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叶loop吧 关注:987贴子:180,652
  • 12回复贴,共1

重重开一个古典唱片的个人感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基本都是小提琴的。主要会涉及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弦乐合奏(弦乐四重奏之类)。
个人的喜好受小提琴表现的影响远大于乐队、钢琴,远远大于录音效果。
原先那两贴,自己不太乐意让它存在,所以删掉了,对不起留过言的黑衫、婚遁者文文、小嘤、韭菜。


IP属地:广西1楼2023-12-16 20:38回复
    原贴有啥黑历史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2-17 11:32
    收起回复
      2025-07-27 11:52: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7.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海菲兹演奏,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版本】

      *勃拉姆斯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内核虽然是浪漫的,其外在却是古典主义的“柱式结构”,旋律是隐伏在和弦与音阶之下的。不同于门e的优美、柴D的伤感那样直接写在谱面上且有着高度旋律化的乐句,勃D的谱面乍看之下全是分散化的音程和音阶,很容易演奏得散乱、枯燥,甚至就是像在拉音阶。音乐流动的速度越慢,散化就越严重,也就需要注入更多的表情性技巧来维持作品浪漫主义的内核。因此,海菲兹极快的速度(第一乐章不到19分钟,比几乎所有演奏者都快了3-5分钟)听上去不但不显匆忙(旋律化较高的门e和超高的柴D,拉的速度太快就会感觉在飙车了),反而能将音乐的底层逻辑直观地组织起来、自然地呈现出来。至少,个人认为海菲兹的肌键最为适合勃拉姆斯。在刻画作品内涵方面,现代演奏家依靠丰富的表情性技巧做出的处理并未能比海菲兹更加高明。
      另外,海菲兹的技术带来的不仅是速度和无比准确的音准(同时做到这两点本身就已经不可思议)。他的每一次揉弦都是均匀的,节奏至始至终不差分毫……每一个快速流过的音符都得到了严谨的对待,没有丝毫只注意速度而对细节懈怠放任之处。揉弦的调整、弓速的变化等表情性技巧虽然略显冷峻,但没有任何不到位或过分夸张之感,琴声既始终保持着演奏勃拉姆斯所需要的厚度,又在冷暖色调的自由变化中将乐句演绎得气象万千,展现着作品的浪漫主义内核。这是只有海菲兹这种不得了的大怪物才能做到的世外奇迹。
      最后,关于海菲兹的速度对当代演奏水平来说已不是难事的观点,只需要听一听海菲兹对第一乐章进入末尾华彩之前的快速音群那惊为天人的处理就能得到答案——哪怕在慢得多的速度下,也没有任何演奏家能如此清晰、坚定、炽热。格鲁米欧和奥伊斯特拉赫都显得黯然失色,卡瓦科斯在慢得多的速度(23分30秒完成第一乐章)下也未能奏出同等的气势,珍妮·杨森演奏成了一整串音阶,穆洛娃则交出了一份完全力不从心的答卷。
      *强烈推荐米尔斯坦与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情感深刻的倾心之作(真的有种每一个音符都刻着对情感的诠释的感觉)。第二乐章堪称一场大型滑音展示,却不是克莱斯勒那种小调情绪、显尽世间浮华的滑音,是远远深而内在的东西。个人是真的没想到滑音能被运用得如此高雅庄重。另外,强调一点个人意见,这个版本好过维也纳爱乐乐团的版本。
      *强烈推荐韩德尔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分句非常漂亮,细腻中带点洒脱,有点格鲁米欧般的风雅;揉弦和滑音用得极有品味,让我联想到海菲兹。乐句处理简洁精炼,对第一乐章快速音群的处理有种毫不退让的气魄(虽然略逊色于天才少女内芙,但比当代大多数女性演奏家要坚定太多),显示出过人的胆略。
      *强烈推荐格鲁米欧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其实本来不打算强烈推荐的,但第二乐章实在是太迎合个人口味了,如同跌入了柔软安稳的梦中一样。格鲁米欧追求琴声醇厚悦耳胜过音色变化的特性,保护着这个梦境不被那几个最纠缠激烈的音符戳破。
      *推荐谢林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多拉蒂指挥的水星版)。犹豫了很久是否一定有必要把谢林写出来时,突然换了个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一个无法体会海菲兹的非凡琴技(只觉得他在飙车)、同时觉得米尔斯坦的滑音影响了作品的知性、又认为格鲁米欧缺乏表情变化的音色不足以展现勃拉姆斯的炽热情感……的古典乐爱好者,那最好的选择也许就是谢林了。(这一段我也不知道我在写啥。)
      *推荐尝试希拉里·哈恩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的版本。专注于对结构和声音的塑造,速度偏慢,但没有用那种拉得长长的细腻情感去填充音乐性,趣味很好。虽然不见得有多少心灵的内在深度,但个人很喜欢她的演奏本身带来的音乐上的满足感。
      *推荐尝试穆洛娃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在情感表现上着力最多的一个现代演绎,力量感也很强,非常动人。
      *推荐对比欣赏菲拉斯、帕尔曼的演绎,都是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指挥不同,前者是卡拉杨,后者是巴伦勃伊姆)。两人表达个人趣味的方式截然相反。菲拉斯的音乐性多来自于右手的运弓技巧和对分句的个性化处理,左手相当老实;帕尔曼基本上保持着严谨的分句,左手技巧则丰富多彩(揉弦、滑音和换把),揉弦幅度的变化是真的大。


