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文化从来不追求"才子佳人,香粉胭脂,小桥流水"这种东西,江右文化追求的是文天祥这种"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内敛平实,着色寡淡,谨慎低调,瘦硬刚直。谨言谨行,默默无闻,未雨绸缪,好乐无荒。
平实,内敛,刚硬,理性,质直,低调,坚守,田园,书院,山水,丘陵,古寺,理学,祠堂。 这是才是江右文化,和太湖文化截然不同。
不要把你们那一套"才子佳人,精致华丽,吴侬软语,软的一B"的江南定义的放在江西身上,从而来否定江西和江南的联系。
而且被现在很多人忽略的是,在宋朝江南其实指的是江西,而不是现在的苏南浙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姜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家住江南,又过清明,
寒食—辛弃疾饶州甲于江南—洪迈如果翻遍所有唐诗宋词,江南指代江西绝对不少于吴越,甚至可能更多。特别是宋朝,官方正统江南是江西+皖南,而吴越是两浙。
哪怕明朝,文人还大量用江南指代江西。如明文人调侃夏言是‘腊鸡独善江南味’,比如杨士奇称吉安为‘江南望郡’。太湖平原真正独占江南的定义是在满清,
跪舔满清后,满清出于安抚,在官方上认可,所以才有了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才子佳人,嗜甜柔软这种关于江南的定义。江南丘陵实际上明末辣椒传入后排湿排汗大为流行,有一点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不是水多就潮湿,比如沿海很多地方没有丘陵盆地潮湿。
还有所谓满清乾隆下江南,以满清时期的标准自以为傲。所以如果江南是唐诗宋词的江南,那么江西绝对是江南核心。
如果江南是跪舔满清的江南,那么江西绝对不是江南。附言:这个话题发展到现在早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争什么江南,江西人从来不会主动提自己是什么江南,因为太刻意了。
但是如果有人假借‘江南’来实现文化霸权,或者在江西面前搞什么文化优越话,我只好把江南从古至今的变迁说清楚。江南到底指的是唐宋明的江南,还是指满清的江南?
某些吴语区的人用语言定义所谓江南,还美乎其名用所谓的吴语区的人文才能代表江南可真把我逗乐了。
那我就从人文方面好好说道说道。江南在唐之前应该非褒义词,江南自古盛出才子大概也是自唐之后开始有这个说法。
然而对比自唐以来江右江左的才子质量数量江右比江左更胜一筹。且不说江西诗派在历史文学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说法唐代大家胥出中州,宋代大家胥出江右的说法。
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姜夔,陆九渊,朱熹(江西婺源——婺源建县乐平也出了一半土地)等等大家。
不知道江左同阶段能不能找出如此之多与之匹敌的思想文学大咖?甚至在宋朝更有夸张说法“两宋文人半江右,两宋科学半江右”。
江左所大力宣传的“江南四大才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冠以"江南"修饰,事实原先也仅是称为“吴中四才子”。
论其份量明三大才子解缙(江西人)、杨慎(四川人祖籍江西)、徐渭(浙江人)应该更有说服力。此外我在例举一下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等人。
从进士名录而言,宋元明苏南吴语区甚至整个江苏也比不了江西、浙江、福建。虽然在清朝苏南吴语区科举突飞猛进遥遥领先其他各地,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气节是太湖钱谦益之流和汉奸没有区别)。
自五忠一杰以来文章节义之邦的江右士子忠义已烙印在血脉之中。第一:许多江右士子因外族统治,许多家族家训“不仕外族”(如清初隐居避世的易堂九子,投河的书院大佬,宋应星家族等等)。
第二:王学的影响,阳明精神具在江右。第三:明自严嵩后,赣派子弟受到排挤,乡试会试的名额缩减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某些江苏吴语区满满的优越感自认为只有他们的人文才是江南?
