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鱼吧 关注:211,678贴子:3,456,185

回复:从画图到定制,强迫症的开缸之路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解决的缸体大小和滤桶流量容量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温控和杀菌的问题了。
温控经验是现成的,即水体容积(鱼缸水体+所有滤筒水体)×10,即(490L+12L+42L)×10=1088瓦功率的加热器。
此前帖子里我60小缸选择的某款外置过流式加热器是有1500W的功率的,我养的是瑙脂鲤,可是现在所用的缸可能会养比较常在静水和缓流中生存的小型灯鱼和埃及神仙,而外置过流式加热器的缺点就是停泵时需要给加热器断电,否则就会有风险,虽然我问该加热器官方,其原话说的短时间没关也没问题,比如喂食十分钟。但是我用的尼泵里的智控行程功能中是可以设置喂鱼模式的0档(即关泵)的,那岂不是浪费了这个静水选项。
而且如果选择鱼缸内置加热棒,市面上最大功率也不过400或者500W,而且加热棒内置鱼缸中我是完全不接受的,太影响造景了。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
我先看会儿剧,晚点再继续更新。


IP属地:四川23楼2023-12-03 20:27
回复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有两个选项:放置于水中的加热棒和外置在管道之间的过流式加热器。
    先说加热器,功率最高可以达到1500瓦,完全满足150缸的544升水的加热需求。但是,外置加热器工作时,需要管道里的水体是流动状态的,非流动状态(即停泵,比如水泵0档喂食的时候)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加热器自带内置温控,但官方依然不建议停泵不停加热器的电。我咨询官方,得到的答复是,目前没有水族用的外置过流式加热器可以做到停泵不停电。这显然浇灭了我试图采用此方案的信心。
    而常见的比如某罕的加热棒,一般是内置淹没在鱼缸水体之下的,但在此前了解底滤系统的过程中,我意外发现了这样的加热棒也可以放置在底滤系统中的水泵仓内的。也就是说,传统的加热棒,也可以不放在鱼缸水体中,循着这个线索,我在原本选过滤桶的某处,发现了另一款我原本不会注意到的产品:一种名为扩散桶的草缸专用的东西。



    IP属地:四川24楼2023-12-03 22:12
    回复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款名为草缸用扩散桶的产品,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集成了多种功能的桶:
      ① 集成了加热棒,实现水体流经该桶时的加热,相当于是把传统加热棒改造成了外置的过流式加热器,这个桶本身就成了加热器容纳水体的仓室。
      ② 某罕加热棒的手动调温本来就位于加热棒顶部,并露出在该桶外部,而加热棒的石英棒体则通过顶部开孔,植入到了桶内,和水体完全接触。
      ③ 桶顶还有一个温控探头的预留口,也就是说,我依然可以在加热棒自带温控的情况下,再另行增加一个独立温控器,将温度探头置入扩散桶内(而不必置入缸内),将加热棒的电源接在独立温控上,独立温控的电源接在总电源上。那么,当某罕加热棒的自带温控故障或者失效时,加热棒过度工作升温,而独立温控深入桶内的温度探头探测到超过设定温度,即刻断电,依然实现了我原贴所推崇的双保险温控的效果。
      ④ 集成了UV-C灯管,实现过流式杀菌的功能。而且集成UVC灯管的这个位置,也可以用来植入加热棒,在舍弃UV灭菌的情况下,可以用双加热棒的双倍功率实现更大水体的加热。
      ⑤ 我问了这处定制扩散桶的人,本来是有一款可以同时内置双加热棒+UV灯的三孔扩散桶的,但是目前没货停产。因此,如果我选择当下这款的话,冬季我必须舍弃UV灭菌,采用双500W加热棒,达到1000瓦勉强可以带动150缸水体的目的。而在其他季节,我可以采用单UV+单加热(白点病的时候临时需要缓慢增温),或者双UV,实现更高效杀菌。
      ⑥ 扩散桶还有一个二氧化碳入口,将钢瓶的二氧化碳接入,实现比细化器更高效的溶碳效果,但是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风险,我是说万一,万一二氧化碳溶水的效率太慢,导致桶内水位不满,使没入其中的加热棒石英棒体露出了水面,导致了干烧的风险呢?因此,我注意到了桶盖上的排气阀。但是排气阀本身需要人工主动干预,并不能消除加热棒的隐患。


