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回复贴,共1

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校院系的调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统治区共有高校205所,在校生人约11.7万人。其中国立、省立的公立高校124所,占总数的60.5%;私立高校81所(包含教会学校),占总数的39.5%。


1楼2023-12-18 19:01回复
    新中国成立后,在对旧中国高校进行接管、接收、接办与初步改造的进程中,为了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工业专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对高校院系进行了调整。 先是1949年底到1951年底的小范围调整,主要对京、津、沪等地的高校进行局部的调整。1949年底,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北大学的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1950年9月,将复旦大学生物系海洋组并入山东大学;1951年5月,中央决定合并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8月,正式定名为天津大学,专为燃料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及水利等部门培养人才。1951年7月,基于培养师资的需要,以光华大学、大夏大学为基础,合并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同济大学动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这一阶段的院系调整可以说带有试点性和局部性的特点。


    2楼2023-12-18 19:01
    回复
      大规模的调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2年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全面进行院系调整,这次调整主要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按大学专门学院和专科学校三大类型来调整高等学校,分轻重缓急,有重点的进行,本次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专门学院。首先是工业学院,并整顿加强综合大学。同时在这一时期将私立学校并入公立学校或全部改为公办,明确了各类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打下了发展专门学院、巩固和加强综合大学的基础。


      3楼2023-12-18 19:01
      回复
        第二阶段,1953年以中南区为重点,华北、华东、东北三区进行专业调整,西北、西南进行局部的院系和专业调整。这次调整主要是对1952年院系调整的补充和延续,原则上改组旧的庞杂的大学,加强和增设工业高等学校并适当增加师范学校,对政法、财经等院系采取适当集中,大力整顿及加强培养与改造师资的办法,为今后发展准备条件。这次调整共有高等院校184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3所,农业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财经院校6所,政法院校4所,语文院校8所,艺术院校15所,体育院校4所,少数民族院校3所,其他院校1所。 第三阶段,1955 -1957年的高校布局调整。这一阶段高等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重新调整高等学校的院系、专业的设置和分布,以逐步改变当时高等学校集中于少数大城市的状况。主要将沿海地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同类专业迁入内陆建校,扩大了内陆建校的规模,增设了新专业,提高了内陆大学的办学能力。同时也改变了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少数沿海大城市的状况。至1957年底,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基本结束。此时,全国有229所高校,323种专业,其中工科专业183个。


        4楼2023-12-18 19:01
        回复
          这一系列的院系调整,不仅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而且改善了高校布局,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动摇了旧中国重人伦事理,轻实用技艺的传统根基;使绝人多数高校的师资、设备、校舍等办学条件都较解放前得到了更为合理的利用,领导力量也得到了加强;高校无论在办学效率还是办学效益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伴随调整产生的诸多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5楼2023-12-18 19: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