      IP属地:广西9楼2023-12-25 01:59
      回复
        1.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全套录音:【海涅斯演奏的版本】;【谢林演奏的版本】
        *恰空:【帕尔曼】;【海菲兹】;【谢林】

        6首奏鸣曲和组曲,32首舞曲和赋格。尽管已有众多小提琴大师演绎并录制了全集,但奢望仅靠一位缪斯,就能把每首都演绎成对自己来说最完美的样子,是永远不可能的。
        比如我个人,喜欢海涅斯的赋格(BWV1001)、行板(BWV1003)和萨拉班德(BWV1004),但又更喜欢谢林的阿拉曼德(BWV1002)和前奏曲(BWV1006),帕尔曼的恰空……以及格鲁米欧的加沃特舞曲(BWV1006)。
        全套录音,个人最喜爱【海涅斯】和【谢林】的版本。
        *海涅斯的演绎深沉静谧,声部间的层次清晰透彻,对我来说是现代演绎风格的首选。几乎绝大多数当代演奏家们录制的巴赫小无,都会强调一些个人主张,为了强化某种听感(或巴洛克式复古的,或教堂般静谧的,又或突显声部层次的……)而刻意斧凿的痕迹很明显。相比之下,海涅斯无论是分句还是音色,都自然到仿佛在展示乐谱一样——那用于展示乐谱的琴声,又醇厚又稳定。个人觉得,海涅斯高超的发音技巧(琴声密度真的很大)让他的演绎能够真正地用低个性化的趣味来展现巴赫音乐的万千气象。(而不是假装本真演奏但为了保持音乐性的丰富而不停使用个性化的小动作、又或真正低个性化但单调乏味只能从历史角度听个趣味的那些录音。)
        *谢林的演绎庄严宏大,在情感表现方面力求素净庄重,极少使用滑音和表情性揉弦,处理和弦时也并不刻意追求厚重饱满,平衡感把控极佳,对巴赫音乐中的逻辑性演绎得当。是兼具理性、个性和宗教情感的六边型版本。
        推荐米尔斯坦的演绎,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诠释。虽然滑音和劈砍和弦等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演奏习惯不是巴赫音乐所需要的,也不是如今我喜欢的风格,但厚重的情感和长线条的处理依然充满魅力。后人演奏巴赫,要么极度淡化个性,要么想要倾注情感却变成煽情,相比之下,米尔斯坦对情感的演绎具有难以企及的高格调。
        推荐约翰娜·玛茨的演绎。玛茨的风格是非常个性化和old school的,强调个体音符,较慢的速度,气息很长,超级大量的揉弦(滑音的使用倒是很有节制)……按理来说应该会形成过分厚重的听感。然而,玛茨的琴声并不嘹亮反而有点暗哑,暗哑到我用手机外放听都不觉得尖锐的程度。这些加在一起倒是带来了一种沉浸效果。(可能是因为揉弦+慢速避免了尖锐,强调个体音符+长气息+音色暗哑使声音保持着背景噪一般的延续性,该说是有点ASMR的感觉吗?)总结一下,一个老派风格,本该华丽浪漫,却在听感上靠近现代学派追求的幽邃沉静的奇特版本。另外,玛茨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把握得非常准,这是撇开上面那些玄学以外最明显的优点。