      IP属地:四川25楼2023-12-03 22:29
      回复
        综上所述,我对加热棒的刚需,是冬季鱼缸的加热。目前市面上单根加热棒最大500瓦,两根我勉强够用,这也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即一旦其中一根坏了,我也不必担心另一根不工作,给了留出了时间去再搞一根加热棒。
        当我用双加热棒的时候,因为加热棒占用了UV灯的位置,所以冬季无法使用UV灯,如果水体有害菌和藻类波动太大,我需要另外选一个过流式UV灯,接入到软管上。当然,如果缸内鱼的数量和种类都已确定,且鱼已经养定,且缸内有除藻的工具鱼制衡藻类的过量生长,我可以不必另选过流式UV灯。
        不需要加热的春夏秋三季,我可以使用双UV灯的形式提升效率。
        换季时容易诱发白点病,我可以采用单UV+单加热的形式。
        那款已经停产的双加热+单UV集成的扩散桶,如果还有,当然最好,冬季我也不必担心没有UV杀菌,其他季节我也可以采取双UV+单加热的模式。
        但无论是以上何种选项(除非不置入加热棒),都有一个大前提,不能接入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当我用加热选项的时候,无论一根还是两根,都不能接二氧化碳。而当我不用加热选项的时候,可以接入二氧化碳。因为二氧化碳接入,有让扩散桶内部集气的风险,而集气本身,就会让加热棒干烧,虽因内置,所以爆炸伤害可以避免,但是却有自燃的风险。烧家可不行。
        虽然如此,但也有一种侥幸方案,即整个过滤系统采用双进单出的方案。进水多,出水少,于是桶内水压增强,让接入的二氧化碳难以(不是无法)产生集气的情况。但损失就是,双进单出水的方案,限制了c9000s水泵的流量发挥。如果是养低耗氧的小鱼没事,但是养高耗氧的长嘴鱲或者瑙脂鲤,以及吃得多拉得多需要高强度过滤的红腹,这种双进单出的流量带起来就悬了。
        无论如何,以上都是理论分析,虽然别人有使用,但我自己尚未付诸于实践,网上可查询到的使用经验非常少。如果有吧友有这种扩散桶的使用经验,还请贴内指点一下。


        IP属地:四川26楼2023-12-03 22:47
        回复
          考虑到我主要想养的鱼,瑙脂鲤和埃及神仙,用沉木或者睡莲造景,不需要太多阳性水草的栽培。红腹和绿莲灯,多用于沉木造景或者缓流树枝造景,也不需要太多水草,克氏长嘴鱲或者皇帝大企鹅是溪流或者激流造景,也是石头为主。所以我用二氧化碳的概率比较低。除非哪天我真的想做草缸了,所以目前这个方案,结合我的实际需要,依然兼容性很强。
          说完温控和杀菌,我们来说说增氧和除油膜的问题。
          瑙脂鲤,长嘴鱲,红腹(不确定)都是高耗氧的鱼,如果因此专门加一个增氧泵(本质上是把空气打进水里而不是纯氧),影响缸内造景,我是不太愿意的。而且这三种鱼在吃和拉这件事上比较猛,都是肉食或者偏肉食的物种,难免会出现油膜的情况。另选一款除油膜器,和选增氧泵一样,都占用了缸内空间也影响了造景。


          IP属地:四川27楼2023-12-03 22:54
          回复
            随着缸体大小的增加,过去的60缸只有40升,未来的150缸是490升,10倍差异。且养的鱼的数量也呈指数级增加。氧气,油膜,必须解决。而原来60缸的设备经验中采用的盛唐玻璃出水口所利用的文氏管造氧已经不太适合150这种大缸了,并不是该设计增氧不行,而是面对这么大的水体,要达到需求的增氧效果,调试后的文氏管,虽然可以达到爆氧的程度,但也伴随着更大的噪音。原来60缸养的鱼少,不需要把文氏管调试得太厉害,因此其增氧效果和噪音可以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虽然不至于舒适,但也不至于烦躁。
            我开始在网络上寻找更好的方案。增氧实在不行,我也可以用增氧泵,用造景挡着就行。但是除油膜呢。原来的玻璃出水口利用文氏管效应也可以实现除油膜的。现在不用那款进出水了,该如何选择,我又翻遍了全网,直到我找到了一段有趣的视频,下面放截图:




