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我写了很多关于香港娱乐衰落的手稿。很多人说伯光君总是批评香港娱乐。相反,这里没有批评的意思。主要是因为历史环境,香港和台湾的文化创作者仍然没有试图融入大陆主导的新时代中国文化。
然而,由于过去香港和台湾流行文化的情感过滤器,大陆观众仍然沉迷于和追求这些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穿越时空的文化艺术有其价值。然而,观众仍然追求香港和台湾娱乐的过去生产模式,甚至总是反思和故意贬低大陆文化产业。
这不仅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没有认识,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例如,有传言说香港电影因为大陆而衰落。什么官员不给香港电影自由?什么大陆市场不好?大陆和香港签署的协议导致香港电影无法培养新人等。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并且不时地被讨论。通过错过香港电影,我认为只要我学习香港电影,我就可以拍好电影。事实上,我既不了解香港电影,也不了解大陆电影。
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香港电影的衰落应该是真相大白。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衰落?这三个原因,一个比一个严重
香港电影的衰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事实上,业内早就有了最终的结论。伯光君写了很多稿子分析。那些演员、导演和创作者都没有接受,无论香港电影制片人有多少模式,最后香港电影的票房越来越低,等等。
这些都不重要,但只是电影行业的问题。香港电影衰落仍然是这三个重要原因。
1、香港电影人口太少,经济上限有限,外部影响影响内部。1998年金融海啸后,除了金融贸易外,娱乐业不仅受到影响,各行各业也受到影响。
王静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从1993年周星驰的《济公》开始,台湾资本就不愿意投资香港电影,然后崩溃了。这是环境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这是当时大陆经济的崛起。香港和台湾经济发展不佳,经济行为开始收缩。1998年,亚洲金融海啸再次发生——
我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决定了下一个问题。
2、香港电影本土市场非常有限,无法支撑香港电影的更新换代。
毕竟,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口。这个市场的上限能有多大?当香港电影强劲时,市场基础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3000多万人口,以及东南亚的隐藏市场。当时,大陆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
2023年,人口超过5000万的韩国因为三年“疫情”的冲击而抱怨,更何况港台市场人口超过3000万。20世纪90年代末,环境经济不好,台湾市场再次崩溃,香港本土市场小,没有支撑下一件事。

3、香港电影没有成功的产业升级,即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然后重新占领世界市场,甚至失去了当地市场。
相信我,现代各行各业科技带来的产业升级是抢占市场的唯一途径。这个实体的制造业上演了太多次。你可以看到中国家电对日本家电,苹果对诺基亚的智能手机,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燃料汽车等等。
不要以为文化产业和实体制造业不一样,其实这个东西也是一样的。
2000年之前,香港电影、日本电影和欧洲文学电影都可以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好莱坞从《终结者2》到《侏罗纪公园》系列数字特效技术的成功创新,再到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都对世界造成了降维打击。

20世纪90年代末,好莱坞大片是否开始横扫世界,包括欧洲、东南亚、中国香港和台湾,包括中东、俄罗斯、中国大陆等,全球市场都陷入了好莱坞大片之下。
这种经济(消费能力) 人口(市场上限) 产业升级(竞争力)一直是产业的基础。
香港有三个百分点。虽然欧洲人口众多,经济良好,但市场过于分散。你看,人口超过1亿,但由于经济衰退,日本电影没有成功升级其产业。2000年后,真人电影和电视剧将失败。自2010年以来,世界上只有两个不可替代的动画和游戏产业。

