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字吧 关注:44,219贴子:1,434,709

回复:【Micro love letter】好日迟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也痛恨生处于这个时代。人都太寂寞太孤独地活,大街上擦肩而过的行人跟相拥热吻的恋人都面目模糊。说爱轻飘得很,恨也来得容易,人类精明又愚蠢。这个时代关注个体命运的发展,却又将无数个独特个体放进时代的宏大叙事当中,随着长江不断向前流逝,一浪盖过一浪。人们爱抽象的群像轻而易举,要完全摒弃伏脉千里的龌龊接纳具体的人却难比登天。一场场猎巫行动如同狂欢,每个人都划分进清晰的阵营互相击掌,放下手机却仍然孤身融入漫夜。网络的匿名性无形间消解了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却也屡屡撞到那堵无形透明的墙,只能坐在时代的废墟上点燃一支香烟,聊以慰藉寂寞的二十一世纪。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6楼2024-04-25 10:55
回复
    强迫自己成为某一类的人最终结果是邯郸学步。我说的就是自己。我曾无数次唾弃乃至于痛骂自己的敏感神经,不得已为其筑起保护薄层,强制自我调动理性排斥情感的溪流,结局就是思维贫瘠得如同干涸的沟道,对于万事万物的感知力也被迫一刀切平。时而会露出端倪,但会慌忙捻进平铺以为看不见便不存在。以前幻想毫无情感的波澜就可以说出那句中二语录我变强了,拼命想要抓住什么的后果就是什么都从指缝中滤过去,我又究竟能够成为谁。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7楼2024-04-27 11:22
    回复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早已超越时空与国界,丁零作响地游荡在每个时代大堂。然而狄更斯还写,“我现在已做的远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美好;我将获得的休息远比我所知道的一切都甜蜜。”——要什么样的信心,才能在这个时代说出“我做的比我所做过的一切都好”,要什么样的盼望,才敢面向一个未知的安息?或许,二十二世纪的文明会为我们翻开那本答案之书。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8楼2024-04-27 11:23
      回复
        我已经在逐渐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在逐渐丧失表达欲。这二者是很珍贵的东西,甚至相互依存,但我已经被锤碎了。我要把自我的碎片一点点黏合,这太难了,我是个懒人。可丧失表达欲和死了没什么区别。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69楼2024-05-01 01:09
        回复
          我不能没有笔,笔是我的安全感来源。写不出东西也没关系,我握住笔,就像溺水的人抓住了大海中的浮木,也许它无法带我抵岸,却能让我有一瞬的畅快呼吸。写出来的东西是用以自恋的也好,把这些文字推出去给他者观赏也好,都是很幸运的事情。当读者抓住我下心思构筑的那个点时,拥有着隔着荧幕的会心一笑,而读者用他们的理解阐述我的作品时,也获得了对世界新奇的理解。我们交换文字,就如同补全各自灵魂的缺口。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0楼2024-05-13 16:48
          回复
            爱是幻觉。在某一瞬间,想要亲吻想要拥抱想要谈天说地聊遍宇宙万物。然而万事万物都在高速的运转之中,人也一样,下一秒,当理智占据上风,荷尔蒙消退,你还愿意这样吗?人生随着既定轨道向前,爱是一瞬间想要破窗越轨的勇气,用理性去反刍那些瞬间,却早已随着呼啸而过的风飘散。爱在一瞬间,如同幻觉。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1楼2024-05-13 16:52
            回复
              以自我为圆心、向外界发问的语言个性,可能是极度自恋的一种表现,毕竟它内含着“我能影响周边空间”的假设。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2楼2024-05-17 14:14
              回复
                长大就是失去幻想,是看很多蝌蚪变成蛤蟆,是期待落空,世界推翻,理想主义站回轨道。可长大又不全是这样,长大后会学到蛤蟆是益虫,蛤蟆也有蛤蟆的家,蛤蟆的挣扎,蛤蟆的意气风发,世界充满生机,因为有蛤蟆有蛙。
                再长大一点,又发现自己怎么是那只蛤蟆,带着变为蛙的期待变成宏大叙事下的千万分之一,益虫,但无产益虫。
                但要写点天真又诚恳的,时光如水日月如梭,time flies but I'm the pilot.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3楼2024-05-18 06:29
                回复
                  其实只是不太熟的社团学妹,印象里她一直都笑脸盈盈。会写很好看的文章,有着细腻柔软的笔触,任谁看了都觉得是很简单纯粹的十七岁少女,但是那年她没有等到春天的到来。
                  其实我很难去谈及这些,因为太过于沉重,因为受思想毒害对死亡讳莫如深。也因为死亡是无法被谈及的,是活着的人长久凝视但无法触及的未完结。我总怀疑下笔书写她的死亡是否是一种自我感动,这是她自己的选择,旁人无论用何种笔触去描摹都太浅薄,显得不敬重。
