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首次发现脉冲星以来,天文学家已探测到超过3000个此类天体。双星系统中,脉冲星通过吸收邻近伴星的物质来维持其高速旋转,随着脉冲星不断吸收其物质,两星逐渐靠近,旋转速度进一步加快。这种现象促使天文学家将脉冲星的这两种演化阶段分别命名为“红背蛛脉冲星”(redback pulsar)和“毒蜘蛛脉冲星”(black widow pulsar),统称为“蜘蛛脉冲星”。在过去,科学家们只能观测到这两种状态的脉冲双星系统,中间状态由于其极短的轨道周期和两星的接近距离而难以探测,使得其演化路径缺乏实证支持。
今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伙伴利用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53分钟的脉冲双星系统PSR J1953+1844,是目前已知周期最短的脉冲双星系统。这一发现证明了该系统正处于从红背蛛到毒蜘蛛状态的演化中间阶段。这项成果已在2023年6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2023年5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蜘蛛脉冲星系统的另一特性是它们通常存在于双星系统中,其产生的辐射会烧蚀伴星的等离子体,导致脉冲星的射电辐射出现发射延迟或遮蔽。
202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另一个星系中观测到FRB的磁场反转现象,揭示了其源周围的罕见天文环境,其中磁场随时间扭曲、转向和波动。这次观测到的FRB位于四十亿光年外的矮星系中心,产生的能量爆发持续仅几毫秒。
团队利用绿岸望远镜和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对FRB 20190520B进行了观测,发现其磁场高度可变且会反转方向,这是首次在FRB中发现磁场反转的证据,也支持了至少部分FRB起源于双星系统的理论。当FRB射电闪光从源头向外传播时,其偏振揭示了磁场的存在。来自大质量恒星大气层的剧烈波动和流动的等离子体风,在我们视线上提供了不断变化的磁场。虽然这一发现并未解开FRB源的谜团,但它为我们理解FRB爆发周围的邻域提供了更多信息。该研究发表在2023年5月的《科学》杂志上。
值得一提的是,FRB 20190520B于2019年首次由中国FAST观测到,随后美国的甚大射电阵(VLA)和FAST在2019年对该天体进行了跟踪观测。此后,天文学家还使用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来定位FRB源的宿主星系。
#天文#


今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伙伴利用FAST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53分钟的脉冲双星系统PSR J1953+1844,是目前已知周期最短的脉冲双星系统。这一发现证明了该系统正处于从红背蛛到毒蜘蛛状态的演化中间阶段。这项成果已在2023年6月《自然》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2023年5月《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显示,蜘蛛脉冲星系统的另一特性是它们通常存在于双星系统中,其产生的辐射会烧蚀伴星的等离子体,导致脉冲星的射电辐射出现发射延迟或遮蔽。
202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在另一个星系中观测到FRB的磁场反转现象,揭示了其源周围的罕见天文环境,其中磁场随时间扭曲、转向和波动。这次观测到的FRB位于四十亿光年外的矮星系中心,产生的能量爆发持续仅几毫秒。
团队利用绿岸望远镜和帕克斯射电望远镜对FRB 20190520B进行了观测,发现其磁场高度可变且会反转方向,这是首次在FRB中发现磁场反转的证据,也支持了至少部分FRB起源于双星系统的理论。当FRB射电闪光从源头向外传播时,其偏振揭示了磁场的存在。来自大质量恒星大气层的剧烈波动和流动的等离子体风,在我们视线上提供了不断变化的磁场。虽然这一发现并未解开FRB源的谜团,但它为我们理解FRB爆发周围的邻域提供了更多信息。该研究发表在2023年5月的《科学》杂志上。
值得一提的是,FRB 20190520B于2019年首次由中国FAST观测到,随后美国的甚大射电阵(VLA)和FAST在2019年对该天体进行了跟踪观测。此后,天文学家还使用加拿大-法国-夏威夷望远镜(CFHT)来定位FRB源的宿主星系。
#天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