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鼎祚历代《文纪》的编纂与刊刻
童达清
梅鼎祚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文献学家,他一生痴迷于古,勤于纂述,成果斐然,著述等身,且大多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和《续修四库全书》,可见其价值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其中他编纂的历代《文纪》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11种203卷,四库馆臣因未见而失收的有4种68卷以上(《后陈文纪》卷数不详),是梅鼎祚所有著述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尤其生平精魂之所渊注”[1],它开创了我国古代编纂文章全文总集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梅鼎祚编纂历代《文纪》的缘起
梅鼎祚自小就喜好古文辞,“不喜经生业,以古学自任。”[2]其好友沈懋学说:“禹金方丱已为古文词。”[3] 刘绍恤说:“舞象之年,辄嘐嘐好古,以请于先太中。先太中大奇之,不夺其志。”[4]先太中,即是其父梅守德,他的爱好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全力支持。虽然为生活所迫,梅鼎祚先后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余年,但由于志不在此,故均是铩羽而归。万历十九年(1591),梅鼎祚最后一次去北京参加贡试失败后,从此远离科场,全力投入自己喜爱的著述大业。梅鼎祚对古文辞的爱好,正是他编纂历代《文纪》的思想基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冯惟讷完成了他煌煌156卷本的《古诗纪》,该书“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5]。万历初年,歙县吴琯重刻是书,梅鼎祚的很多朋友如歙县谢陛、江都陆弼、苏州俞策等都曾参与过该书的校订,受《古诗纪》和友人的影响,梅鼎祚一方面决定编纂一部《八代诗乘》,以补冯氏之不足,纠正当时片面否定六朝诗歌成就的偏颇观点,同时决心仿照《古诗纪》的体例,编纂一部历代文章总集,以与《古诗纪》相匹配。
梅鼎祚编纂《文纪》,或亦尝得到王世贞的鼓励。陈继儒《文纪序》载:昔北海冯惟讷《诗纪》之出也,得百五十六卷,王弇州序成,示余曰:“盍不纂《文纪》以配之?如日月之并丽于中天,亦艺林一大快事。”余谢不敏,坐客曰:“宣城梅禹金曾力任之。”其时子威、漪园、海若诸公,皆引为在兹宜归作者。禹金果贾十年余勇,蒐引讨索,采缀诠综,以述为作,而成是书。(《皇霸文纪》卷首)王世贞《诗纪序》[6]所作年代不详,但至迟不得晚于万历十年(1582)。梅鼎祚以诗文早得王世贞青眼,被列为“王门四十子”之一,除书信往来外,万历十二年(1584)梅鼎祚访王世贞于太仓,十六年(1588)又久与王公在南京盘桓,二人在交往时,或曾就《文纪》的编纂祚过商讨,鼎祚编纂《文纪》的计划得到了王世贞的嘉许与鼓励。
二、梅鼎祚历代《文纪》的编纂
由前所述可知,梅鼎祚编纂《文纪》的想法酝酿已久,但迟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才正式开始编纂《文纪》。一方面是其著述规划很多,暂时无暇顾及此书;另一方面,要想完成这样的巨大工程,前期需要作大量的资料准备。是年梅鼎祚也已五十六岁迈入晚年了。这年初,他给曾任太常寺少卿的好友余寅写信说:“比图昉自三代,下讫六朝,旁及二氏,为《文纪》,用配冯氏之《诗纪》。堇有端绪,尚需余先生为玄晏先生矣。”[7] 余寅是浙江鄞县人,万历八年(1590)进士,著述甚多,梅鼎祚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惜此时余寅也已病重,次年就去世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梅鼎祚将《文纪》凡例寄给浙江右参政吴用先[8],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可是此时吴用先已归里守制,此《凡例》也已石沉大海,不知所踪。
编纂《文纪》需要检大量的典籍,万历三十五年(1607),梅鼎祚寄书无锡邹迪光,欲往其处翻书:“今因撰《文纪》……欲来诣左右,寄迹庑下,一见所未见。”[9]邹迪光表示热烈欢迎:“来教云欲成《文纪》一书,甚善。此不佞所有志而未能者,以足下才力,成之何难?不佞虽家无遗书,可借近于九龙山下,构得一菟裘,有池有亭,有榭有庖湢,有修廊可步,有便房可以卧起,足下携万卷、挟百氏而来,校雠其中,俾不佞分膏藉馥,窃一二绪余,书成之日,附姓名不朽,此所深愿也,而不敢必也,足下果有意乎?”[10]但鼎祚最终因故未能成行。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初,听说嘉兴沈士龙处藏有《十六国春秋》,梅鼎祚即致信时任太平县知县的许光祚,希望他能绍介自己前往嘉兴:“绣水沈汝纳孝廉识之否?其家有《十六国春秋》百二十卷,弟撰《文纪》,欲就检,或门下旧识,作数字附弟行为望。”[11]