        推荐席捷斯瓦·库伊肯的“古法演绎”(既本真主义风格)版本。一共有两个录音,均为巴洛克调音。DHM的版本带有教堂的混响,且有些地方会使用中速的揉弦让声音更加柔和;RCA的版本琴声素雅,揉弦更为克制且细小紧致。个人偏爱DHM的版本。
        (想听最本真风格——巴洛克调音、羊肠弦、不揉弦、过渡句使用自由速度——的话,可以尝试Rachel Podger的版本,奇诺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不是很感冒。用本真风格演绎托雷利、泰勒曼还行,演绎巴赫则会缺失太多东西,只能听个趣味。)
        另外,单独说一下恰空。对于巴赫小无的几乎所有曲目,我都是偏爱理性、低浪漫化的演绎风格。但唯独恰空,觉得个人化的风格更加合适。因此,我最钟爱的恰空,要论排序,是【帕尔曼】、【海菲兹】、【谢林】。但究其实,对我来说更好的恰空,可能是帕尔曼的变奏1-24,拼配谢林的变奏24-30——也就是说,还没有人以我最喜欢的方式把恰空演奏出来。
        例如,变奏11-14,连续推进的分解和弦中突然凭空出现的一条级进旋律,在海涅斯和谢林(以及大多数)的演绎中,它先是隐隐躲藏在其他声部后面,再随着级进越来越清晰,当你开始觉得它要占据主导时却突然与上面的声部碰到一起,消失不见,同时高声部出现情绪的爆发,就好像吃掉了对方一样。这种演绎很有赋格的感觉,几条旋律穿梭躲闪,智力上的愉悦感很强。但个人更喜欢帕尔曼、海菲兹的处理方式,将那条级进旋律直接推到最前方成为情绪的主导,随着旋律上行,仿佛将要哽咽不住的呐喊,甚至像要歇斯底里(说的就是你帕尔曼),最后在碰到高声部时释放出全部的压抑,将音乐推向了情绪的至高点,听得掉了眼泪。而对于变奏28,个人又觉得没有谁比谢林演绎得更好。帕尔曼(以及大多数)让旋律安静了下来,直到变奏29开头的D音(241小节)才突然发力。本意是想做出力量沉淀、凝聚、喷发、迎来终末的效果,但却使得后劲稍有不足,变奏29之后的运弓力量在听感上是有点下行的,结尾就不如我期待的那般辉煌。谢林则让变奏28中的A音保持了管风琴似的庄重感,节奏也更加坚定,变奏29并不是从沉淀中喷发出来,而是维持在这种庄重感上,于是后续就有增加力量的余裕,就有明显的力量上行的听感,也就迎来了辉煌的、与其说是献给上帝更像是献给古希腊神祇的终末。有人说谢林的巴赫是在太阳神阿波罗的宫殿里演奏的,这的确是绝妙的评语。
        再对比一下海菲兹和帕尔曼的恰空。听感上一个冷峻一个煽情,速度也差很多,但其实很多变奏的处理方式都相类似。两人的演奏理念一脉相承,在小提琴演奏力求非个性化、还原作品时代感的年代里,后者是前者的忠实捍卫者。如果说谢林的恰空是仰望神祇的恰空,那海菲兹和帕尔曼更像是潜入了内心的海底深渊。帕尔曼的恰空,在偏慢的速度中组织长气息,声音填得很满(可能也是录音混响的缘故),丰腴如管风琴;节奏张弛有度,而几段高潮时的脉冲之强实为罕见。有几处呲音和疲倦下来的运弓,似乎帕尔曼在技术上已达到了极限。相比之下,海菲兹尽管用同样的力量和快得多的速度完成了全曲,却没有一个音符失于控制,技术上显得大有余裕。然而,帕尔曼带有瑕疵的处理却显得壮绝,带来一种直视内心深处的挣扎感。海菲兹的技术赋予了作品太多的广度,反而只能触碰到冷峻的空寂,虽然这也是一种魅力。我想,只能说,兼具足够的深度和技巧上的难度,能够把海菲兹真正的轮廓逼显出来的作品,在他那个年代,在现在,都并不存在。(所以其实是个海嗣?)


