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有的银元面额是一两,有的是七钱二分,三钱六分(半圆),一钱四分四厘(二角),三分六厘(一角),这就不得不提到晚清铸造银元著名的历史事件“圆两之争”:中国机制银币的币制单位问题,在其开铸之前便争论不休。在广东省成功开制银圆之后,就有人主张中国龙银应该沿袭传统用银习惯“两”,但也有部分人主张仿国外“圆”作为计重单位,由此,到底是以“两”还是以“圆”作为计重单位的“圆两之争”论战正式端上了舞台。
西方国家总结了银币通行几百年的经验发现:25g~28g是银币的最佳规格。其他规格的银币无论在制造、携带还是流通上都没有此规格来得方便。因此,外国银圆流入中国市场后,便因成色、重量的整齐划一深受商民喜爱。故我国开铸银圆伊始仿制的是外国银圆,把主币重量定为27g的库平七钱二分,俗称“一圆”。
张之洞原本是主张效仿西式计圆的七钱二分银币的,但可能受到朝中保守派的影响,原本是开明派的他在这场争论中倾向于保守派,奏请在湖北试制一两银币,而且还大力支持,于是在光绪三十年十二月初一(1905年1月6日),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命湖北银币局(湖北银元局改名)开制新银币,也就是双龙一两。成为近代机制币的精品,湖北双龙一两,分大字版小字版两个版别,正面为双龙戏珠,左右分列满文,下书 one tael(一两)英文,背面上书大清光绪三十年湖北省造,下书库平一两,大字版小字版主要区别在于“银”字一撇是否穿过满文(图为小字版),双龙一两作为元两之争的产物,产出后由于不受欢迎,只发行很短一阵子就收回销毁,存世量较小,又因为其制造工艺精美,具有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经济价值备受广大藏友追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