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范雎
——《大秦应侯》前言
范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不仅其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就连范雎的姓名本身,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概括为两大派系:第一个派系认为他的名字应当写作范睢。论据是《史记》本传作范睢(音“虽”,“目字部”),而按《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虽”。第二个派系认为他的名字应当写作范雎,论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范且(音“居”)。王先慎集解引顾广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钱大昕《通鉴注辨正》云:“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本书作者支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中国历史上,唐雎和龙且(同“雎”)都是相当著名的人物,范雎的名字很有可能跟他们名字的含义有相似之处。所以本书中一律采用“范雎”这个名字。
关于范雎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范雎的睚眦必报、战神白起之死、以及是否嫉贤妒能害白起这几方面。下面我也从这几个角度阐述一下我对着几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范雎的睚眦必报。之所以历史上会对范雎作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对须贾和魏齐的复仇上。公元前271年左右,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拜见齐襄王。并帮助须贾解围,受到齐王赏识。同年,回到魏国,因须贾嫉贤妒能,范雎被须贾陷害。魏相魏齐将范雎鞭打至骨折牙断,最后休克,并扔到茅厕羞辱。后被郑安平所救,化名张禄,在秦国特使王稽的帮助下逃至秦国,见到秦王,并因功被拜为秦国丞相。公元前266年,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假扮落魄之人去见须贾,须贾赠范雎缯袍,获得范雎饶命。须贾赴宴被喂饲料。同年,范雎追杀仇人魏齐。魏齐先是逃往赵国平原君之处,后与虞卿返回大梁求助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不见魏齐,魏齐自杀。诸位看官看明白了吧?范雎跟须贾、魏齐之间是寻常恩怨吗?我想我把这个定义为血海深仇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然而就算这样的血海深仇,当范雎看到须贾良心未泯之后,不仅饶了须贾一命,还帮须贾完成邦交使命让其有功而返,至于说让须贾在酒宴上吃草料,如此血海深仇,就这么简单地发泄一下,过分吗?范雎是说过“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可这不应该吗?秦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本来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应有的治国理念,儒家不也主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吗?我认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便是儒家所说的“小善”,而对邪恶的纵容包庇,无论事情大小都是“恶”的范畴。对邪恶宽容就是对善良残忍。由此而论,因为这个原因来指责范雎的,不是善恶不分,就是心理阴暗。
第二,战神白起之死。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书中写得很明白:白起是因为拒领王命、违抗王命,导致秦昭王怨恨白起,而被秦昭王赐死的。邯郸之战之时,秦昭王让范雎请了白起好几次,白起都不为所动。后来秦昭王索性亲自登门,甚至当着白起的面说出了“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秦昭襄王怎么着也是个君王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是不是已经在哀求着白起了?但你知道白起是怎么回答的吗,很绝情啊。秦昭襄王这么一说,白起乃强起病体,下跪顿首,曰:“……臣宁伏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查之。”估计秦昭襄王听到这话得傻眼了,他一万个没想到。没想到的是:白起宁愿获罪而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名声。国家利益与个人名誉之前,白起原来是这么选择的。试想一下,就算不是君王,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单位领导,他的部下如果当面这样回答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更何况白起面对的是秦国之王呢?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把白起之死归咎于范雎陷害,主要是出于司马家族对于范雎的私愤。理由是司马梗(有人说是司马靳)是司马迁的先祖,而这个司马梗(或者说是司马靳)同时又是极其崇拜白起的下属,司马梗等白起下属不明就里,把怨恨都集中在了范雎身上。司马迁极有可能被司马家族的观点所影响,从而将司马家族对范雎的怨恨也带到了《史记》之中。因白起之死而冤枉怨恨范雎的,大致有三种人: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而被误导的人;二是虽有一定历史知识,却缺乏客观判断能力同样被带偏节奏的人;三是由于范雎出身草根阶层,出于某些社会阶层的优越感或者家族恩怨而存心要冤枉范雎的人。
第三,关于范雎的嫉贤妒能害白起。其实这一点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范雎本身就是被嫉贤妒能的须贾所迫害而背井离乡逃到秦国的。他平生最恨嫉贤妒能之人,并且主张秦昭王效仿秦孝公的《求贤令》召山东士子入秦,而且范雎自己本身就是入秦士子之一,这样的人则么可能嫉贤妒能呢?这是论据一。范雎和白起原本都是秦昭王的左膀右臂。两个人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而且范雎已经从一个魏国的草根阶层达到了文臣的最高境界——封侯拜相,那么他怎么会嫉妒白起这个武将呢?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左肩膀会嫉妒右肩膀比自己高吗?范雎和白起是文武互补、共扶秦王的,更何况范雎还是秦昭王认可的老师?说范雎会嫉妒白起的功劳而陷害白起,这样的人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是论据二。有人说苏代确实受赵王所托带着财宝去行贿范雎了呀?不错,苏代是去行贿了。但有行贿的,另一个人就必然会受贿吗?更何况范雎既不缺钱,也不贪钱?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陷害一个人岂不是太容易了?即使是包拯、海瑞那样的人物,他的敌人想对付他,那随便找个人去给这两个人行贿不就可以给他俩定罪了?