童达清
梅鼎祚是晚明时期重要的文献学家,他一生痴迷于古,勤于纂述,成果斐然,著述等身,且大多被收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和《续修四库全书》,可见其价值也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其中他编纂的历代《文纪》被收入《四库全书.》的有11种203卷,四库馆臣因未见而失收的有4种68卷以上(《后陈文纪》卷数不详),是梅鼎祚所有著述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尤其生平精魂之所渊注”[1],它开创了我国古代编纂文章全文总集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梅鼎祚编纂历代《文纪》的缘起
梅鼎祚自小就喜好古文辞,“不喜经生业,以古学自任。”[2]其好友沈懋学说:“禹金方丱已为古文词。”[3] 刘绍恤说:“舞象之年,辄嘐嘐好古,以请于先太中。先太中大奇之,不夺其志。”[4]先太中,即是其父梅守德,他的爱好得到了父亲的理解和全力支持。虽然为生活所迫,梅鼎祚先后参加科举考试二十余年,但由于志不在此,故均是铩羽而归。万历十九年(1591),梅鼎祚最后一次去北京参加贡试失败后,从此远离科场,全力投入自己喜爱的著述大业。梅鼎祚对古文辞的爱好,正是他编纂历代《文纪》的思想基础。
嘉靖三十六年(1557),冯惟讷完成了他煌煌156卷本的《古诗纪》,该书“上薄古初,下迄六代,有韵之作,无不兼收。溯诗家之渊源者,不能外是书而别求”[5]。万历初年,歙县吴琯重刻是书,梅鼎祚的很多朋友如歙县谢陛、江都陆弼、苏州俞策等都曾参与过该书的校订,受《古诗纪》和友人的影响,梅鼎祚一方面决定编纂一部《八代诗乘》,以补冯氏之不足,纠正当时片面否定六朝诗歌成就的偏颇观点,同时决心仿照《古诗纪》的体例,编纂一部历代文章总集,以与《古诗纪》相匹配。
梅鼎祚编纂《文纪》,或亦尝得到王世贞的鼓励。陈继儒《文纪序》载:昔北海冯惟讷《诗纪》之出也,得百五十六卷,王弇州序成,示余曰:“盍不纂《文纪》以配之?如日月之并丽于中天,亦艺林一大快事。”余谢不敏,坐客曰:“宣城梅禹金曾力任之。”其时子威、漪园、海若诸公,皆引为在兹宜归作者。禹金果贾十年余勇,蒐引讨索,采缀诠综,以述为作,而成是书。(《皇霸文纪》卷首)王世贞《诗纪序》[6]所作年代不详,但至迟不得晚于万历十年(1582)。梅鼎祚以诗文早得王世贞青眼,被列为“王门四十子”之一,除书信往来外,万历十二年(1584)梅鼎祚访王世贞于太仓,十六年(1588)又久与王公在南京盘桓,二人在交往时,或曾就《文纪》的编纂祚过商讨,鼎祚编纂《文纪》的计划得到了王世贞的嘉许与鼓励。
二、梅鼎祚历代《文纪》的编纂
由前所述可知,梅鼎祚编纂《文纪》的想法酝酿已久,但迟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他才正式开始编纂《文纪》。一方面是其著述规划很多,暂时无暇顾及此书;另一方面,要想完成这样的巨大工程,前期需要作大量的资料准备。是年梅鼎祚也已五十六岁迈入晚年了。这年初,他给曾任太常寺少卿的好友余寅写信说:“比图昉自三代,下讫六朝,旁及二氏,为《文纪》,用配冯氏之《诗纪》。堇有端绪,尚需余先生为玄晏先生矣。”[7] 余寅是浙江鄞县人,万历八年(1590)进士,著述甚多,梅鼎祚希望他能助自己一臂之力,可惜此时余寅也已病重,次年就去世了。
万历三十四年(1606),梅鼎祚将《文纪》凡例寄给浙江右参政吴用先[8],希望听听他的意见,可是此时吴用先已归里守制,此《凡例》也已石沉大海,不知所踪。
编纂《文纪》需要检大量的典籍,万历三十五年(1607),梅鼎祚寄书无锡邹迪光,欲往其处翻书:“今因撰《文纪》……欲来诣左右,寄迹庑下,一见所未见。”[9]邹迪光表示热烈欢迎:“来教云欲成《文纪》一书,甚善。此不佞所有志而未能者,以足下才力,成之何难?不佞虽家无遗书,可借近于九龙山下,构得一菟裘,有池有亭,有榭有庖湢,有修廊可步,有便房可以卧起,足下携万卷、挟百氏而来,校雠其中,俾不佞分膏藉馥,窃一二绪余,书成之日,附姓名不朽,此所深愿也,而不敢必也,足下果有意乎?”[10]但鼎祚最终因故未能成行。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初,听说嘉兴沈士龙处藏有《十六国春秋》,梅鼎祚即致信时任太平县知县的许光祚,希望他能绍介自己前往嘉兴:“绣水沈汝纳孝廉识之否?其家有《十六国春秋》百二十卷,弟撰《文纪》,欲就检,或门下旧识,作数字附弟行为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