一边是救星,一边被骂?大陆市场拯救了“香港电影”
说白了,香港电影被成功升级的好莱坞淘汰了。过去,香港电影可以在东南亚赚钱。数字特效时代的好莱坞大片之后,东南亚人吃了好莱坞大餐。谁还吃你的香港甜点?
包括台湾市场,香港电影在台湾并不好,因为台湾开放了好莱坞电影的数量。在过去,台湾限制了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而香港电影在台湾市场开放后就不好了。此后,台湾当地票房排名前20名中只有一部是《海角7》,前30名中还有另一部是《赛德克巴莱》。
1994年以后香港电影就不行了,但当时香港电影还是很辉煌的,所以一直持续到2002年的《无间道》,再到周星驰的《少林足球》6073万,《功夫》6127万。
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并没有完全依赖大陆市场。虽然《功夫》在大陆的票房超过1.73亿美元,但它的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少林足球》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大陆上映,《无间道》在大陆的票房也很普遍。
因此,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正式走向国际,国际市场的表现能力仍然很好。
与此同时,香港本土电影像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再到银河形象的电影,并不依赖大陆市场(这些电影的投资不高)。当时,这些本土电影在香港市场和国际市场仍然可以负担得起,但只有这两部电影。
另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如成龙的《神话》、陈可辛的《投名状》、吴宇森的《赤壁》,完全靠内地市场生存。
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的当地市场并不好。吴宇森、成龙和其他香港电影人离开了好莱坞。2002年的《无间道》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分水岭,所以没有大陆市场的崛起,成龙和其他人在好莱坞混合了哪一年?
最后的荣耀是2008年的功夫之王,香港电影人在海外发展了十多年。巧合的是,2008年后,杜琪峰和银河系的形象不好吗?在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另外两部票房电影是什么?
2015年《叶问3》6036万,2016年《寒战2》6680万。
如果没有内地市场的支持,这两部电影的所有者完全依赖内地市场。这两部香港大片不可能诞生,包括同时代的“扫毒”、“寒战”、“追龙”等。当地只能拍一些低成本的文学和艺术电影。
从2004年的《功夫》到2015年的《叶问3》,已经快十年了。香港电影在当地的票房很差,完全像台湾市场一样被好莱坞大片占据。
从2016年的《寒战2》到2022年的六年也是如此,直到去年,古天乐的《明日战争》达到8190万。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大陆市场,这部电影根本无法拍摄。唯一的例外是《毒舌大状》,它现在已经打破了纪录。这部电影不依赖大陆市场。
想想看,真正的20年一部,类似于台湾省市场的《海角七号》。

香港本土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好莱坞称为王黎霸,这是香港观众的选择。香港电影的衰落与大陆无关。相反,大陆市场拯救了香港电影。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已经失去了。如果没有大陆市场,一群早已超过创作巅峰的香港电影制片人能在2020年混合吗?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巨大的内地市场支撑,香港电影人将在2010年后进入历史。
不是开玩笑,2021年最著名的三部港片《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手卷烟》票房分别为2637、1938年和800.3年,包括刘德华、甄子丹、谢霆锋、林家栋等一线明星。从公开资料来看,当地票房连主演的片酬都付不起。
这导致了其他地区——事实上,只有大陆市场,现在香港电影的票房在东南亚,台湾可以包括在其他地区,更不用说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了。
大陆也开始不承认香港的本土主题。2021年,吴君如的《妈妈的神奇男孩》在香港票房超过2800万,但大陆只有1700万,这仍然叠加了奥运年的影响。当地票房低的年轻演员自然没有多少机会。
香港的市场、文化和工业水平不能支持对电影行业的高投资。它只能制作一部只能在7天内完成的情节电影,但香港在文化沙漠中没有太大的潜力去挖掘。只有大片买不起,不断炒冷饭,加上香港人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电影越来越糟。
它已经衰落了20多年,网民们仍然责怪大陆伤害了“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只有依靠大陆市场,利用大陆技术,引进大陆人才才有未来。此时,一定有人说什么是自由竞争,但也有更多的自由,香港电影是国内电影的待遇更自由?最后,大陆的限制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23年,大多数香港和台湾电影制作人都知道他们的想法。你是指他们制作那种政治电影。我们应该正式打开绿灯,媒体应该大力宣传,观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它——你认为这很荒谬吗?
最后,即使大陆有限制,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制作人也能充分了解大陆的社会环境,最终拍摄适合大陆市场的电影。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制作人知道大陆的市场和环境吗?有多少人仍然尊重大陆的观众?
2023年,只有情感滤镜严重到一叶障的人,还会吹港台娱乐。我们有审计、流量遗留等混乱,但我不提抗日神剧、磨皮古装剧、香港导演拍的一堆主旋律大片。
顺便说一句,古装剧中“以弯代华”服化道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港台文化娱乐进入内地市场带来的。
你还有脸骂大陆影响港台文化娱乐,却不知道大陆文化创作者都在努力消除港台文化娱乐对中国流行文化的歪曲影响。
近年来,中国观众看了《漫游地球2》和《三体》。当然,他们不想看香港警匪片。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他们当然不想看香港和台湾导演的古装剧《以日代华》。 我们都有更亲密的《狂飙》,香港黑帮打架看什么审美疲劳?
2023年,香港电影衰落,一群内地网友跟着骂内地。
醒醒吧
然而,由于过去香港和台湾流行文化的情感过滤器,大陆观众仍然沉迷于和追求这些文化。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穿越时空的文化艺术有其价值。然而,观众仍然追求香港和台湾娱乐的过去生产模式,甚至总是反思和故意贬低大陆文化产业。
这不仅对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没有认识,对未来的发展也没有好处。
例如,有传言说香港电影因为大陆而衰落。什么官员不给香港电影自由?什么大陆市场不好?大陆和香港签署的协议导致香港电影无法培养新人等。
我相信现在有很多人持这样的观点,并且不时地被讨论。通过错过香港电影,我认为只要我学习香港电影,我就可以拍好电影。事实上,我既不了解香港电影,也不了解大陆电影。
这么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香港电影的衰落应该是真相大白。