甚至把江南以吴语定义,岂不贻笑大方。清朝之前南方诸省中江西浙江福建进士应该比江苏多出不少吧。从古代经济人口上(单独以现在省份行政区域去看),
两宋江右人口顶峰期间占全国四分之一,明初江西填湖广人口减少,但也仅次于浙江。赋税也是浙江第一江西第二!提到文化昌盛,崇文重教。
除了进士名录我觉得书院的数目以及质量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指标,然而纵观整个科举时代的书院数目以及书院质量有着“江右书院甲天下”的江右远超江左。
江左南京有个江南贡院,但南京也不是你们狭义的江南(针对那些以语言定义的江南人)。此外江南贡院只是提供南方士子科考考场而已。
开启辩论之风的鹅湖书院,享誉“海内第一书院”的白鹿洞书院,此外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等等哪一个不是名满天下!
然而书院数目多、质量佳不但透露出了文化昌盛这一方面信息,在小农经济的古代能够衣食不愁,还能富余钱财读书也印证古代江右略微富足(横向对比其他诸省)
除了书院数目,三日不见赣船来,市上就要闹粮荒以及国各地万寿宫(江西会馆)远超其他各省的商馆会馆不就是富足的另一方面的佐证!
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的饶州,铜都德兴,菜乡乐平,江南望郡庐陵,江南四大米市的九江等等江右城市都是历史的见证。
清前中期官方、民方文书多方资料各省简称“江”的简称亦是代指江右。太平天国时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都深遭破坏人口减半,
但当年清朝打太平天国军饷大部分来自江西人的口袋这是不是也从另一方面佐证江右的富足…………
尽管如今江右经济文化的弱势加上隐性文化基因,而江左吴语区人因经济文化的强势霸占江南之名号,而恶意诋毁江西,甚至篡改江西人文实在无法忍受。
江西人并不在乎"江南"之名号,但是罔顾历史绝不允许。虽然自陶渊明以来隐性文化已刻在基因,但绝不允许有人有辱先辈前贤,有辱生育我们的土地。
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孕育了不少先贤哲思,更孕育点燃星星之火的热血好男儿(抗战期间人口一千万出兵百万)
。全国六分之一的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全国五分之一的开国将军就是江右子弟的代表……
我心中的江南除了秀色可餐的山川河流,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温婉动人的女子,滴滴答答的瓦檐落雨…………
更有大义,大忠,大节的心胸!而这就是江南中江右的真实写照……
内敛平实,着色寡淡,谨慎低调,瘦硬刚直。谨言谨行,默默无闻,未雨绸缪,好乐无荒。
平实,内敛,刚硬,理性,质直,低调,坚守,田园,书院,山水,丘陵,古寺,理学,祠堂。 这是才是江右文化,和太湖文化截然不同。
不要把你们那一套"才子佳人,精致华丽,吴侬软语,软的一B"的江南定义的放在江西身上,从而来否定江西和江南的联系。
而且被现在很多人忽略的是,在宋朝江南其实指的是江西,而不是现在的苏南浙北。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三十六陂春水,
白头想见江南—王安石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姜夔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文天祥家住江南,又过清明,
寒食—辛弃疾饶州甲于江南—洪迈如果翻遍所有唐诗宋词,江南指代江西绝对不少于吴越,甚至可能更多。特别是宋朝,官方正统江南是江西+皖南,而吴越是两浙。
哪怕明朝,文人还大量用江南指代江西。如明文人调侃夏言是‘腊鸡独善江南味’,比如杨士奇称吉安为‘江南望郡’。太湖平原真正独占江南的定义是在满清,
跪舔满清后,满清出于安抚,在官方上认可,所以才有了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才子佳人,嗜甜柔软这种关于江南的定义。江南丘陵实际上明末辣椒传入后排湿排汗大为流行,有一点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不是水多就潮湿,比如沿海很多地方没有丘陵盆地潮湿。
还有所谓满清乾隆下江南,以满清时期的标准自以为傲。所以如果江南是唐诗宋词的江南,那么江西绝对是江南核心。
如果江南是跪舔满清的江南,那么江西绝对不是江南。附言:这个话题发展到现在早已经不是简简单单争什么江南,江西人从来不会主动提自己是什么江南,因为太刻意了。
但是如果有人假借‘江南’来实现文化霸权,或者在江西面前搞什么文化优越话,我只好把江南从古至今的变迁说清楚。江南到底指的是唐宋明的江南,还是指满清的江南?
