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管理吧 关注:1贴子:21
  • 0回复贴,共1

医疗信息化平台的那些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去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该规划旨在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服务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并通过开展互通共享三年攻坚行动和健康中国建设等一系列优先行动,实现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数字健康的跃升。这一举措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攻坚行动
目前,国家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已基本建成,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基本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平台的联通全覆盖。已有超过8000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个省份超过80%的三级医院已接入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5个省份已实现电子健康档案省内共享调阅,17个省份已实现电子病历省内共享调阅,204个地级市已开展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这些成果展示了我国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和明显成效。
依托平台,各地通过办好“一件事联办”等关键小事,取得了信息便民惠民的良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攻坚行动提出了八个方面的目标任务。
要普及推广电子健康卡;
要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2025年底,全国所有的二级公立医院要实现检查检验结果跨机构调阅;
要推广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一站式结算。2025年底,有条件的省份要实现商业健康保险就医费用即时结算;
要推动电子健康档案“跨省份查询”。计划2025年底,试点省份要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本人提供实时授权查询服务;
完善国家及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卫生健康信息传输网;
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
全力提升网络和数据安全的防护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三大信息平台应运而生
对于医院来说,目前常见的平台主要有三种:集成平台、大数据平台和数据治理平台。这三类平台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存在,而是存在一定的交集和相互协作的关系。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平台的起源、定位以及它们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以帮助医院信息科选择最适合自己医院的平台产品。
首先,集成平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企业数据集成领域。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系统数量的增加,企业需要将分散在各个系统间的数据整合后进行二次加工利用。为了解决企业内复杂应用间的系统集成和异构数据间的数据交换问题,集成平台应运而生。在医院信息化的过程中,由于业务系统间的壁垒逐渐加剧,医院也开始采用集成平台来解决系统整合问题。其次,大数据平台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满足医院对数据集成的需求。最初,医院只需要构建基于结构化数据的临床数据中心。然而,随着医学影像、音视频、历史纸质档案等非结构化数据集成和数据挖掘需求的出现,大数据架构也被纳入到医院数据平台的技术方案中。此外,国家在2016年和2018年之间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健康大数据政策,为医疗行业的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了指导和支持。最后,数据治理平台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数据集成后的治理问题。由于医院管理和医生个体的差异,以及数据应用对数据二次利用要求的变更,导致医院即使通过了互联互通测评,数据仍然难以利用。通过数据治理平台,可以有效解决数据集成后的治理问题,产生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医院临床数据真正发挥其价值。
集成平台应该具备哪些功能?
医疗行业的系统集成相较于其他行业起步较晚,采用了总线式的集成方案。企业通常以集成引擎为核心,结合医疗信息行业特有的信息交换标准如HL7、DICOM、IHE等,以及信息内容标准如ICD、SNOMED、LONIC、C-DRGs、卫生信息数据元等,形成相应的解决方案。
医疗行业的集成平台主要致力于解决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和公共服务集成等问题。此外,在建立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集成平台还提供数据分析服务,为医院信息平台提供必要的数据交换渠道和数据标准化核心能力。
集成的方式总体分为以下两类:
一、基于标准协议的集成
这种方式借鉴了国外现有的医疗行业协议和规范,基本不使用适配器,但需要对所有的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平台主要起到消息路由的功能。因此,各个系统可能都需要进行现场改造,改造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
二、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集成
通过面向服务对业务和数据进行抽象与封装,使用适配器,利用现有信息系统的接口能力连接各个系统,尽量不改造或少改造业务系统,并对临床信息系统的服务在平台上进行封装,以保障安全、稳定的连接。
一个独立的集成平台通常包含以下模块:集成引擎、统一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患者主索引管理、主数据管理、元数据管理、数据中心、统一患者视图以及综合辅助决策分析系统。这个平台可以提供一系列的功能,包括但不限于系统集成、数据集成、公共服务集成等,帮助医疗机构实现更高效的信息管理。


IP属地:广东1楼2023-11-28 10:1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