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心有不甘而选择了复读。每一次模拟考试,包括复读生本人在内,还有家长、学校老师和同学都盯着分数,都不自觉地进行着对比。高考,一场无法回避的现实焦虑。此刻若父母根本不理解孩子的压力与付出,只是单纯从分数上进行比较和点评,孩子的不满情绪直接拉升(条件反射),家长的愤怒和数落也随之而来。当家长将焦虑转化为消极情绪再次反馈到孩子身上时,厌学、游戏、恋爱等令家长头疼的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增强循环),复读变成了一场家庭战争。
[家长的焦虑]
10月初,一位复读生家长来访者与我交流,说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这样下去,担心自己的生命难保。我问为什么?她说看着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困难,每天晚上10点多晚自习还要和同学聊上几十分钟的天,迟迟不出校门;晚上11:00多回家洗澡洗头发,每天要磨到凌晨1:00左右才睡觉;即便周末来之不易的半天休息也基本都是用来和同学聚会,这哪里是复读的样子。再这样下去,还不知道明年的高考能不能考出今年这样的分数来,到时候全家人一年的付出都打水漂怎么办。
【精准看透孩子的问题·四两拨千斤]
我问家长,高考复读是谁的意愿。家长说是孩子自己坚定选择的。既然是孩子自己选择复读,那孩子就有想把成绩提上来,考上理想大学的动机。可是孩子的复读状态为什么没有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呢?情绪可能是主要和直接因素。通过与孩子家长的交流,我提醒家长做一个细致的回忆,整理一下自己看到孩子的什么状态时就会心中烦恼陡然而生?结果这位妈妈一共列了30多条吐槽。其中近20条是单向思维下的条件反射,孩子因此与妈妈建立了一套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增强循环)。要想改变孩子学习的现状,杠杆解是妈妈。于是我与复读生有了这样的一次咨询交流:
我:早上是很累起不来?还是不想起床。
复读生:不想起床。
我:什么心情?
复读生:纠结。
我:担心听课听不懂?
复读生:确实,像数学还有其他理科我真的听不懂。关键老师还要点名回答问题,我很紧张,因为我不会,我怕尴尬。
我:明年高考计划考多少分,上哪个大学目标明确吗?
复读生:也不是很明确,同学说那所大学不错,我想我就考那所大学吧?
我:早餐挑食吗?
复读生:不是挑,是不想吃,我妈在旁边不停地念叨,就不想吃了,有时看着妈妈的表情也不想吃。
我:要是能够早起十分钟,你妈也不在旁边唠叨,是不是早餐有胃口?
复读生:应该能吃下。
......
我:下晚自习都十点多了,怎么不想回家?
复读生:我也不知道,就是想和同学散散步、聊聊天。
我:你觉得你每天有哪些压力?
复读生:(泪流满面)学校复习的节奏快,我是艺考生转文化生复读,根本就跟不上复习的节奏。听不懂课的时候我特别着急,要是被老师批评,我就感觉很难受。同学们又都那么卷,我也担心自己在班上的排名退步。模拟考试总分还没有提高,我又特别着急。但是我爸爸不问原因,看到分数就批评我不努力,我妈妈虽然没有批评我,但是她的唠叨已经让我受不了了,我的心情很差,我静不下心来搞复习.…(一边哭,一边述说)
我:其实你每天只想要你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可是她偏偏给了你很多很多,但是给的都不是你心里需要的。你找不到一个理解你压力的人,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结果想学学不进、想放放不下、想做做不到,每天都这样无比痛苦的纠结着。要是你妈妈站在理解你的这一边,和你一条战线,是不是复读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听课的压力都能得到缓解?
复读生:是的,我需要我妈妈。
干预效果反馈:连续三次干预后,妈妈陪读的高焦虑彻底消除。孩子早起、早餐、到校都变积极了,上课状态明显好转,晚上回家和睡觉时间提前。一个月后,听课基本不走神,晚自习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现在每天给自己3一5条积极评价,进入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这个月模拟考试分数开始提升,对自己的高考目标笃定了,信心满满。
[认知加强]
我对复读生说,她的压力来自一系列的情绪性条件反射,有的是直接的条件反射,有的是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这些都是容易解决的,就像我们给电脑编程一样,换一个程序就解决了。我们明确高考目标,做好学科排查和潜能开发分析,排除消极悄绪下的条件反射,学习的状态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要相信自己。
我对家长说,高考生本身就自带高焦虑,复读生的顾虑更多,焦虑程度更高。家长首先要理解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而且从对孩子的高考支持来说,理解才是最大的支持。理解之后再一起去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而不是家长表现出更加焦虑的情绪,过度关注其实是在增加孩子的焦虑,让处于高焦虑之中的孩子更加矛盾和纠结,垒高了焦虑,增加了内耗,于是孩子的状态才越来越差。
【小结]
清晰表征,审视认知,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对于一个主动要求复读的高考生来说,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强烈的,但是同时她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万一明年高考成绩不如今年怎么办?同学瞧不起怎么办?不能兑现家人的预期怎么办?家人以后拿此事数落怎么办?等等。没有一个高考生的压力比复读生更大。怎样化解复读生的高焦虑?杠杆解在父母。父母先平和自己的心态,不乱作为,不自乱阵脚,看清孩子呈现的状态背后的本质,给予最需要的理解和精准的支持,用最温暖的关怀给孩子爱的力量。四两拨千斤,彼此轻松皆大欢喜。
[家长的焦虑]
10月初,一位复读生家长来访者与我交流,说自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再这样下去,担心自己的生命难保。我问为什么?她说看着孩子每天早上起床困难,每天晚上10点多晚自习还要和同学聊上几十分钟的天,迟迟不出校门;晚上11:00多回家洗澡洗头发,每天要磨到凌晨1:00左右才睡觉;即便周末来之不易的半天休息也基本都是用来和同学聚会,这哪里是复读的样子。再这样下去,还不知道明年的高考能不能考出今年这样的分数来,到时候全家人一年的付出都打水漂怎么办。
【精准看透孩子的问题·四两拨千斤]
我问家长,高考复读是谁的意愿。家长说是孩子自己坚定选择的。既然是孩子自己选择复读,那孩子就有想把成绩提上来,考上理想大学的动机。可是孩子的复读状态为什么没有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呢?情绪可能是主要和直接因素。通过与孩子家长的交流,我提醒家长做一个细致的回忆,整理一下自己看到孩子的什么状态时就会心中烦恼陡然而生?结果这位妈妈一共列了30多条吐槽。其中近20条是单向思维下的条件反射,孩子因此与妈妈建立了一套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增强循环)。要想改变孩子学习的现状,杠杆解是妈妈。于是我与复读生有了这样的一次咨询交流:
我:早上是很累起不来?还是不想起床。
复读生:不想起床。
我:什么心情?