为什么香港电影会衰落?这三个原因,一个比一个严重
香港电影的衰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事实上,业内早就有了最终的结论。伯光君写了很多稿子分析。那些演员、导演和创作者都没有接受,无论香港电影制片人有多少模式,最后香港电影的票房越来越低,等等。
这些都不重要,但只是电影行业的问题。香港电影衰落仍然是这三个重要原因。
1、香港电影人口太少,经济上限有限,外部影响影响内部。1998年金融海啸后,除了金融贸易外,娱乐业不仅受到影响,各行各业也受到影响。

王静曾在一次采访中说,从1993年周星驰的《济公》开始,台湾资本就不愿意投资香港电影,然后崩溃了。这是环境的原因之一。事实上,这是当时大陆经济的崛起。香港和台湾经济发展不佳,经济行为开始收缩。1998年,亚洲金融海啸再次发生——
我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这决定了下一个问题。

2、香港电影本土市场非常有限,无法支撑香港电影的更新换代。
毕竟,香港只有700多万人口。这个市场的上限能有多大?当香港电影强劲时,市场基础主要是香港和台湾的3000多万人口,以及东南亚的隐藏市场。当时,大陆市场还没有发展起来。
2023年,人口超过5000万的韩国因为三年“疫情”的冲击而抱怨,更何况港台市场人口超过3000万。20世纪90年代末,环境经济不好,台湾市场再次崩溃,香港本土市场小,没有支撑下一件事。

3、香港电影没有成功的产业升级,即技术革命带来的产业升级,然后重新占领世界市场,甚至失去了当地市场。
相信我,现代各行各业科技带来的产业升级是抢占市场的唯一途径。这个实体的制造业上演了太多次。你可以看到中国家电对日本家电,苹果对诺基亚的智能手机,中国新能源汽车对燃料汽车等等。
不要以为文化产业和实体制造业不一样,其实这个东西也是一样的。
2000年之前,香港电影、日本电影和欧洲文学电影都可以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好莱坞从《终结者2》到《侏罗纪公园》系列数字特效技术的成功创新,再到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都对世界造成了降维打击。

20世纪90年代末,好莱坞大片是否开始横扫世界,包括欧洲、东南亚、中国香港和台湾,包括中东、俄罗斯、中国大陆等,全球市场都陷入了好莱坞大片之下。
这种经济(消费能力) 人口(市场上限) 产业升级(竞争力)一直是产业的基础。
香港有三个百分点。虽然欧洲人口众多,经济良好,但市场过于分散。你看,人口超过1亿,但由于经济衰退,日本电影没有成功升级其产业。2000年后,真人电影和电视剧将失败。自2010年以来,世界上只有两个不可替代的动画和游戏产业。

