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又令李纲兼御营使,掌管军事。此时李纲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75] 为加强抗金斗争的力量,他积极支持两河军民抗金,任张所为河北招抚使,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宗泽为东京留守。他还针对北宋以来军政腐败,赏罚不明等情况,颁布了新军制二十一条,着手整顿军政,并建议在沿江、沿淮、沿河建置帅府,实行纵深防御。李纲认为只要上下齐心抗金,“三数年间,军政益修,甲车咸备,然后大举以讨之,报不共戴天之仇,雪振古所无之耻”。 [65] 对于李纲的这一系列措施,朝臣中有许多大臣反对,例如侍御史胡舜陟“论宰相李纲之罪”。高宗对此不予理会,并放胡舜陟出知庐州。在李纲积极备战、整顿朝政的影响下,高宗也意气风发,提出“金人秋高气寒再来入寇,朕将亲督六军以援京城及河北、河东诸路,与之决战”。 [75] 李纲整顿军政的设施,有助于宋廷支撑局面,尚能为高宗所接受。然而,好景不长,君臣之间的关系因为新建朝廷巡幸之地的选择问题,很快就出现了裂痕。李纲希望高宗“秋末幸南阳”,以示不放弃中原之志;而黄潜善、汪伯彦提出巡幸东南以此避敌。高宗先是同意李纲的意见,后来考虑朝臣的观点,转而倾向于黄潜善、汪伯彦的意见。君臣关系以此为分水岭,此后李纲的建言多不被高宗采纳。在这种情况下,李纲曾试图为自己辩解,但高宗在安抚过后,仍决定在八月五日调李纲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另委黄潜善接任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牵制李纲。新上任的黄潜善开始破坏李纲的抗金措施。如河北招抚使张所尚未离开京城,河北转运副使权北京(今河北大名东北)留守张益谦就上奏说自招抚司设立后,“盗贼”越来越多。朝廷下令宗泽节制傅亮,即日渡过黄河,逼他在未准备好情况下进攻金军。李纲竭力为张所、傅亮等人辩护。此时高宗显然已不再支持李纲。八月十八日,高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