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巴赫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全套录音:【海涅斯演奏的版本】;【谢林演奏的版本】
*恰空:【帕尔曼】;【海菲兹】;【谢林】

6首奏鸣曲和组曲,32首舞曲和赋格。尽管已有众多小提琴大师演绎并录制了全集,但奢望仅靠一位缪斯,就能把每首都演绎成对自己来说最完美的样子,是永远不可能的。
比如我个人,喜欢海涅斯的赋格(BWV1001)、行板(BWV1003)和萨拉班德(BWV1004),但又更喜欢谢林的阿拉曼德(BWV1002)和前奏曲(BWV1006),帕尔曼的恰空……以及格鲁米欧的加沃特舞曲(BWV1006)。
全套录音,个人最喜爱【海涅斯】和【谢林】的版本。
*海涅斯的演绎深沉静谧,声部间的层次清晰透彻,对我来说是现代演绎风格的首选。几乎绝大多数当代演奏家们录制的巴赫小无,都会强调一些个人主张,为了强化某种听感(或巴洛克式复古的,或教堂般静谧的,又或突显声部层次的……)而刻意斧凿的痕迹很明显。相比之下,海涅斯无论是分句还是音色,都自然到仿佛在展示乐谱一样——那用于展示乐谱的琴声,又醇厚又稳定。个人觉得,海涅斯高超的发音技巧(琴声密度真的很大)让他的演绎能够真正地用低个性化的趣味来展现巴赫音乐的万千气象。(而不是假装本真演奏但为了保持音乐性的丰富而不停使用个性化的小动作、又或真正低个性化但单调乏味只能从历史角度听个趣味的那些录音。)
*谢林的演绎庄严宏大,在情感表现方面力求素净庄重,极少使用滑音和表情性揉弦,处理和弦时也并不刻意追求厚重饱满,平衡感把控极佳,对巴赫音乐中的逻辑性演绎得当。是兼具理性、个性和宗教情感的六边型版本。
推荐米尔斯坦的演绎,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诠释。虽然滑音和劈砍和弦等他那个时代流行的演奏习惯不是巴赫音乐所需要的,也不是如今我喜欢的风格,但厚重的情感和长线条的处理依然充满魅力。后人演奏巴赫,要么极度淡化个性,要么想要倾注情感却变成煽情,相比之下,米尔斯坦对情感的演绎具有难以企及的高格调。
推荐约翰娜·玛茨的演绎。玛茨的风格是非常个性化和old school的,强调个体音符,较慢的速度,气息很长,超级大量的揉弦(滑音的使用倒是很有节制)……按理来说应该会形成过分厚重的听感。然而,玛茨的琴声并不嘹亮反而有点暗哑,暗哑到我用手机外放听都不觉得尖锐的程度。这些加在一起倒是带来了一种沉浸效果。(可能是因为揉弦+慢速避免了尖锐,强调个体音符+长气息+音色暗哑使声音保持着背景噪一般的延续性,该说是有点ASMR的感觉吗?)总结一下,一个老派风格,本该华丽浪漫,却在听感上靠近现代学派追求的幽邃沉静的奇特版本。另外,玛茨对作品的整体结构把握得非常准,这是撇开上面那些玄学以外最明显的优点。
推荐席捷斯瓦·库伊肯的“古法演绎”(既本真主义风格)版本。一共有两个录音,均为巴洛克调音。DHM的版本带有教堂的混响,且有些地方会使用中速的揉弦让声音更加柔和;RCA的版本琴声素雅,揉弦更为克制且细小紧致。个人偏爱DHM的版本。
(想听最本真风格——巴洛克调音、羊肠弦、不揉弦、过渡句使用自由速度——的话,可以尝试Rachel Podger的版本,奇诺古典音乐唱片公司录制。个人不是很感冒。用本真风格演绎托雷利、泰勒曼还行,演绎巴赫则会缺失太多东西,只能听个趣味。)
另外,单独说一下恰空。对于巴赫小无的几乎所有曲目,我都是偏爱理性、低浪漫化的演绎风格。但唯独恰空,觉得个人化的风格更加合适。因此,我最钟爱的恰空,要论排序,是【帕尔曼】、【海菲兹】、【谢林】。但究其实,对我来说更好的恰空,可能是帕尔曼的变奏1-24,拼配谢林的变奏24-30——也就是说,还没有人以我最喜欢的方式把恰空演奏出来。
例如,变奏11-14,连续推进的分解和弦中突然凭空出现的一条级进旋律,在海涅斯和谢林(以及大多数)的演绎中,它先是隐隐躲藏在其他声部后面,再随着级进越来越清晰,当你开始觉得它要占据主导时却突然与上面的声部碰到一起,消失不见,同时高声部出现情绪的爆发,就好像吃掉了对方一样。这种演绎很有赋格的感觉,几条旋律穿梭躲闪,智力上的愉悦感很强。但个人更喜欢帕尔曼、海菲兹的处理方式,将那条级进旋律直接推到最前方成为情绪的主导,随着旋律上行,仿佛将要哽咽不住的呐喊,甚至像要歇斯底里(说的就是你帕尔曼),最后在碰到高声部时释放出全部的压抑,将音乐推向了情绪的至高点,听得掉了眼泪。而对于变奏28,个人又觉得没有谁比谢林演绎得更好。帕尔曼(以及大多数)让旋律安静了下来,直到变奏29开头的D音(241小节)才突然发力。本意是想做出力量沉淀、凝聚、喷发、迎来终末的效果,但却使得后劲稍有不足,变奏29之后的运弓力量在听感上是有点下行的,结尾就不如我期待的那般辉煌。谢林则让变奏28中的A音保持了管风琴似的庄重感,节奏也更加坚定,变奏29并不是从沉淀中喷发出来,而是维持在这种庄重感上,于是后续就有增加力量的余裕,就有明显的力量上行的听感,也就迎来了辉煌的、与其说是献给上帝更像是献给古希腊神祇的终末。有人说谢林的巴赫是在太阳神阿波罗的宫殿里演奏的,这的确是绝妙的评语。
再对比一下海菲兹和帕尔曼的恰空。听感上一个冷峻一个煽情,速度也差很多,但其实很多变奏的处理方式都相类似。两人的演奏理念一脉相承,在小提琴演奏力求非个性化、还原作品时代感的年代里,后者是前者的忠实捍卫者。如果说谢林的恰空是仰望神祇的恰空,那海菲兹和帕尔曼更像是潜入了内心的海底深渊。帕尔曼的恰空,在偏慢的速度中组织长气息,声音填得很满(可能也是录音混响的缘故),丰腴如管风琴;节奏张弛有度,而几段高潮时的脉冲之强实为罕见。有几处呲音和疲倦下来的运弓,似乎帕尔曼在技术上已达到了极限。相比之下,海菲兹尽管用同样的力量和快得多的速度完成了全曲,却没有一个音符失于控制,技术上显得大有余裕。然而,帕尔曼带有瑕疵的处理却显得壮绝,带来一种直视内心深处的挣扎感。海菲兹的技术赋予了作品太多的广度,反而只能触碰到冷峻的空寂,虽然这也是一种魅力。我想,只能说,兼具足够的深度和技巧上的难度,能够把海菲兹真正的轮廓逼显出来的作品,在他那个年代,在现在,都并不存在。(所以其实是个海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