            IP属地:四川28楼2023-12-03 23:07
            回复
              图片上就是ADA的玻璃进出水中最常被使用的百合款出水。仿制这款进出水的很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比ADA原版便宜很多很多。
              我们可以在图片上看到,由于百合出水口的独特造型,当出水口流量达到一定程度,且出水口距离水面一定高度的时候,水面会形成涡流,而涡流则会将水面的油膜和碎屑都吸入,再被出水口水流冲刷到水体里,被鱼缸的水体大循环带到进水口,实现除油膜的效果。这其实和之前我小缸用的盛唐除油膜进出水差不多是一个原理,只是少了个文氏管。这种出水口除油膜的效率,不比进水口除油膜低,甚至效率更高。
              而且如果你选择的过滤桶是类似尼特利桶的正压桶,那么选择进水口除油膜就会直接将一些碎屑打入桶内水泵,再进滤材仓,这给水泵叶片的寿命和磨损带来一定的风险。
              我的60缸选择的虽然也是正压桶,但用的是出水口除油膜,所以风险就要小很多。而现在150缸用的是负压桶,缸内所有水体都要先经过过滤仓过滤后才能达到水泵,再由水泵排出,所以更没有风险。
              根据出水口除油膜的使用经验,百合出水口距离水面越近,涡流效果越明显,故除油膜效率越高。而出水口距离水面越远,涡流效果越淡,这时就需要加大出水口的水流流速,也就是加大水泵流量,来实现涡流的效果。
              由于仿制ADA的作坊,在百合出水口的做工上能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我不明确,所以需要试试。


              IP属地:四川29楼2023-12-03 23:26
              回复

                灯光没什么好说的,直接上一套K灯,这款灯的性能和效果没什么好说的,就是神灯,也贵得出血。但好歹这是150长度的缸,一盏K灯显然不能全部照亮,两盏或者两盏以上,成本对我来说就太奢侈了。
                支架的高度最高可以让灯体距离水面17英寸(43.18厘米),在130的广角照射下,可以实现缸内水面的全覆盖。但是考虑到生长在缸底的水草或者植物,我的实际造景需要基本是阴性草,对光照强度要求不高,所以可以忽略。
                这个灯有几点优势我特别欣赏,外观就不用说了,颜值的确在线。一是接近太阳光的效果,虽然也伤眼,但没有其他灯那么伤眼。可以在水底产生和野外生境水底一样的波光粼粼的效果,当然,水面被水泵水流激荡也是差不多,但没加上用这个的效果好。无论是色显还是色准。二是可以设置自动行程,模仿最接近真实状况的日出日落。我也知道国产很多水草灯也有这个功能,但同时把功能做到更细致,且光谱,渗透,混色效果也做到尽可能的极致的,我所知的也只有这个了。就算我养睡莲,90瓦的功率也够了。没必要多搞一盏,实现全覆盖。
                鱼缸里全覆盖全亮,对很多鱲其实是不太友好的。鱲对光线的应激反应特别强,而这个瓦数又这么大,自动设置的缓慢的日出日落效果,以及自动调至低瓦数的效果,可以更好的避免鱲的应激。降低灯的高度,达到小范围的高照明,让缸里实现明暗两处差异,也有利于混养鱼的躲避。
                关于灯光,其他便没什么好赘述的了。选这个就相当于选了顶配。