复读生:纠结。
我:担心听课听不懂?
复读生:确实,像数学还有其他理科我真的听不懂。关键老师还要点名回答问题,我很紧张,因为我不会,我怕尴尬。
我:明年高考计划考多少分,上哪个大学目标明确吗?
复读生:也不是很明确,同学说那所大学不错,我想我就考那所大学吧?
我:早餐挑食吗?
复读生:不是挑,是不想吃,我妈在旁边不停地念叨,就不想吃了,有时看着妈妈的表情也不想吃。
我:要是能够早起十分钟,你妈也不在旁边唠叨,是不是早餐有胃口?
复读生:应该能吃下。
......
我:下晚自习都十点多了,怎么不想回家?
复读生:我也不知道,就是想和同学散散步、聊聊天。
我:你觉得你每天有哪些压力?
复读生:(泪流满面)学校复习的节奏快,我是艺考生转文化生复读,根本就跟不上复习的节奏。听不懂课的时候我特别着急,要是被老师批评,我就感觉很难受。同学们又都那么卷,我也担心自己在班上的排名退步。模拟考试总分还没有提高,我又特别着急。但是我爸爸不问原因,看到分数就批评我不努力,我妈妈虽然没有批评我,但是她的唠叨已经让我受不了了,我的心情很差,我静不下心来搞复习.…(一边哭,一边述说)
我:其实你每天只想要你妈妈一个温暖的拥抱?可是她偏偏给了你很多很多,但是给的都不是你心里需要的。你找不到一个理解你压力的人,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结果想学学不进、想放放不下、想做做不到,每天都这样无比痛苦的纠结着。要是你妈妈站在理解你的这一边,和你一条战线,是不是复读的压力、考试的压力、听课的压力都能得到缓解?
复读生:是的,我需要我妈妈。
干预效果反馈:连续三次干预后,妈妈陪读的高焦虑彻底消除。孩子早起、早餐、到校都变积极了,上课状态明显好转,晚上回家和睡觉时间提前。一个月后,听课基本不走神,晚自习学习效率大大提升。现在每天给自己3一5条积极评价,进入一种兴奋的学习状态中。这个月模拟考试分数开始提升,对自己的高考目标笃定了,信心满满。
[认知加强]
我对复读生说,她的压力来自一系列的情绪性条件反射,有的是直接的条件反射,有的是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这些都是容易解决的,就像我们给电脑编程一样,换一个程序就解决了。我们明确高考目标,做好学科排查和潜能开发分析,排除消极悄绪下的条件反射,学习的状态变了,成绩也就提高了,要相信自己。
我对家长说,高考生本身就自带高焦虑,复读生的顾虑更多,焦虑程度更高。家长首先要理解这个特殊时期的孩子,而且从对孩子的高考支持来说,理解才是最大的支持。理解之后再一起去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而不是家长表现出更加焦虑的情绪,过度关注其实是在增加孩子的焦虑,让处于高焦虑之中的孩子更加矛盾和纠结,垒高了焦虑,增加了内耗,于是孩子的状态才越来越差。
【小结]
清晰表征,审视认知,这样才能从纷繁复杂中看到问题的本质。对于一个主动要求复读的高考生来说,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强烈的,但是同时她所面临的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万一明年高考成绩不如今年怎么办?同学瞧不起怎么办?不能兑现家人的预期怎么办?家人以后拿此事数落怎么办?等等。没有一个高考生的压力比复读生更大。怎样化解复读生的高焦虑?杠杆解在父母。父母先平和自己的心态,不乱作为,不自乱阵脚,看清孩子呈现的状态背后的本质,给予最需要的理解和精准的支持,用最温暖的关怀给孩子爱的力量。四两拨千斤,彼此轻松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