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吧 关注:2,805,570贴子:58,471,971

有线发烧指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跟之前的入烧指南不同,这次主要分享一些有线耳机的经验,实际可以帮助覆盖到2k元内的耳机选择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1-23 15:53回复
    有线耳机,玩的人越来越少肯定是大趋势,跟随这种趋势下去的结果必然会先经历厂家内卷占领市场占领用户认知,再出现市场萎缩,产品单价飞涨,快要到2024年了,可以看到至少各家的百元级别产品已经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内卷了,2、300就能有个不错的入门级体验,但是我们回顾5年前,千元都很难说是入门,基本上都3k起步,但即便现阶段的产品价格是下来了,还是存在选择上的疑惑,毕竟不像手机下楼就能体验,有线耳机终归是相对的小众产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1-23 15:54
    收起回复
      单元:
      对于有线耳机来说,大家最在意的当然是声音,但往往决定声音大部分的单元,不是成本的大头,甚至单元的价格会远低于包装,虽然有点离谱,但事实就是这样,比如200块的耳机,可能包装5元,而单元可能加起来不到5元,因为动圈成本上限就在那里,最顶级的单圈也不太会超过50元,一对下来100元都是最顶级的配置了,大家看到很多80、100的单圈,那多是经销商挂出来的价格,是玩家和经销商的对接,是C2C,而不是耳机厂和单元厂的B2B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3-11-23 15:59
      收起回复
        当然成本只是一方面,有些同学肯定会问了,这不还涉及到厂家的自主研发吗?自主研发找工厂不要成本吗?
        据我个人有限的认知,国内绝大部分耳机厂家还处于小作坊的状态,即便叫的上号的品牌,可能自己都没有研发、生产工厂(注意这里说的是工厂,不是不到10个工人开出来的流水线),大家的体量就在这块,厂家卖的如何都可以去店里窥探一二,一定程度上也能反应他们的体量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11-23 16:04
        收起回复
          大家觉得拿着几十,少部分上百的成本,对于没有自有工厂和研发部门的品牌来说,是不是只有依靠单元厂?那这里也还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最近2年的耳机很少有难听的呢?主要原因就是单元厂的技术进步,加之太拉垮的厂家已经凉凉,即便看软文,盲狙大概率也不会翻车太严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11-23 16:07
          回复
            紫花我爱你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11-23 16:09
            回复
              紫花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11-23 16:12
              回复
                聊完这些我们再来审视一下常见的动圈单元,常见的就是10mm,对于大部分2000内的耳机来说,动圈上能用点骚操作的耳机不是很多,大部分仅仅是依靠那套自研振膜、CCAW音圈、强磁来描述,像双腔体双磁路这些是客观事实,没啥好说的,但偏偏大家很容易被自研的动圈误导,对了,我这里说的自研动圈指的是自研名词,而不是否定真正的自研厂家
                自研是不是正确的肯定有待商榷,因为一方面一些厂家浑水摸鱼,是自己家的就是自研,这些东西手机上其实就映射很多遍了,罗老师经典发言也不是没有,自研不一定比找供应商好是真的,自研付出的精力和努力不一定被市场看到和认可也是真的,直接拿供应商东西宣传自研也是真的,自研的意义其一有做出别人同价位没有的声音,再者更多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技术,巩固品牌的地位,但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讲这些东西已经被厂家玩坏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11-23 16:15
                收起回复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我们之前说过的EW200,我说SCP这个东西查遍全网确实是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只有LCP(液晶聚合物)、SP(有机硅聚合物)、甚至是其他聚合物,偏偏就找不到SCP。当时我就说过如果是真的那确实厉害,假的也没事,反正其他家也是钛晶、碳基、拓扑这类的,一眼过去反正看不太懂得,对于客观事实强化描述的,所以大家判断耳机的时候要透过描述看清本质,到底是哪种材料,是沉积还是镀的,对于动圈本身来讲,成本摆在那里的,高级动圈和低级动圈成本也差距不大,更多是看厂家对于技术的运用,就拿手机举例,同样的传感器型号有些会优化的很差甚至大过不同传感器本身的差异对吧?大部分耳机厂家就是跟手机厂一样,没有核心技术,没有专利,都是找供应商拿喇叭往上怼,自己对于腔体和一些小细节再微调声音,这就是目前的动圈市场,真正能有实力设计的就是少部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11-23 16:17
                  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11-23 16:18
                    回复
                      动铁这块就更少了,虽然原理一样,但动铁这样成本更高的东西,你会指望连动圈都没搞明白的厂商搞动铁吗?能自主研发的更少,可以说基本不存在,大家见到的所谓自研动铁,另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国产动铁,完了有些会贴个牌上去,对比前几年的楼氏、声扬满天飞,现在基本只能看到静电用声扬了
                      低价位这边,大部分都在用单动圈,一方面是之前像KZ之类的品牌动不动就出圈铁耳机,导致圈铁的诱惑力远不如多年前,但主要原因是动圈能覆盖全频段,不仅声音好成本也比纯动铁或者圈铁更低,非要在低价位找用多单元的理由,可能也许就只剩营销了吧,不否认低价位有好的,但绝大多的凑数单元远达不到1+1大于2的效果,是不是加号都说不清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11-23 16:20
                      回复
                        就从单元配置上来看,目前的中低端耳机市场就是动圈加动铁占多数,还有少部分的平板入耳,但截止到原道F1Pro之前,这些入耳的中频都很凹,基本没有人声的实战价值,大家选择从单元判断产品的时候,我觉得意义其实不大,更多反而是脑放占多数,真要好听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单元环节决定的,不过新的材料和尚未开发的技术才能唤醒这些单元宣传的第二春,目前大家的单元营销实在还是太无聊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11-23 16:21
                        回复
                          线材:
                          线材这块,大家不要盲目相信有线耳机厂家说实话,低端有没有用好线材的呢,肯定是有的,但整个市场充斥着虚标和瞎标,比如什么5N、6N之类的,到底是单晶铜还是铜线还是什么材料,也许厂家自己都不清楚,大部分就是供应商说是什么就是什么,连相关的检测报告看没看过都是个问号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11-23 16:26
                          收起回复
                            往好的一方面想,厂家他也以为是真的,但实际是假的对吧,我就没见过哪个用户去对线材进行送测的,大家有没有看到过身边谁又送测线材呢?因为有这种情况,所以就可以虚标和瞎标,而且很少有耳机厂家会把标配线材的结构和线径标注清晰,这样混乱的市场,混乱的商品详情,大家觉得有参考意义吗?虽然有各种法来束缚商家,但耳机用料这块的监管暂时还是空白,对于消费者来说最大问题其实就是难以选择,好不好也只有试一试才知道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11-23 16:29
                            收起回复
                              但是大家要知道一点啊,好的线就是贵,成本都贵,小几百一米的线是真实存在的,看起来很hifi但实际上十来块一根的线也不少,大家选择时也完全可以从评论里看看线材实拍,对着去88找一下有没有类似的商品,从最低价减一点,你自己都能判断出线材的真实成本,自己都大约能算出厂家赚了你多少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3-11-23 16: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