                IP属地:四川30楼2023-12-03 23:56
                回复



                  (以上图片是ADA底柜)
                  接下来是底柜的选择。
                  常见的底柜分为两种,木柜和金属柜。
                  我个人不太喜欢金属柜,因为家里又多为木家具和地板,所以即便金属柜又木纹漆,我也不太愿意用。叮叮当当声音也很刺耳,当然,金属柜有个好处,比如你用大料铝型材做的,确实非常结实。如果你用的是小料或者中料铝型材做,那大缸就别想了,小缸没啥问题。成本也不算特别高。
                  木柜也分为好几种,压缩板,多层板(也叫实木板),全实木板(非多层),压缩板的木柜,我觉得小缸大缸都不行,一是承重不行,二是遇水变形发泡,长时间下来,很容易导致鱼缸因此受力不均而炸缸。这个水淹的场景我是不敢想象的。
                  如果只是一个框架,或者底架,我也不喜欢,无论是金属的还是木质的。
                  多层板会比压缩板好一些,但也要看是什么多层板,哪怕真的给你用的多层实木,也要看是什么实木粘贴的,本来就容易形变而且对水很芥蒂的木材做的多层实木板,也是很拉胯的。
                  如果选择耐水的木材,做的更好的整实木的柜子,150缸的底柜成本就是万为单位。这有点得不偿失。ADA的那款底柜便是如此,国内仿制那款ADA底柜的做的最好的,我这个尺寸的底柜也得上万,小缸底柜也得两三千。而且外观用的漆也很讲究,很多漆遇水是会皲裂的。
                  (下图是国内某仿制ADA柜,不得不说,仿得很好,同时也不得不说,虽然只是ADA的三分之一的价格,但也是我买不起的价格)




                  IP属地:四川31楼2023-12-04 00:15
                  回复
                    国内仿ADA底柜的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只仿外观,而不是仿细节,仿做工,仿用料。如果细节,做工,用料,都达不到ADA的实木柜的标准,那买回来还是风险,掉漆的风险,形变的风险,家里水淹的风险。而能做到细节做工用料都到位的国内制作者,即便已经比ADA本身便宜了三分之二,150的尺寸也得上万。
                    而且,所有ADA底柜和仿制得比较好的ADA款底柜,高度都是统一的70cm,但我的主滤桶,不算软管,就已经是76厘米了,塞不进去。当然,我也可以选择28升配C9000S水泵的桶(生化滤材),再串联两个12升的前置(一个生化滤材,一个滤棉),这样高度就够了,但是质量到位的仿款底柜,还是大大超越了我的成本。
                    那有没有更具性价比的选择呢?
                    问了一圈儿下来,似乎有。
                    我在某处听说可以定制加固的木柜,加固的意思就是,用多层板覆盖铝型材框架。达到木质的外观,金属的承重。

                    看了一眼他们150×50×86(高)的多层板的底柜价格,两千出头。如果用铝型材做加固框架的话,应该不会超过两倍价格。虽然也不便宜,但比整实木的ADA仿制款便宜了一半。由于没有更详细的产品资料,他们也暂未做出来,我还看不到更多的细节,所以这款底柜,待定。


                    IP属地:四川33楼2023-12-04 00:28
                    回复
                      作为一个风险意识超强的老天蝎,我养鱼的原则第一点就是安全,安全,还是安全。而养鱼最大的两个危及安全的隐患就在加热器和鱼缸本身。
                      加热器没了安全,轻则水煮鱼,重则自燃烧家。所以上双保险很有必要。在60缸的经验贴里,我已经给出了双保险的方案。在这个150缸的帖子里,由于舍弃了外置过流式加热器,选择了内置加热棒的扩散桶,由于二氧化碳介入有导致桶内集气使加热棒干烧的风险,所以我必须错开二氧化碳使用。
                      鱼缸没了安全,轻则漏水淹家,重则不仅淹自己家还渗透淹别人家。如果你和我一样,不幸没有住在1楼,你要付出的赔偿成本就是指数级上升了。再贵的埃及神仙因为鱼缸漏水或者爆缸死了,损失也是几千。但是淹家和淹别人家,就不是以千为单位的损失了。
                      因此鱼缸本身的选择和鱼缸底柜的选择就变得特别重要。尤其是大水体的鱼缸。无论是金属材质还是木质底柜。一旦出现形变,加上鱼缸和柜体之间没有缓冲垫,即便只是细微的形变,在巨大的水压下,也有爆缸的风险。
                      所以,除了以上涉及的底柜的选择,这里还要提及的便是鱼缸垫和鱼缸的选择。