一边是救星,一边被骂?大陆市场拯救了“香港电影”
说白了,香港电影被成功升级的好莱坞淘汰了。过去,香港电影可以在东南亚赚钱。数字特效时代的好莱坞大片之后,东南亚人吃了好莱坞大餐。谁还吃你的香港甜点?
包括台湾市场,香港电影在台湾并不好,因为台湾开放了好莱坞电影的数量。在过去,台湾限制了好莱坞电影的数量,而香港电影在台湾市场开放后就不好了。此后,台湾当地票房排名前20名中只有一部是《海角7》,前30名中还有另一部是《赛德克巴莱》。
1994年以后香港电影就不行了,但当时香港电影还是很辉煌的,所以一直持续到2002年的《无间道》,再到周星驰的《少林足球》6073万,《功夫》6127万。
严格地说,这一时期的香港电影并没有完全依赖大陆市场。虽然《功夫》在大陆的票房超过1.73亿美元,但它的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少林足球》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大陆上映,《无间道》在大陆的票房也很普遍。
因此,香港电影在这一时期正式走向国际,国际市场的表现能力仍然很好。
与此同时,香港本土电影像杜琪峰的《黑社会》系列,再到银河形象的电影,并不依赖大陆市场(这些电影的投资不高)。当时,这些本土电影在香港市场和国际市场仍然可以负担得起,但只有这两部电影。
另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如成龙的《神话》、陈可辛的《投名状》、吴宇森的《赤壁》,完全靠内地市场生存。
回到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的当地市场并不好。吴宇森、成龙和其他香港电影人离开了好莱坞。2002年的《无间道》是香港电影衰落的分水岭,所以没有大陆市场的崛起,成龙和其他人在好莱坞混合了哪一年?
最后的荣耀是2008年的功夫之王,香港电影人在海外发展了十多年。巧合的是,2008年后,杜琪峰和银河系的形象不好吗?在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上,另外两部票房电影是什么?
2015年《叶问3》6036万,2016年《寒战2》6680万。
如果没有内地市场的支持,这两部电影的所有者完全依赖内地市场。这两部香港大片不可能诞生,包括同时代的“扫毒”、“寒战”、“追龙”等。当地只能拍一些低成本的文学和艺术电影。
从2004年的《功夫》到2015年的《叶问3》,已经快十年了。香港电影在当地的票房很差,完全像台湾市场一样被好莱坞大片占据。
从2016年的《寒战2》到2022年的六年也是如此,直到去年,古天乐的《明日战争》达到8190万。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大陆市场,这部电影根本无法拍摄。唯一的例外是《毒舌大状》,它现在已经打破了纪录。这部电影不依赖大陆市场。
想想看,真正的20年一部,类似于台湾省市场的《海角七号》。

香港本土市场长期以来一直被好莱坞称为王黎霸,这是香港观众的选择。香港电影的衰落与大陆无关。相反,大陆市场拯救了香港电影。香港电影的海外市场已经失去了。如果没有大陆市场,一群早已超过创作巅峰的香港电影制片人能在2020年混合吗?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巨大的内地市场支撑,香港电影人将在2010年后进入历史。
不是开玩笑,2021年最著名的三部港片《怒火重案》《拆弹专家2》《手卷烟》票房分别为2637、1938年和800.3年,包括刘德华、甄子丹、谢霆锋、林家栋等一线明星。从公开资料来看,当地票房连主演的片酬都付不起。
这导致了其他地区——事实上,只有大陆市场,现在香港电影的票房在东南亚,台湾可以包括在其他地区,更不用说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了。
大陆也开始不承认香港的本土主题。2021年,吴君如的《妈妈的神奇男孩》在香港票房超过2800万,但大陆只有1700万,这仍然叠加了奥运年的影响。当地票房低的年轻演员自然没有多少机会。
香港的市场、文化和工业水平不能支持对电影行业的高投资。它只能制作一部只能在7天内完成的情节电影,但香港在文化沙漠中没有太大的潜力去挖掘。只有大片买不起,不断炒冷饭,加上香港人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电影越来越糟。
它已经衰落了20多年,网民们仍然责怪大陆伤害了“香港电影”

香港电影只有依靠大陆市场,利用大陆技术,引进大陆人才才有未来。此时,一定有人说什么是自由竞争,但也有更多的自由,香港电影是国内电影的待遇更自由?最后,大陆的限制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2023年,大多数香港和台湾电影制作人都知道他们的想法。你是指他们制作那种政治电影。我们应该正式打开绿灯,媒体应该大力宣传,观众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它——你认为这很荒谬吗?
最后,即使大陆有限制,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制作人也能充分了解大陆的社会环境,最终拍摄适合大陆市场的电影。香港和台湾的电影制作人知道大陆的市场和环境吗?有多少人仍然尊重大陆的观众?
2023年,只有情感滤镜严重到一叶障的人,还会吹港台娱乐。我们有审计、流量遗留等混乱,但我不提抗日神剧、磨皮古装剧、香港导演拍的一堆主旋律大片。
顺便说一句,古装剧中“以弯代华”服化道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港台文化娱乐进入内地市场带来的。
你还有脸骂大陆影响港台文化娱乐,却不知道大陆文化创作者都在努力消除港台文化娱乐对中国流行文化的歪曲影响。
近年来,中国观众看了《漫游地球2》和《三体》。当然,他们不想看香港警匪片。有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他们当然不想看香港和台湾导演的古装剧《以日代华》。 我们都有更亲密的《狂飙》,香港黑帮打架看什么审美疲劳?
2023年,香港电影衰落,一群内地网友跟着骂内地。
醒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