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吧 关注:6,545贴子:39,741
  • 1回复贴,共1

孟子精義要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梁惠王下(十二)
鄒與魯鬨(交戰),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孟子對曰:兇年飢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則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孟子這裡说得直截且尖銳:你鄒穆公及手下平時自以為是,不善待百姓:“上慢而殘下”,失去民心,百姓終於有機會報復了:“夫民今而後得反之也”:你完全是活該!最後則说:你不要責怪百姓了,现在行仁政挽回民心還來得及啊。〗
梁惠王下(十三)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於齊楚。事齊乎,事楚乎。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築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孟子雖然是道德理想主義者,但面对殘酷的現實有時还是很“現實”的,回答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如何生存的問題時没有再說“大話”,不過闡述的仍然是其民本思想,指出小國之君更要與民同心協力,共患難,同生死。
梁惠王下(十四)
滕文公問曰: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擇而取之,不得已也。苟為善,後世子孫必有王者矣。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 〖滕君又根據具體問題問孟子,孟子說得也很實在:我没有什么奇妙的計策,你與民共進退,勉力為善即可,堅持自己的信念,其它就聽天由命吧。于此可見,孟子面对現實問題還是很清醒很理性的。〗
梁惠王下(十五)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幣,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屬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養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無君,我將去之。去邠,逾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從之者如歸市。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為也,效死勿去。君請擇於斯二者。
〖 滕君还是坐立不安,問了同樣的問題,俺這夾在大國間的小國怎麼生存?孟子这會更實際,指出只兩條路:死守或搬家。但没說哪條路更合適,因為這種大事孟子自然不好為止做主,只能讓滕君自己去考慮。〗
梁惠王下(十六)
魯平公將出,嬖人(受寵小臣)臧倉請曰:他日君出,則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輿已駕矣,有司未知所之,敢情。公曰:將見孟子。曰:何哉,君所謂輕身以先於匹夫者,以為賢乎,禮義由賢者出,而孟子之後喪逾前喪,君無見焉。公曰:諾。樂正子入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後喪逾前喪,是以不往見也。曰: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後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後以五鼎與。曰:否,謂棺槨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謂逾也,貧富不同也。樂正子見孟子,曰:克告於君,君為來見也。嬖人有臧倉者沮君,君是以不果來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此篇最後一章,是孟子平生遭遇的縮影。不被各國之君重用,而且經常被小人所阻撓,很簡單清楚的小事都會被小人拿来做文章,而君又往往会聽從身邊小人的話,但孟子始終不改其信心、原則與行事風格,充滿了自信。“吾之不遇,天也”,人到了一定高度,大概就可以窺見天命与天意,对于個人遭遇之順逆就不是很在意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10-25 19:17回复
    更新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3-10-25 23: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