                      IP属地:四川34楼2023-12-04 00:37
                      回复
                        鱼缸垫这一块,在我以前第一次养鱼开缸时已经做过一些功课,但很多具体信息已经忘记了,但有两个关键信息我记得很清楚:
                        ① 选择ADA的鱼缸垫,如果嫌贵,就选择仿ADA的鱼缸垫,而且必须是和ADA原版同材质同厚度。
                        ② 选择比较好的进口大牌子瑜伽垫,自己剪裁一下。如果舍不得,在某鱼买二手正品再剪裁。
                        关于鱼缸,不考虑ADA的情况下,我们所知最好的是至纯,但是至纯在多年前只在2019年生产了一小批,还有存货的,还能保存得很好的,玻璃本身没被腐蚀的,但是网上这么多给你推销至纯的,从产量和仓储角度来说,你细品,我就不多说了。
                        因此,仅次于至纯的便是金晶五线(但市面上也有三线冒充五线的,很多,不少),五线是淄博产的,有PPG授权的。真的五线和至纯的差异可以忽略,更不亚于ADA。但鱼缸不是只靠玻璃,还要靠胶水的工艺,黏合的手艺和效果。
                        这里我就不专门推荐了,大家可以自行选择自己信得过的。
                        在鱼缸尺寸和厚度的选择上,基本上你可以按照ADA出的常见尺寸和厚度来选定自己实际需要的规格(适用于150或者150以下的缸),如果你需要的尺寸更矮,或者更高,由不愿意加筋,那么在厚度上,你就需要有所妥协。ADA180缸可以做到15mm的厚度,不代表你找人定制也可以用这个厚度,市面上基本认为19mm才是安全的。这就是工艺的差异。


                        IP属地:四川35楼2023-12-04 00:51
                        回复
                          接下来是滤材的选择。我的主滤桶为42升,前置桶为12升。所以我计划主滤桶放生化滤材,前置桶放滤棉。先说生化滤材,我有以下考虑:
                          ① 同体积下最大的【实际】培菌面积。市面上很多生化滤材的培菌面积都是理论上的,并没有实验数据做支撑。这里我比较信服某渣实验室的测评结果。在他对各种生化滤材的实际有效培菌面积的测评结果如下:
                          ① 某款石英球,359㎡/L
                          ② 火山石, 229.99㎡/L
                          ③ 另一款石英球,114㎡/L
                          ④ NO.1滤材 60.7㎡/L
                          ⑤ 陶瓷环 45.468㎡/L
                          ⑥ 纤维滤立方42.09㎡/L
                          ⑦ 细菌屋 32.72㎡/L
                          ⑧ 珊瑚骨 20.76㎡/L
                          ⑨ 生化棉 1.2㎡/L
                          结果显而易见,前三名吊打其他滤材。而前三名里,最便宜的是火山石,但火山石的粉化率也最高,掉渣,这个不能忍,排除。
                          这个结果并不说明剩下的其他滤材不能用,而是我们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比如你采用的是底滤或者集装箱,你有非常大的滤材空间,你当然可以用更链接的陶瓷环,因为你的容量弥补了陶瓷环在培菌面积上的不足。
                          但我的实际情况是,我用的是空间有限的滤桶,而且水泵的流量,在考虑到管材长度,滤材阻力等各种情况,流量必然有衰减,也会影响水体的净化。其二,更大的培菌面积,更丰沛的硝化细菌,可以让我在不是底滤或者集装箱只是空间有限的滤桶的容积下,获得相对更加稳定的缸内水体环境,减轻换水对水体硝化系统的波动。
                          由于我此前一直使用的是第一款,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每次换水哪怕四分之三,我只要确保换水温度和鱼缸水温基本一致,在硝化系统上从未出现过波动。而且,鱼缸的净化效率也一直很高。当然这也离不开滤棉的选择,这个后面再说。
                          粉化率低,透水性好,真实有效的实际培菌面积最大,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但考虑到其粉化率低,增加了使用寿命,就不能用耗材的眼光去看待,因此,在150缸的主滤桶42升生化滤材的选择上,选择第一款石英球(其实就是仟湖OF石英球,在某海鲜市场入手更便宜)


