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于1920年底启程赴苏俄考察,1921年1月25日抵达莫斯科,1922年12月21日离开莫斯科回国。瞿秋白在俄国盘桓的两年,正值苏俄经济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时期,因而他对“新经济政策”有较为全面地介绍、认识和分析,并为此留下了大量关于这一政策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当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及实施效果
十月革命胜利后,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武装干涉,战争仍在持续,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一)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外一切粮食都上缴苏维埃发给苏维埃纸币。
(二) 工厂充公:所有工厂一概归苏维埃所有。
(三) 商业:所有物品(住房、粮食、物品)均统一由国家分配商业取消只有少数人进行一点儿黑市买卖。
(四) 生活:在“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下只有参加工作的人才可以领到劳动券和食物。
这种政策在战争时期有其必要的作用但当战争结束后给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920年,俄罗斯的农业产值只等于战前农业产值的一半多,粮食和其它最必需的食品都不够,工业更是几乎破坏殆尽。“不但机器,就是工业附属品,如工厂中所用电灯泡等,也须向外国购买。”
余粮收集制使农民不愿意多种粮食,导致了粮食的缺乏供给不足:工人职员“从每月十五斤(俄一斤抵中国一斤之四分之三)到每月四十五斤黑面包。薪水最多不过八千卢布,依那时卢布的行市只抵到中国的八角钱”战时政策引起了技师们强烈的不满:“老工程师在铁道局办事,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劳农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他。他又说:‘乡下人的鸡鸭鱼肉一概都行集权制,怎么办得了,又不准做生意。办事的人才有饭吃,不办事的—也许他不高兴—可不行了。’”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的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在买不到东西的情况下,苏维埃纸币迅速贬值。在瞿秋白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因为“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什么都没有买”。俄国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而困顿(为什么叫《饿乡记程》):“居民人人似乎有些不舒的神态,想是物质生活太苦的缘故。”
“公共食堂。饭菜恶劣,比较起来,在现时的俄国还算是上上等的,有些牛油,白糖。同吃饭的大半都是外交委员会的职员。我看他们吃完之后各自包着面包油糖回去,因问一问同行的人。他说俄国现在什么都集中在国家手里,每人除办事可得口粮外,没处找东西吃用,所以如此。'譬如你们这种双喜烟,我已经一年多没抽到这样好的烟了。”
这种经济严重萧条的状况导致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苏俄受到广泛的抵制,甚至引发了坦博夫省、顿河、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等地的农民暴动。
二、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考与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究竟应该如何搞经济建设?对当时各种经济问题的处理、思考、宣传、实践乃至再总结就成了列宁1921年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党的纲领不能始终只是党的纲领。它应当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纲领。不然它就不能作为党的纲领。它应当用第二个党纲,即恢复整个国民经济并使它达到现代技术水平的工作计划来补充”
列宁认为共产党必须学习掌握经济建设的方法,“我们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开始学习经济”。“现在经济改造之中,国外国内一切经济事业小心谨慎实在去干—这是今日的共产党职任。”
列宁还屡次号召共产党员向资本家、向旧店员学习经济,尽快恢复俄国经济建设,他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的经济,那末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后面,我们就会挨打。”
他还着重强调说:“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也决定俄国共产主义政权的命运。”他在分析当时的经济政策时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并进一步认为,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正确办法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率先实行的粮食税政策,被列宁认为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
一、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及实施效果
十月革命胜利后,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武装干涉,战争仍在持续,为保卫苏维埃,俄国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是:
(一) 余粮收集制:除口粮外一切粮食都上缴苏维埃发给苏维埃纸币。
(二) 工厂充公:所有工厂一概归苏维埃所有。
(三) 商业:所有物品(住房、粮食、物品)均统一由国家分配商业取消只有少数人进行一点儿黑市买卖。
(四) 生活:在“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下只有参加工作的人才可以领到劳动券和食物。
这种政策在战争时期有其必要的作用但当战争结束后给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1920年,俄罗斯的农业产值只等于战前农业产值的一半多,粮食和其它最必需的食品都不够,工业更是几乎破坏殆尽。“不但机器,就是工业附属品,如工厂中所用电灯泡等,也须向外国购买。”
余粮收集制使农民不愿意多种粮食,导致了粮食的缺乏供给不足:工人职员“从每月十五斤(俄一斤抵中国一斤之四分之三)到每月四十五斤黑面包。薪水最多不过八千卢布,依那时卢布的行市只抵到中国的八角钱”战时政策引起了技师们强烈的不满:“老工程师在铁道局办事,屡次怠工,唾骂布尔什维克,下狱三四次,依旧如此。劳农政府没有技师,也只能听他。他又说:‘乡下人的鸡鸭鱼肉一概都行集权制,怎么办得了,又不准做生意。办事的人才有饭吃,不办事的—也许他不高兴—可不行了。’”
由于余粮收集制和全部企业的收归国有,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没有,在买不到东西的情况下,苏维埃纸币迅速贬值。在瞿秋白赶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沿途乡下妇人拿100个鸡蛋来,想换些盐,却不愿意要卢布,因为“私人商业已经完全禁绝,什么都没有买”。俄国人民的生活也因此而困顿(为什么叫《饿乡记程》):“居民人人似乎有些不舒的神态,想是物质生活太苦的缘故。”
“公共食堂。饭菜恶劣,比较起来,在现时的俄国还算是上上等的,有些牛油,白糖。同吃饭的大半都是外交委员会的职员。我看他们吃完之后各自包着面包油糖回去,因问一问同行的人。他说俄国现在什么都集中在国家手里,每人除办事可得口粮外,没处找东西吃用,所以如此。'譬如你们这种双喜烟,我已经一年多没抽到这样好的烟了。”
这种经济严重萧条的状况导致了“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在当时的苏俄受到广泛的抵制,甚至引发了坦博夫省、顿河、乌克兰和西伯利亚等地的农民暴动。
二、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考与论述
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究竟应该如何搞经济建设?对当时各种经济问题的处理、思考、宣传、实践乃至再总结就成了列宁1921年以后必须面对的问题。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党的纲领不能始终只是党的纲领。它应当成为我们经济建设的纲领。不然它就不能作为党的纲领。它应当用第二个党纲,即恢复整个国民经济并使它达到现代技术水平的工作计划来补充”
列宁认为共产党必须学习掌握经济建设的方法,“我们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开始学习经济”。“现在经济改造之中,国外国内一切经济事业小心谨慎实在去干—这是今日的共产党职任。”
列宁还屡次号召共产党员向资本家、向旧店员学习经济,尽快恢复俄国经济建设,他认为:“如果我们不能恢复我国的经济,那末我们就落在而且将来还要落在资本主义列强的后面,我们就会挨打。”
他还着重强调说:“决定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也决定俄国共产主义政权的命运。”他在分析当时的经济政策时谈到:“‘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并进一步认为,适应当时经济状况的正确办法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我们现在正用‘新经济政策’来改正我们的许多错误,我们正在学习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而不犯这些错误。”
新经济政策中率先实行的粮食税政策,被列宁认为是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