        IP属地:广西10楼2023-12-31 02:11
        回复
          2. 莫扎特: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格鲁米欧与哈斯姬儿1958年录制的版本】;【PHI录制的全集版】

          PHI录制的全集版由波莱特与维莱特合作演奏1-16号,用的是大键琴; 由库伦与布劳蒂加姆合作演奏30/31/36号及早期几首作品,由格鲁米欧与克林合作演奏17-28,32/33/35号(就是高光时期的作品几乎全部由格鲁米欧操刀)。
          格鲁米欧与哈斯姬儿合作的版本,仅部分曲目,略为遗憾。
          个人觉得,这两套录音称得上是最高境界的小提琴与钢琴的合壁之作,小提琴和钢琴之间的默契达到了“呼吸一致”的地步。小提琴富有弹性、带点即兴的节奏、温厚的音色,让音乐充满了亲切动人的倾述感。总之就是,听完后会觉得“莫扎特的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就该是这样的”。
          *强烈推荐戈德伯格的两套录音
          戈德伯格与莉莉·克劳斯合作录制了部分曲目,与鲁普合作录制了全集版。两个版本在乐句的处理上还是有区别的,不过风格大同小异,将莫扎特作品的典雅演绎到了极致。如果说格鲁米欧的演绎是将情感融于典雅,那戈德伯格就是最高纯度的典雅。没有一个欢悦的乐句能称得上热烈,没有一个强音能称得上激情迸发,在处理例如K304中的伤感情绪时也没有让声音沉溺下去,悦耳的琴声贯穿始终,只让人怀着淡淡的思绪徜徉在音乐的美妙中。如果想听一个小时对耳膜0刺激的高雅音乐,那就选择戈德伯格与莉莉·克劳斯的莫扎特吧。
          *强烈推荐谢林与海布勒的版本。非常精雕细琢的工整精致,几首回旋曲处理得层次分明,也有很美的歌唱性。如果说格鲁米欧的版本是两个朋友坐在围炉边倾谈,这边则感觉小提琴和钢琴在配合着制作一件美丽的纺纱。
          *推荐斯特恩与布朗夫曼的版本。同样讲究工整,相比谢林的版本,乐句以更加灿烂辉煌的形式向前推进。
          *推荐吉尔-沙汉姆兄妹的版本。沙汉姆的跳弓绚丽无比,琴声美丽且充满热情,小情绪非常多,录音效果也非常好,个人觉得是当代演绎里最值得一听的。但是音量的起伏有点极端。(沙汉姆的很多室内乐都有这个习惯,比如他和索尔舍合作录制的舒伯特小提琴与吉他二重奏。)
          *推荐希拉里·哈恩和朱叶的版本(仅录了部分曲目)。本来小提琴奏鸣曲在莫扎特的时期是钢琴多占一点的,但到哈恩这里就明显有点钢琴辅助小提琴的味道了。朱叶的钢琴如水般温柔,有种尽心尽力的贤惠感,拉小提琴的人听着倒是非常别致的体验。(对,就是“好想娶来当老婆”那种感觉。)


