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澧州芬司街,有一个沧堰小区,之所以叫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辖区内有一口堰塘叫做沧堰,就在如今的弘毅小学,以前的城关中学旁边。沧堰是城内屈指可数的几个堰塘之一,如今依然存在,2013年被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堰不过就是一口小小的堰塘而已,乍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为什么却成为了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去对它如此珍视?
其实,这口波澜不惊的堰塘,曾经映照了澧州古城悠久灿烂的人文风貌,见证了古城深邃厚重的历史。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堰塘的现状,要了解它有些什么不同凡响的地方,需要我们从一些细节去一一讲起。
沧堰的形状,大体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呈现八方形,它的面积并不是太大,据说约有1600平方米。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东府堰”,为什么叫东府堰呢?这就要从清代一个参将的衙门说起。清代参将是绿营中正三品武官,他手下的营兵编制为营,参将的位置低于副将,高于游击,是镇守一方的军事头领。据《直隶澧州志武备志》记载,澧州营有参将一员,驻地就在澧州城,他的办公场所,就叫做参府署。从清代澧阳治图上,可以看见前人标示得非常清楚,其地址就在沧堰北面,靠近澧州古城的东面。和西面的其他一些衙门相比,它也是位居东面,东府堰就正是由于参府署而得名,但是它的历史,显然不是仅仅局限于清代。
《嘉靖澧州志·名胜纪》记载有遇仙桥,只说在遇仙楼北十余步,而这个位置,就正是沧堰。那么至少在明代嘉靖时期,沧堰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说的遇仙桥,正是澧州一段非常有名的历史传说的发生地,如果照这传说来推测,至少在宋代,沧堰这一片水面就是存在的了,至于那时候是一条河流,还是仅仅是一个堰塘,由于地貌的改变,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其实,沧堰之所以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正与这座桥大有关系,而这座桥,我们从这个名字,就能够得知一定是有故事的。
澧州一直被称赞为“神仙窟宅”,在这里,很多神仙或者经过,或者修炼,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想象凭吊的踪迹。譬如八仙里的铁拐李、吕洞宾。我们在第一期仙眠洲的传说中就讲过吕洞宾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讲的沧堰和里面的遇仙桥,也与他有关。
话说宋代的时候,澧州有一任太守乔逊,有一天,他出行的仪仗队恰好走到沧堰这里的桥上,所有的行人听见金鼓齐鸣,看见威严整齐的队伍,都知道是长官来了,纷纷避让。却有一个老道士,还在那桥上,走避不及,被乔太守手下抓住,一顿打骂推搡。乔太守听闻动静,不免动怒,喝问何人挡道,衙役将老道押到他面前时,他不禁更加生气:小小一个乞丐一样的道士,居然也目无尊长,先下到大牢里去!
第二天,乔逊想起此事,心里不免好奇,就升堂要亲自审问,他是为何要冲撞仪仗队的。衙役将那老道押到堂下,只见他脸色不变,还面露微笑,都担心他不免要受一顿皮肉之苦。乔太守见他生得骨骼不凡,很有一种仙气,又慈眉善目,并不是狡猾之辈,心里的气就消了几分,便问他昨天事情的原由。
老道说他昨天喝醉了,他愿意作诗一首来陈情。乔逊心里更奇怪,于是命人给他磨墨铺纸,只见那老道略微一思索,拈笔就写,一气直下,笔走龙蛇,只见满纸墨迹淋漓,龙飞凤舞。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大为惊讶之时,却只见那老道朗声大笑,脚底云生风起,腾身冉冉升上了天空,一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乔逊看得目瞪口呆,惊惶起身,望空便拜,知道自己得罪了神仙,也恨自己有眼不识神仙。
乔逊看那满纸文字,竟然是一首诗,写道:
暂别蓬莱到澧州,偶逢太守问踪由。
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宫月角头。
道我醉时真个醉,知他愁是怎生愁。
世间俗事难分别,身跨白云归去休。