某些吴语区的人用语言定义所谓江南,还美乎其名用所谓的吴语区的人文才能代表江南可真把我逗乐了。
那我就从人文方面好好说道说道。江南在唐之前应该非褒义词,江南自古盛出才子大概也是自唐之后开始有这个说法。
然而对比自唐以来江右江左的才子质量数量江右比江左更胜一筹。且不说江西诗派在历史文学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有说法唐代大家胥出中州,宋代大家胥出江右的说法。
王安石,欧阳修,曾巩,晏殊,晏几道,黄庭坚,姜夔,陆九渊,朱熹(江西婺源——婺源建县乐平也出了一半土地)等等大家。
不知道江左同阶段能不能找出如此之多与之匹敌的思想文学大咖?甚至在宋朝更有夸张说法“两宋文人半江右,两宋科学半江右”。
江左所大力宣传的“江南四大才子”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冠以"江南"修饰,事实原先也仅是称为“吴中四才子”。
论其份量明三大才子解缙(江西人)、杨慎(四川人祖籍江西)、徐渭(浙江人)应该更有说服力。此外我在例举一下有着东方莎士比亚之称的汤显祖,天工开物的宋应星等人。
从进士名录而言,宋元明苏南吴语区甚至整个江苏也比不了江西、浙江、福建。虽然在清朝苏南吴语区科举突飞猛进遥遥领先其他各地,但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气节是太湖钱谦益之流和汉奸没有区别)。
自五忠一杰以来文章节义之邦的江右士子忠义已烙印在血脉之中。第一:许多江右士子因外族统治,许多家族家训“不仕外族”(如清初隐居避世的易堂九子,投河的书院大佬,宋应星家族等等)。
第二:王学的影响,阳明精神具在江右。第三:明自严嵩后,赣派子弟受到排挤,乡试会试的名额缩减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然而某些江苏吴语区满满的优越感自认为只有他们的人文才是江南?
甚至把江南以吴语定义,岂不贻笑大方。清朝之前南方诸省中江西浙江福建进士应该比江苏多出不少吧。从古代经济人口上(单独以现在省份行政区域去看),
两宋江右人口顶峰期间占全国四分之一,明初江西填湖广人口减少,但也仅次于浙江。赋税也是浙江第一江西第二!提到文化昌盛,崇文重教。
除了进士名录我觉得书院的数目以及质量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指标,然而纵观整个科举时代的书院数目以及书院质量有着“江右书院甲天下”的江右远超江左。
江左南京有个江南贡院,但南京也不是你们狭义的江南(针对那些以语言定义的江南人)。此外江南贡院只是提供南方士子科考考场而已。
开启辩论之风的鹅湖书院,享誉“海内第一书院”的白鹿洞书院,此外白鹭洲书院,象山书院等等哪一个不是名满天下!
然而书院数目多、质量佳不但透露出了文化昌盛这一方面信息,在小农经济的古代能够衣食不愁,还能富余钱财读书也印证古代江右略微富足(横向对比其他诸省)
除了书院数目,三日不见赣船来,市上就要闹粮荒以及国各地万寿宫(江西会馆)远超其他各省的商馆会馆不就是富足的另一方面的佐证!
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的饶州,铜都德兴,菜乡乐平,江南望郡庐陵,江南四大米市的九江等等江右城市都是历史的见证。
清前中期官方、民方文书多方资料各省简称“江”的简称亦是代指江右。太平天国时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都深遭破坏人口减半,
但当年清朝打太平天国军饷大部分来自江西人的口袋这是不是也从另一方面佐证江右的富足…………
尽管如今江右经济文化的弱势加上隐性文化基因,而江左吴语区人因经济文化的强势霸占江南之名号,而恶意诋毁江西,甚至篡改江西人文实在无法忍受。
江西人并不在乎"江南"之名号,但是罔顾历史绝不允许。虽然自陶渊明以来隐性文化已刻在基因,但绝不允许有人有辱先辈前贤,有辱生育我们的土地。
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孕育了不少先贤哲思,更孕育点燃星星之火的热血好男儿(抗战期间人口一千万出兵百万)
。全国六分之一的革命烈士,新中国成立全国五分之一的开国将军就是江右子弟的代表……
我心中的江南除了秀色可餐的山川河流,青砖灰瓦的古朴建筑,温婉动人的女子,滴滴答答的瓦檐落雨…………
更有大义,大忠,大节的心胸!而这就是江南中江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