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吧 关注:2,619贴子:34,393
  • 22回复贴,共1

为什么说官修清史必将丢进历史的垃圾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为什么说官修清史必将丢进历史的垃圾桶?因为官修清史是用白话文写的,白话文是最不足取的一种语言文章
白话文口语一直在发展,且古今义相去甚远,比如“去”,现在又冒出了火星文、网络语言,而文言文相对比较固定,古人在造词遣句上频繁借鉴古籍,反复征引诵读,历久而不衰(典型的如四字成语),而白话文由于其不稳定性,古今义变化很大,而且现在的白话语也不完全等于清代的语言。白话文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后人也不见得读懂我们的语言;这导致后世治清史者肯定要摒弃现代人写的当代话清史。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2-19 04:39回复
    文言文是古今通语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2-19 04:40
    收起回复
      当初新文化运动才揭开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序幕。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文言文对于大部分人(非知识分子)来说,不容易读懂,导致政令、知识传播等收到阻碍。
      表达可能不太准确,这是在《中国近代通史》中写到的。
      我主要想表达的是当初是因为文言文的缺点所以才用白话文。而且《中国近代通史》和一些其他用白话文写的历史题材小说也并没有阅读障碍。
      对于大部分(非专门研究者)来说,白话文就是最适合的,像是我们现在看《史记》来说,确实难懂,不止文字、用语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行文结构安排。对于我们来说,文言文反而更难读懂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2-22 15:56
      收起回复
        再者,这个白话文还在发展是确实。显而易见,例如在《红楼梦》中的用语就是白话文参杂文言或者一些北方地区的方言,在其他小说(我就统称小说了)中也是多有这种情况,例如四大名著、与《红楼梦》同时代的小说,再近点有新中国建立到2000年前这时期的小说也是如此。但是像是《三言两拍》、《聊斋志异》这种文言文类型的小说,传播方面就远远逊色于上面所举例的,这种更多的是非小说类型传播。
        白话文到现在(普通话吧,日常对话),相比来说已经接近去文言了,但是在知识分子或者成语这种、典故这种、梗这种依然多文言。
        再说回小说或者文字记述这种,也是因为作者的接收文化差别或者纯个人行文习惯,表现的近古气或者无古气,当然这个和文化水平无关系(我认为)。这段想表达的意思是白话文确实在发展但是并不是说后人看不懂现在的白话文,我认为白话文发展的极限仅仅是完全去文言。
        你所举例的,我认为只是阶段现象,个别字词在一段时间的脱离本意用法,大概会在短时间内流行,接着被淘汰。
        还有其实我们在日常交流和阅读文件或者文章时,对于字词的意思是不同的。例如当我们在阅读文章、文件时,对于字词的解释就会回归正统化(其本意或者正统意思)。
        综上所述,我的观点相反。
        欢迎讨论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2-22 16:15
        收起回复
          河北省邯郸市深挖作为赵国故都的历史文化底蕴,利用邯郸学步、完璧归赵、毛遂自荐等与其相关的1584条成语,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其实,相较于邯郸,淄博具有更大的历史文化优势。首先,淄博有着丰富的成语典故资源。《齐国成语典故辞典》收录有关成语典故1717条,在数量上超过邯郸133条。可以说,淄博同样当得起“成语典故之都”的称号。其次,作为齐国故都,淄博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除了齐文化,还诞生了诸如聊斋文化、黄河文化、陶琉文化、商埠文化等优秀地域文化。特别是今年,淄博凭借悠久璀璨的文化、山俊水秀的美景、丰富多彩的好品等在全国乃至海外收获了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积累了一大波热度。应该说,齐国成语典故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来为传统文化“两创”服务,而且淄博具备把这个IP做大做好的能力。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4-01-14 15: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