乔逊恍然大悟,知道是遇见了八仙中的吕仙人,惟有叹息自己当面不识仙,错过了问道的大好机会。
沧堰遗迹,是曾经在1969年文革期间兴建毛主席敬仰馆的时候维修过的。当时为了修缮沧堰,集中收集了文庙和其他庙宇里的各种碑碣石材,将这些石材差不多都用在了对沧堰的修缮维护上,所以很多澧州早期的石刻,就汇聚在这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见沧堰堰塘四周,都是用整整齐齐的石头修砌好的。堰塘之中,一共有14个桥墩,用古朴的条石垒砌而成,中间有四个特别大的墩子,是古时候在桥上修建过亭子的。依照遗留至今的古迹,几年前,澧县相关部门重新维修了旧址,并按照以前的样子,恢复了旧貌,使得沧堰焕发了新的生机。亭台掩映,绿波照影,一座古朴的九曲折桥,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为之惊艳。
《直隶澧州志》描述沧堰风景,说:“春冰初解,池面竹叶梅花,如缕如绘,底有神鳢,每游泳时,则波纹如绣。且柳漪罥风,荷馨袭月,仙楼倒影,清笛远音,最足生人遐想。”遥想当年,池边种满了竹子和梅花,还有柳树,池塘里有荷叶荷花,那情景,一定是一幅优美的江南庭园风情。只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是池中有一条“神鳢”。什么是鳢?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黑鱼,财鱼,也有叫七星鱼的。据说黑鱼头顶有北斗七星一样的纹理,所以道教中人视为神奇之鱼,不会食用。这条神鳢出没在沧堰中,似乎也正暗合了那个道士冲撞太守的故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
曾几何时,沧堰里的那一尾神鳢,变成了鲤鱼。我们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那是鼓励莘莘学子苦学,成就自己的励志传说。这一改,就将这一片如今已经属于学校的文脉之地,赋予了与学校环境相当切合的意义,但愿我们澧县的学子,从这一片灵秀之地出发,将来能够谱写新时代的传奇!
沧堰不过就是一口小小的堰塘而已,乍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为什么却成为了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究竟有些什么样的历史文化,值得我们去对它如此珍视?
其实,这口波澜不惊的堰塘,曾经映照了澧州古城悠久灿烂的人文风貌,见证了古城深邃厚重的历史。
我们首先来看看这个堰塘的现状,要了解它有些什么不同凡响的地方,需要我们从一些细节去一一讲起。
沧堰的形状,大体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呈现八方形,它的面积并不是太大,据说约有1600平方米。它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东府堰”,为什么叫东府堰呢?这就要从清代一个参将的衙门说起。清代参将是绿营中正三品武官,他手下的营兵编制为营,参将的位置低于副将,高于游击,是镇守一方的军事头领。据《直隶澧州志武备志》记载,澧州营有参将一员,驻地就在澧州城,他的办公场所,就叫做参府署。从清代澧阳治图上,可以看见前人标示得非常清楚,其地址就在沧堰北面,靠近澧州古城的东面。和西面的其他一些衙门相比,它也是位居东面,东府堰就正是由于参府署而得名,但是它的历史,显然不是仅仅局限于清代。
《嘉靖澧州志·名胜纪》记载有遇仙桥,只说在遇仙楼北十余步,而这个位置,就正是沧堰。那么至少在明代嘉靖时期,沧堰就是存在的。因为所说的遇仙桥,正是澧州一段非常有名的历史传说的发生地,如果照这传说来推测,至少在宋代,沧堰这一片水面就是存在的了,至于那时候是一条河流,还是仅仅是一个堰塘,由于地貌的改变,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其实,沧堰之所以被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正与这座桥大有关系,而这座桥,我们从这个名字,就能够得知一定是有故事的。
澧州一直被称赞为“神仙窟宅”,在这里,很多神仙或者经过,或者修炼,留下了很多让后人想象凭吊的踪迹。譬如八仙里的铁拐李、吕洞宾。我们在第一期仙眠洲的传说中就讲过吕洞宾的故事,其实,我们今天讲的沧堰和里面的遇仙桥,也与他有关。
话说宋代的时候,澧州有一任太守乔逊,有一天,他出行的仪仗队恰好走到沧堰这里的桥上,所有的行人听见金鼓齐鸣,看见威严整齐的队伍,都知道是长官来了,纷纷避让。却有一个老道士,还在那桥上,走避不及,被乔太守手下抓住,一顿打骂推搡。乔太守听闻动静,不免动怒,喝问何人挡道,衙役将老道押到他面前时,他不禁更加生气:小小一个乞丐一样的道士,居然也目无尊长,先下到大牢里去!