                          IP属地:四川36楼2023-12-04 01:14
                          回复



                            现在是前置桶12升的过滤滤材选择。图片里是该款前置的滤芯结构,中空的滤棉,不锈钢内芯中的空间还可以防止别的滤材比如石英球之类。从结构上,我们可以看出,水体进入前置桶后,【理论上】是从滤棉的外表面,穿过滤棉(实现过滤),向中心的空心处流动,在中心处向上,抵达出水口。
                            只所以是【理论上】,是因为我有注意到某论坛有鱼友出该款带滤芯的前置桶,给出的评价是,水流实际上并不会完全按照理论上去全面地流动穿过实现过滤,而是集中在某一截穿过。这让我有点犹豫。
                            因此,我可能会选择更稳妥的方案,选择该款不带滤芯的版本,我自己入手其他滤棉,来代替它的滤芯。既然说到选择滤棉,我最关注的问题只有两点,在掉丝率低的前提下,它的透水率和过滤效果如何?
                            但是,透水率和过滤效果这两个指标本身就是无法兼得的所在。你透水率越高,过滤效果肯定就越差,反之亦然。如果有人像你推向他的滤棉透水率特别好,过滤效果直达空气缸,那他肯定是在哄骗你。
                            因此,我对透水率的看法是,透水率可以低,但不能低到对水泵流量影响太大。在这个阈值下,选择过滤效果最好的。而过滤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过滤后浊度的大小,浊度越大,过滤效果越差,同等浊度结果下,花费的时间越长,过滤效果越差。
                            很可惜,那些给我推销羊绒棉推销678D棉的,没有一个敢或者能给出真实的实验数据,但恰恰,某渣实验室有一些数据。
                            ① JBL羊绒棉,掉丝率0.003%/过滤30分钟后,浊度由54降低到41
                            ② 另一款羊绒棉,掉丝率0.006%/过滤30分钟后,浊度由30降低到19,7小时后,降低到14
                            ③ AC过滤棉(粗),掉丝率0.012%/过滤30分钟后,浊度由46降低到11
                            ④ 沃韦朗S7过滤棉,掉丝率无数据/过滤30分钟,浊度由34降低到30,2小时后降低到13,13小时后降低到6
                            ⑤ 沃韦朗S3复合棉,掉丝率无数据/过滤30分钟,浊度由38降低到13,7小时后,降低到5.8
                            其实,物理过滤的本质,就是拦截大颗粒和小颗粒或者微尘杂质,过滤效率越高,过滤效果越好,配合良好的生化培菌,就可以很快的实现空气缸和稳定的水质菌群。
                            上面的数据显而易见,最贵的JBL就是智商税,很不幸,第一次开缸的时候我交过。用JBL羊绒棉,不如直接用黑棉拦截大颗粒杂质。
                            用黑棉拦截了大颗粒,小颗粒杂质我选择第③来拦截中等颗粒,第⑤来拦截微尘。有鱼友可能会说,你这把硝化细菌的养料都拦截完了,不至于哈,结合我之前的使用经验,即便是第⑤款的过滤效率和效果,也不影响硝化细菌的食物来源。
                            当然,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在开缸初期,用黑棉和③号,等硝化系统在滤桶和鱼缸内建立后,再加入⑤号复合棉。


                            IP属地:四川37楼2023-12-04 01:46
                            回复
                              现在,有几个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
                              ① 能否定制到铝合金加固的多层板实木底柜,成本是否如我预期?
                              ② 使用扩散桶接入二氧化碳是否有导致扩散桶集气进而带来加热棒干烧的风险?
                              ③ 如果仅仅把出水口抬高至略高于水面,其产生的水花拍打效果产生的增氧,能否供应克氏长嘴鱲/瑙脂鲤/红腹这类高耗氧或者中大型鱼的氧气需要?
                              ④ 如果选择过滤系统双进单出,也就是32mm口径的水体进入滤筒,16mm的口径出水滤桶,其导致的流量损耗,造成的过滤效能降低,是否真的会影响我要养的鱼?
                              这些问题就留在以后吧,等我家里装修完了,入手这些设备的米也攒够了,再来与大家分享实际开缸的全程图文细节。
                              【对了,1楼的草图不是随便画的,每个细节包括鱼缸垫和温度计,都是等比例画的,所以是真实效果草图】


                              IP属地:四川38楼2023-12-04 0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