众多,然而却导致将文字孤立于文章,这便使文字成为枯物。借蒙文通先生的举譬来说:文献有如药物,文教有如医术。文化传承若弃文教而侈谈文献,如此,文献便也成了枯物,即使再多的修顶整理和阐发解读也是枯在那里,无法走入百姓日用,甚至不能走入文人学者的日用。
因此,传统文化的阐发和传承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研究只需要文献,而传承需要“文教”。仅以文物的传承来说,就需要文教中的“文境”这一理念来说明。文物只有在“文境”中,才是有生气的。文物是人、文、物的时空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发生和衍化。
“文教”所起的传承作用,不仅在于文字、文献、文物,也在于“文人”。文人在传统社会又称士,传统文教的一个主要作用即于学校教育中造“士”,士不必多,整个社会有一小部分的士,就可以“以士为中心,似水波之荡漾,将‘文德’下渐至社会的各个阶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经史子集,而儒释道和经史子集皆从属于“文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皆以“文”为中心展开和联结。因而,后来有了“文人书法”“文人画”的观念,诗、书、画皆称“文心”,动植皆文。“文”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层面,形成教化,这种“文”的凝结作用,同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具体课程门类中。
离开了“文教”这个活水源头,儒释道即是死物,经史子集也只有在文教的环境下,才是流动的。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主体,还是具体如文字、文献、文物,如果不在“文教”的场域之中,都不能“活化”。
因此,我们研究“文教”的现代转化,更是将“文教”作为一种社会基础,以生生而不陈腐的现代形式,重构于当下,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目前的社会“活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4-01-27 05:29回复
    比如英语,基础字母,仅仅二十六个,能组合成单词,词语,词汇,短句,直至文章。这很象化学元素周期表→经化学反应而生出万物一样,而能言中有物,而具体务实。
    东方文字特点是什么?单独的文字是枯的?需要玩文字,把字写成各种希奇古怪的样子,甚至丑书,就活了起来,就文化了?玩文字游戏而创建各种不同样式的文体,文本,八股文就文字活起来而文化了?这些玩文字的,没有多少是把文字所反映的是什么弄明白了的!如白痴而自以为是一样。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4-01-27 06:20
    回复
      2025-07-20 02:55:11
      广告
      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是要有一些最基本的理念,信条,规则的,
      这些最基本的理念,信条,规则之一,
      人是活在当下的,而不是活在历史中,
      活在当下的人,对当下不想说,或想说而无话说,而拿历史说事,只能归为另类。
      lwb999 2024.01.27


      IP属地:河北3楼2024-01-27 06:50
      回复
        说的不如直接去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1-29 16:23
        回复
          主要太晦涩难懂了,小孩子就喜欢原子弹氢弹那种简单粗暴的,国学文化起码要到40岁以上才会有人去关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2-01 18: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