          IP属地:广西11楼2023-12-31 14:01
          回复
            楼中楼超出长度限制,跟小子聊天偶尔需要开外挂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4-02-05 06:18
            收起回复
              双重推荐下,今天下午的读书配乐敲定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2-05 06:23
              回复
                5.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施耐德汉演奏,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海菲兹演奏,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施耐德汉演奏,约胡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除了对结构加以强调的学者风味外,施耐德汉在毫不妥协的较慢速度中维持着声音的激昂感,演绎出一种洪亮的宣叙调般的效果。那种激昂感从几段最抒情的乐句中也隐隐透露出来,宛如演奏者将英雄和柔情按照黄金比例调和到了一起那般完美。与格鲁米欧、谢霖、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对比来听,施耐德汉就如同戏剧男高音,最适合演绎贝多芬;格鲁米欧胜在乐句的精致优雅,像抒情男高音,我觉得也同样出色。谢霖的句法规整、精雕慢琢,个人觉得不如前面。奥伊斯特拉赫最不好,比如拿他的华彩和格鲁米欧的对比来听(两人用的都是克莱斯勒的华彩,但听着简直像两首曲子),与后者的简洁醇厚相比,前者好像在每个音上都要修饰一下,简直一位花腔女高音。
                ***海菲兹演奏,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的版本。该版本和明希指挥波士顿管弦乐团的版本相比,在乐句处理上没有什么区别,后者录音效果更明亮,音色更丰富,但我个人感觉NBC的版本中,海菲兹的琴声轮廓更加明显,是欣赏其琴技的绝佳观景台。每一个音都干脆利落、毫无刻意和斧凿的痕迹,快速音群迅捷且完美的均匀,揉弦变化出调色板般丰富的冷暖色调,没有一个揉弦是冲动的、也没有一个揉弦时断时续。虽然海菲兹的演奏并非完全为作品本身服务,但其气质品味并非背离贝多芬的内省和崇高,作品和演奏者相互成就。
                **强烈推荐格鲁米欧与新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完全舍弃任性与幻想,追求音乐本身的意向与声音的动听。乐句推动的方式舒展典雅而且极有凝聚力,气息超级舒服,仿佛连绵无尽一般,个人听的时候注意力能毫不费劲地保持专注。(有一次边云老头环边听,发现音乐那边更抓注意力,进行到了哪自己都完全清楚)。
                *推荐弗朗西斯卡蒂与哥伦比亚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作为室内乐高手的平衡感加上平和温柔的气质演绎出了独特的魅力。
                *推荐西盖蒂与英国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划时代的演绎。与只会用音色打扮作品,却节奏松散、情感失于统一、用大量滑音和表情性揉弦来粉饰贝多芬作品中相似段落的重复感——这些当时流行的演奏习惯相比,西盖蒂严谨地处理了分句,并将分弓、钝弓、跳弓等一些常用弓法编织在一起来减轻沉闷的感觉,强调层次和层次之间的连接,比起音色更注重按照作品的内涵来组织和推动乐句。
                *推荐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法国国家广播乐团合作的版本,虽然个人觉得偏离了贝多芬的气质,但也承认这个版本的琴声是真的很美,天鹅绒般的音色给这部作品染上了一层仙境的色彩。
                *推荐伊莎贝尔·浮士德与莫扎特乐团合作演奏的版本,精心将个人风格雕琢进作品并为作品本身的意向服务,相当值得听来一试的演绎。(个人觉得和克莱默的标新立异相比,浮士德偏向服务于作品,而克莱默那个版本则完全是服务于自己。)


                IP属地:广西14楼2024-07-04 22:23
                回复
                  2025-07-27 11:46:0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6.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David Nadien演奏,尚泽指挥Chappaqua室内乐团的版本】;【林昭亮演奏,托马斯指挥新爱乐乐团的版本】;【海涅斯演奏,阿什肯纳齐指挥新爱乐乐团的版本】

                  门e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中技术上最简单的,但从西盖蒂到科冈这段时期的录音里,找不出什么符合我个人喜好的版本,挺意外的。
                  ***林昭亮与新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琴声素雅,气息轻盈舒展,乐句高潮之处也不失热切,既展现出浪漫主义的热情,又在轻松愉快的整体氛围中保持着古典的规范和优美。(本人的童年白月光。学琴时家里买了一些磁带,有一盒封面绿绿的收录了林昭亮演奏的门e第3乐章,这辈子都觉得自己再也没听过那么好的演奏。)
                  ***Nadien的现场录制版本,绝对是门e最好的版本之一。句法简洁,处理得大方利落;速度很快但是字字珠玑,在演奏最强烈的音符或是最快速的音群时,都始终不失去声音的优美,也丝毫不拖泥带水,展现出绰有余裕的技术和不逊于海菲兹的气迫。揉弦运用得极为精致优雅,个人认为要比谢霖的(揉弦)控制力更强,比格鲁米欧运用得更富情感。Nadien的演奏和海菲兹、米尔斯坦、格鲁米欧等人一样带有贵族气质,也为他的门e增色不少。除了少量“有欠考虑”的滑音之外(感觉是因为现场演奏,为了给音准上保险而做的滑音,但也就第二乐章有一两处显得略微过度),三个乐章在我心中都足够完美。
                  ***海涅斯与新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浓厚但毫不做作的浪漫主义风格(而不是像当代许多演奏者一样显露凌厉鲜明的个性)。音色极为自然地随着音乐意向变化,节制得体、恰到好处,非常符合演奏门德尔松的需要。热烈的乐句快速欢悦(第一次听到开头还是为是个飙车版本),抒情的段落则舒展甜美。虽然个人更偏爱格鲁米欧精致典雅的分句处理(两人完成第一乐章的用时都是12分钟出头,格鲁米欧的听上去非常均匀,海涅斯则有明显的快慢差分),但海涅斯的发音技巧更好,醇厚的琴声在最强烈的音符上也未出现丝毫的动摇。
                  **强烈推荐格鲁米欧与新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第一乐章是我个人心中最完美的第一乐章,古典的优雅和浪漫主义的激情有着纯粹自然的平衡。可惜在第二乐章,音色略显单一,致密的揉弦让声音很美但吝啬于为表情服务。
                  **强烈推荐Roland Daugareil与波尔多-阿基坦管弦乐团合作的版本。如果像我一样坚持门德尔松的音乐绝不应该有任何刺激到耳膜的地方,那这版录音可非常值得听来一试。
                  *推荐谢林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演奏清澈利落,加上速度较慢,会产生“这就是门E的教科书录音”的想法。分句非常完美,虽然有一些时断时续的揉弦,但并不妨碍整体演奏的淋漓尽致。
                  *推荐斯特恩与费城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发音丰满、高度浪漫主义。个人很喜欢第二乐章中,转入副部主题的那一段,质地柔和,不像大多数演奏者那样急于突出和主部主题的对比而发出锐利的声音。
                  *可以尝试穆洛娃与圣马丁室内乐团合作的版本,明暗交错轻重缓急,细节真的丰富,千柔百转的演绎。但是个人感觉有点失于推动力,我如果不是特意专门去听的话,会听着听着走神掉。
                  *可以尝试克利莫夫与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热情四溢又有很多微表情(还都是挺可爱的那种),在激情和华丽中增添了轻巧愉快的听感。


