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史记·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齐伐取我襄陵。”西汉始置襄陵县,属河东郡,当时治所一说在赵曲,一说在县底。王莽时改名为干昌县。东汉复名襄陵。北魏神元年(428年),太武帝拓跋焘在今尧都区境置禽昌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襄陵县并入禽昌县。北周时期,禽昌县治所移至襄陵故城。隋大业二年(606年),复名襄陵县,移治古城庄。唐元和十四年(819年),移治于汾水西岸宿水店,即今古襄陵村(向阳村)。宋天圣元年(1023年),又移治于晋桥,即今襄陵镇。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为襄汾县。
禽昌县,公元42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擒获了西夏国主赫连昌,为炫耀武功,广筑禽昌城,分开平阳郡置禽昌郡。北齐改郡为县,范围大大缩小后徙治于曲亭,包括襄陵县东北部分。八十年后,徙治于乔李。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襄陵入禽昌。577年因县治偏北,从禽昌城徙治于废襄陵故城(今临汾城东南的县底)。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禽昌恢复襄陵县旧名,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
襄陵县,春秋時为晋大夫卻犨(chōu)食邑,汉置襄陵县(包括今浮山县和尧都区部分),北魏神䴥(jiā)初(428)析襄陵东北置禽昌县,北齐将禽昌县治移至襄陵,二县合并,名为禽昌。隋又改为襄陵县,唐武德二年(619)据仆射裴寂之奏分襄陵县东部始置浮山县(地有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时消长,故以此山名),襄陵县名直至建国后1954年。
千年襄陵,古邑禽昌。尧天舜日,大好风光。山川形胜,独秀此方。人文古迹,星罗其疆。襄陵胜迹,素有美名。旧志记载十景,有线描图画存世。今斗胆涂鸦,摹前作精妙于大概,揣先贤意境于万一,意在抛砖引玉,承前启后,为本土文化略尽薄力,惟期襄汾文旅事业继往开来,更上层楼!
襄陵县古十景—晋桥梅月,平水拖蓝,三磴云峰,飞虹雨霁,龙澍双阙,卧龙灵应,龟山晴雪,汾流晚渡,巢溪春涨,十里荷香。注:襄陵县,今襄汾县部分。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





禽昌县,公元428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擒获了西夏国主赫连昌,为炫耀武功,广筑禽昌城,分开平阳郡置禽昌郡。北齐改郡为县,范围大大缩小后徙治于曲亭,包括襄陵县东北部分。八十年后,徙治于乔李。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襄陵入禽昌。577年因县治偏北,从禽昌城徙治于废襄陵故城(今临汾城东南的县底)。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禽昌恢复襄陵县旧名,将县治南徙于古城庄。
襄陵县,春秋時为晋大夫卻犨(chōu)食邑,汉置襄陵县(包括今浮山县和尧都区部分),北魏神䴥(jiā)初(428)析襄陵东北置禽昌县,北齐将禽昌县治移至襄陵,二县合并,名为禽昌。隋又改为襄陵县,唐武德二年(619)据仆射裴寂之奏分襄陵县东部始置浮山县(地有浮山,在县西六十里,相传洪水时此山随时消长,故以此山名),襄陵县名直至建国后1954年。
千年襄陵,古邑禽昌。尧天舜日,大好风光。山川形胜,独秀此方。人文古迹,星罗其疆。襄陵胜迹,素有美名。旧志记载十景,有线描图画存世。今斗胆涂鸦,摹前作精妙于大概,揣先贤意境于万一,意在抛砖引玉,承前启后,为本土文化略尽薄力,惟期襄汾文旅事业继往开来,更上层楼!
襄陵县古十景—晋桥梅月,平水拖蓝,三磴云峰,飞虹雨霁,龙澍双阙,卧龙灵应,龟山晴雪,汾流晚渡,巢溪春涨,十里荷香。注:襄陵县,今襄汾县部分。1954年,襄陵县与汾城县合并后称襄汾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