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地表裸露、植被破坏、扬尘四起成为矿山开采的代名词。而在南郑区新集镇的精品骨料项目建设现场,树木葱郁,花草葳蕤,一处处工厂楼房被绿色环绕,各类工程车交错穿梭作业,一幅工业与生态共融和谐的画卷正在绘就。
作为该区打造的绿色矿山重点项目,该项目由陕西秦浙汉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2亿元,矿点储量5124.74万吨,主要生产石粉、机制砂和骨料产品,广泛用于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领域,投产后可为全省交通建设行业稳价保供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开采的原料由机械装进给料仓后,经过颚式破碎机等机器筛分进入成品仓,再由散装机自动向下流出进入运输平台……这一系列流程,均由操作员在数控室的智能平台上一键启动,监督员通过视频平台全方位监控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状况。
“我们项目的除尘化高度符合国家绿色矿山的生产标准。”该公司生产运营部工人李海涛向记者介绍,石料生产中的粉尘是制造扬尘污染的罪魁祸首,而他们装备的26套除尘设备,运用现代化的除尘工艺,将粉尘吸附、收集后售卖给水泥厂和砖厂用于制造建筑用料,大幅提升了节能降耗水平,实现了无污染生产和循环回收利用。
在一处采矿面边坡上,记者发现加固网、排洪沟等各类安全设施均修建完善,并且该采坡面开采角度也与一般矿山大不相同。“国家规定的采坡面为75度,我们在此标准下又降到60度,既减少了对山体自然地貌的破坏,又极大提升了安全生产系数。”李海涛说,降低的度数相当于每100平方米减少近300万元的产值。
“‘边开采、边治理’是我们项目推进的基本原则。”该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向记者表示,他们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绿化补偿及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公司还对裸露场地及时撒播草籽、栽种树木复垦,目前绿化覆盖率已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通过废水循环利用,将生产污水净化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排入石料产品,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产能为4500吨/天,负责项目的资源开发公司已和陕钢汉钢公司、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签订了180万吨碎石供应订单,实现了矿产资源布局和经营销售拓展同步驱动。
精品骨料项目只是该区矿山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并举,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恢复治理面积480余亩;坚持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性开发同步,对关闭矿区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纳入增减挂钩指标流转76.4亩、收益2139万元,实现了矿山变青山、危山变金山。
作为该区打造的绿色矿山重点项目,该项目由陕西秦浙汉新矿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7.2亿元,矿点储量5124.74万吨,主要生产石粉、机制砂和骨料产品,广泛用于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领域,投产后可为全省交通建设行业稳价保供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开采的原料由机械装进给料仓后,经过颚式破碎机等机器筛分进入成品仓,再由散装机自动向下流出进入运输平台……这一系列流程,均由操作员在数控室的智能平台上一键启动,监督员通过视频平台全方位监控机械化流水线作业状况。
“我们项目的除尘化高度符合国家绿色矿山的生产标准。”该公司生产运营部工人李海涛向记者介绍,石料生产中的粉尘是制造扬尘污染的罪魁祸首,而他们装备的26套除尘设备,运用现代化的除尘工艺,将粉尘吸附、收集后售卖给水泥厂和砖厂用于制造建筑用料,大幅提升了节能降耗水平,实现了无污染生产和循环回收利用。
在一处采矿面边坡上,记者发现加固网、排洪沟等各类安全设施均修建完善,并且该采坡面开采角度也与一般矿山大不相同。“国家规定的采坡面为75度,我们在此标准下又降到60度,既减少了对山体自然地貌的破坏,又极大提升了安全生产系数。”李海涛说,降低的度数相当于每100平方米减少近300万元的产值。
“‘边开采、边治理’是我们项目推进的基本原则。”该公司副总经理杨伟向记者表示,他们严格落实各项环保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绿化补偿及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公司还对裸露场地及时撒播草籽、栽种树木复垦,目前绿化覆盖率已达到可绿化面积的100%;通过废水循环利用,将生产污水净化处理后按照一定比例排入石料产品,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全面保护生态环境。目前,该项目正处于试运行阶段,产能为4500吨/天,负责项目的资源开发公司已和陕钢汉钢公司、中材汉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达成合作,签订了180万吨碎石供应订单,实现了矿产资源布局和经营销售拓展同步驱动。
精品骨料项目只是该区矿山生态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并举,累计投资5000余万元,恢复治理面积480余亩;坚持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性开发同步,对关闭矿区宜林则林、宜耕则耕,纳入增减挂钩指标流转76.4亩、收益2139万元,实现了矿山变青山、危山变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