                  IP属地:广西15楼2024-07-04 22:37
                  回复
                    3.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
                    【格鲁米欧演奏,科林戴维斯指挥伦敦交响曲团的版本】;【林昭亮演奏,雷帕德指挥英国室内乐团的版本(仅NO.3和NO.5)】

                    ***格鲁米欧演绎的莫扎特,句法简洁精致,过度段落自然灵活;节奏富有弹性,但整体卡得非常准确稳当。音色变化的运用非常雅致,既让乐句充满趣味性,又维持着琴声的优美和不过分热烈的悦耳。比起当代许多演奏家频繁而不顾分寸地改变音色的亮度和对比度、一味填充更多的音乐性以求得鲜明个性的做法,格鲁米欧的趣味要优雅太多、纯净太多。至少对于莫扎特来说最为适合。
                    ***林绍亮的处理满是一点都不着急的闲适,仿佛在公园里闲情漫步一般,突然调皮一下,又收得很轻巧,真的很有一种18世纪盛行的法式自大慵懒的感觉。琴声非常自然,一点都不矫揉,虽然轻俏但绝对是古典式的。ECO更是真的很给力啊。个人觉得这个版本是绝对必须要听的。
                    **强烈推荐海涅斯演奏的版本。琴声是如此的优雅和节制,却又充满了如此之多现代演奏技艺带来的音乐性。海涅斯以他大方利落、不显山露水的风格,让那些跃动的跳弓、酣畅的乐句充满了古典的唯美气质。与格鲁米欧的演绎相比,趣味性稍显不足,是这个录音略有遗憾之处。
                    *推荐藤川真弓演奏的版本。偏向浪漫主义气质,但是有种非常漂亮的洒脱,一种大大方方的优美。
                    *推荐谢林演奏的版本,严谨一丝不苟的莫扎特,其实也是非常不错值得一听的。而且对比一下谢林、施奈德汉、奥伊斯特拉赫和格鲁米欧的录音,就更能体会到后者和莫扎特的适性有多好了。


                    IP属地:广西16楼2024-07-05 01:16
                    回复
                      4. 舒伯特第十四号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
                      【意大利弦乐四重奏乐团的版本】

                      完整的舒伯特弦乐四重奏,我只听了意大利四重奏团的录音,仅评价第十四号“死神与少女”。
                      ***意大利团演奏的演绎,中音区的存在感维持得非常好,营造出了一种灰暗的冷感,将死亡的艺术意境——没有人类的慈悲,却有引导生命走向归宿和解脱的超然的怜悯——展现得完美如斯。个人评价该版本为“这部作品就该是这样的”。
                      **强烈推荐阿尔班-贝尔格团演奏的演绎,更加精致,声部的层次感更强,带有维也纳的优雅气质。把它作为最佳版本推荐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推荐林赛团演奏的版本,突出了旋律感,力度的变化范围较大,各声部的处理都强化了戏剧效果。
                      *推荐奇林吉利亚团的版本,明显突出了低音部,营造出非常美妙的庄严肃穆的氛围,听觉上非常讨好耳朵。(不过这种演绎方式也使得音乐比较温暖,让人感觉像在教堂的烛光里迎接死亡一样。)


                      IP属地:广西17楼2024-07-05 0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