第二天,乔逊想起此事,心里不免好奇,就升堂要亲自审问,他是为何要冲撞仪仗队的。衙役将那老道押到堂下,只见他脸色不变,还面露微笑,都担心他不免要受一顿皮肉之苦。乔太守见他生得骨骼不凡,很有一种仙气,又慈眉善目,并不是狡猾之辈,心里的气就消了几分,便问他昨天事情的原由。
老道说他昨天喝醉了,他愿意作诗一首来陈情。乔逊心里更奇怪,于是命人给他磨墨铺纸,只见那老道略微一思索,拈笔就写,一气直下,笔走龙蛇,只见满纸墨迹淋漓,龙飞凤舞。就在大家面面相觑,大为惊讶之时,却只见那老道朗声大笑,脚底云生风起,腾身冉冉升上了天空,一眨眼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乔逊看得目瞪口呆,惊惶起身,望空便拜,知道自己得罪了神仙,也恨自己有眼不识神仙。
乔逊看那满纸文字,竟然是一首诗,写道:
暂别蓬莱到澧州,偶逢太守问踪由。
家居北斗星杓下,剑挂南宫月角头。
道我醉时真个醉,知他愁是怎生愁。
世间俗事难分别,身跨白云归去休。
乔逊恍然大悟,知道是遇见了八仙中的吕仙人,惟有叹息自己当面不识仙,错过了问道的大好机会。
沧堰遗迹,是曾经在1969年文革期间兴建毛主席敬仰馆的时候维修过的。当时为了修缮沧堰,集中收集了文庙和其他庙宇里的各种碑碣石材,将这些石材差不多都用在了对沧堰的修缮维护上,所以很多澧州早期的石刻,就汇聚在这里。我们今天依然可以看见沧堰堰塘四周,都是用整整齐齐的石头修砌好的。堰塘之中,一共有14个桥墩,用古朴的条石垒砌而成,中间有四个特别大的墩子,是古时候在桥上修建过亭子的。依照遗留至今的古迹,几年前,澧县相关部门重新维修了旧址,并按照以前的样子,恢复了旧貌,使得沧堰焕发了新的生机。亭台掩映,绿波照影,一座古朴的九曲折桥,就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为之惊艳。
《直隶澧州志》描述沧堰风景,说:“春冰初解,池面竹叶梅花,如缕如绘,底有神鳢,每游泳时,则波纹如绣。且柳漪罥风,荷馨袭月,仙楼倒影,清笛远音,最足生人遐想。”遥想当年,池边种满了竹子和梅花,还有柳树,池塘里有荷叶荷花,那情景,一定是一幅优美的江南庭园风情。只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就是池中有一条“神鳢”。什么是鳢?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黑鱼,财鱼,也有叫七星鱼的。据说黑鱼头顶有北斗七星一样的纹理,所以道教中人视为神奇之鱼,不会食用。这条神鳢出没在沧堰中,似乎也正暗合了那个道士冲撞太守的故事,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思。
曾几何时,沧堰里的那一尾神鳢,变成了鲤鱼。我们都知道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那是鼓励莘莘学子苦学,成就自己的励志传说。这一改,就将这一片如今已经属于学校的文脉之地,赋予了与学校环境相当切合的意义,但愿我们澧县的学子,从这一片灵秀之地出发,将来能够谱写新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