                  但这场离去来得太突然了,毫无征兆,以至于现在下笔也有恍如梦境的错觉。
                  再点进她的空间,那些大抵被认为现充的生活看起来轻松明媚,用一段依旧轻松文字告别人间。是的,她在选择离开前,仍然留下了定时的文字。她跟我们说,她很好,谢谢我们还记得她,还画了一个很可爱的奥特曼。她说上课太累的话休息一下,然后请继续向前冲。
                  她让我们向前冲,却选择让自己停留在那天。
                  两年过去了,我至今不了解,或者说不敢去了解她选择离开的原因。很多东西都消散在她死亡的那一刻,但我没有听见悲鸣。因为我看见过一只蝴蝶,她穿过昼夜,翩翩地路过这个人间。
                  她留下的痕迹远比逝去的多得多,而我选择写下这些的原因,是她在离开之前写下的最后一段话:“只要住在心里,死亡就不是分离,大家把我珍藏在心里,这样我们就可以永远在一起。”
                  我很自私,没法一言不发将她珍藏,我深知我的表达欲是一种罪。但我依然希望有更多人记住她,哪怕并不相识。死亡的进程不止于生命的逝去,它在一刻不停地侵蚀这个世界,但如果世界上属于她的痕迹如同车辙不断向前延伸,她的生命也就不再是静止。那是不是可以当作她一直与我们一起向前冲。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4楼2024-05-24 16:07
                  回复
                    我活得太不真了。踩在一堆轻飘飘的理论上,我与这个世界始终隔着透明薄膜。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6楼2024-05-29 07:57
                    回复
                      说不定真实的世界早就销亡,千禧年是末日前的余晖,二十一世纪是数字时代的幻象。网络如同诺亚方舟,带领人类暂且逃离满目疮痍的现实世界。20年则是方舟过载,山崩地裂,电子垃圾倾斜而下,人类总要偿还偷来的狂欢,学着西西弗斯不断抵抗巨石的坠落,在无望的劳作中将生命消耗殆尽。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7楼2024-05-29 10:45
                      回复
                        每个人活在这里,可以用任何事物作譬喻。死在路上的甲虫,从未被听见的蚂蚁,山间怒吼的风。总有用双脚无法丈量的生命,我们老说灵魂永存,可人类是否真有灵魂?匮乏的知识储备,毫无辨别能力被他者领着跑的思想,在一次次探寻中选择放弃的痛苦。我们当然要拥有接受不确定性的能力,从来不喜欢命运为你写好剧本的说法,把一切怪罪给星座和mbti倒是省事不少,成效显著立竿见影。我们就这么一直自欺欺人下去,直至宇宙也被我们蒙蔽,那时候会不会学着叹一口气。唉,美国!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8楼2024-06-01 00:52
                        回复
                          唉几乎所有刚接触我的朋友都觉得我是那种会给人备注有趣的绰号、熬很大的夜去玩耍,把生活过得充实绚烂的人。我该怎么解释我其实真的很单板无聊,不学习的时候甚至不知道干些什么才好。每天都准时起床上床,偶尔熬一次夜内耗已经是大忌,一日三餐都选相同的窗口,生活规律得简直像串代码,每当敲到“这次不一样”,兴奋地按下F4还是跳转此行,然后把“不”删了,稳定运行,如此往复,迎接我没有.exe的土拨鼠之日。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79楼2024-06-04 08:03
                          回复
                            我不赞同爱是自由意志的沉沦,因为它不应是生理反应与情感难抑,而是一种能力。“我决定要爱你”这句话包含的不只是一种决心,还承载着一种约定和托付…将自己一切袒露给对方的勇气。它不仅仅是纯粹的,更是坚定的。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0楼2024-06-12 19:02
                            回复
                              脑子里不断响起林奕含那句带着血的诘问:“艺术是否只是巧言令色?”我甚至没有试图寻找答案的意愿,因为答案是肯定。文字是可以欺骗人心的,总有人说文字里有真情,但真未必。我从小就有遣词造句的习惯,将事实拆分打碎词句堆砌再揉进三分真情,然后一篇足以蒙蔽他者的文章如此诞生。事实上我只是把情感的线头无限拉长,将一瞬间的心悸定格为永恒,写出来的文字欺骗了旁人却骗不了自己。我拥有说谎的天赋,无师自通地明白谎言不过是三分真六分假再留一分去流眼泪,泪珠吧嗒往下坠,抹脸的瞬间抬眼窥伺对方的神情,在情绪的临界点见好就收,再摆出低弱的姿态示好求和,真情实意,屡试不爽。
                              我想我应该是很会演戏,但我的确当不了演员,因为我只能在我凝视他者时肆无忌惮飙戏,把生活当剧场,把视线当追光。
                              可明白这些,我偏偏也对一些文字深信不疑,我或许太依赖于文字给予我的关照,将一些都拆解成词与句,连贯起来成不了可读的诗。我的人生被意象所困,所以轻信艺术给我的力量,然而都是南柯一梦。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1楼2024-06-13 1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