这是论据三。范雎是把蔡泽推荐给秦昭王、并把自己的丞相之位让给蔡泽之后才退隐山野的,试问一下,这是一个嫉贤妒能之人能做的出来的事情吗?也许还有人要硬着头皮说,范雎是因为王稽犯罪要负连带责任才引咎辞职的,可范雎自己早已明确向秦昭王指出自己的责任了,他既没有包庇王稽,也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秦昭王是怎么做的?这位秦昭王不但没有追究范雎,还继续竭力挽留范雎。在遥远的古代,秦王的话是什么?那就是秦法本身,换句话说,即使按照商鞅制定的秦法,那么这部秦法的最高解释权也在秦昭王这里,秦昭王的话最次也是商鞅所定秦法的修正案。即使放到现代社会,法律修正案也是有法律效力的。所以范雎的辞相让贤是谁都推翻不了的铁定事实。这一点估计能把刻意贬低污蔑范雎的人的脸给打肿喽。这是论据四。综上所述,那些冤枉范雎嫉贤妒能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反驳完历史上的错误观点,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范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大争之世。天下士子争相为所效力国家建功立业乃是那个时代一个社会主流,并且这个社会主流并没有把这些士子绑定在出生之国身上,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苏秦是东周洛阳人,申不害是郑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吴起是卫国人,他们都在异国他乡创立了不世功业,范雎同样也是众多士子中的一员。他虽然出生于魏国的草根阶层,在魏国一直不受权贵待见,甚至在魏国连性命都几乎不保。但他却奇迹般地在秦国特使王稽的帮助下逃到了秦国,并在秦国创立了令他的母国——魏国后悔到肠子变青的煌煌功业!可以说,范雎的人生历程是一部比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还要激人奋进的励志剧。范雎所创造的“远交近攻”之策到今天仍然是《三十六计》里面一个脍炙人口的计策,范雎所主持拓建的褒斜栈道时至今日仍然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从范雎到秦国以后的作为来看,它主要为秦国创造了这几个不可磨灭的功绩:一、废除四贵,巩固王权,让秦国法治回到正轨;二、提出“远交近攻”长远国策,为秦国如何大出天下指明了方向;三、拓建褒斜栈道,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以及关中平原连成一体,使天下皆畏秦;四、与白起一同谋划长平之战,为长平之战的秦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五、举荐蔡泽为秦国继任国相,让秦国国力持续增长,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范雎为秦国立下了如此多的大功,说他是匡扶秦国社稷的乾坤大才一点不为过。然而,由于范雎出身草根,并且爱憎分明,导致了很多处于社会优越阶层之人对他的不满和仇视,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贬低和污蔑范雎,但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些人牵着鼻子走,好在范雎用自己的实力和功绩证明了自己,这就好比现代社会出身草根、又被既得利益者极力打压的艺人郭德纲和刀郎,当亿万观众认可他们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权威和导师无论如何说他们的艺术不具有审美性,都已经不重要了!那些权威和导师说不能用票房和播放量来作为评判艺术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这话没错。可那些所谓的权威和导师完全无视票房和销量、播放量,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呢?好在郭德纲和刀郎这些草根艺人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自己。不管那些权威如何贬低普通群众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我都坚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乌云不会永远遮住晴空的。
写了这么多,除了想给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念想之外,就是想为这个被误会了几千年的乾坤大才说几句公道话而已。希望那些对我的观点持不同意见的人不要误会我的创作初衷。虽然有可能我不会同意您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您说话的权力。当然,我也会誓死捍卫我自己说话的权力。
二零二三年盛夏写于泉城济南
——《大秦应侯》前言
范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不仅其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褒贬不一,就连范雎的姓名本身,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概括为两大派系:第一个派系认为他的名字应当写作范睢。论据是《史记》本传作范睢(音“虽”,“目字部”),而按《资治通鉴》“周赧王四十五年范睢下……”。胡三省注云:“睢,音虽”。第二个派系认为他的名字应当写作范雎,论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范且(音“居”)。王先慎集解引顾广圻曰:“范且,范雎也,且、雎同字;”钱大昕《通鉴注辨正》云:“考武梁祠画像作范且,且与雎同字,宜从且不从目,注读为虽,失之甚矣。”本书作者支持第二种观点,理由是中国历史上,唐雎和龙且(同“雎”)都是相当著名的人物,范雎的名字很有可能跟他们名字的含义有相似之处。所以本书中一律采用“范雎”这个名字。
关于范雎的生平事迹和历史评价的争议,主要集中在范雎的睚眦必报、战神白起之死、以及是否嫉贤妒能害白起这几方面。下面我也从这几个角度阐述一下我对着几个问题的看法:
首先,范雎的睚眦必报。之所以历史上会对范雎作如此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对须贾和魏齐的复仇上。公元前271年左右,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拜见齐襄王。并帮助须贾解围,受到齐王赏识。同年,回到魏国,因须贾嫉贤妒能,范雎被须贾陷害。魏相魏齐将范雎鞭打至骨折牙断,最后休克,并扔到茅厕羞辱。后被郑安平所救,化名张禄,在秦国特使王稽的帮助下逃至秦国,见到秦王,并因功被拜为秦国丞相。公元前266年,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假扮落魄之人去见须贾,须贾赠范雎缯袍,获得范雎饶命。须贾赴宴被喂饲料。同年,范雎追杀仇人魏齐。魏齐先是逃往赵国平原君之处,后与虞卿返回大梁求助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不见魏齐,魏齐自杀。诸位看官看明白了吧?范雎跟须贾、魏齐之间是寻常恩怨吗?我想我把这个定义为血海深仇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吧!然而就算这样的血海深仇,当范雎看到须贾良心未泯之后,不仅饶了须贾一命,还帮须贾完成邦交使命让其有功而返,至于说让须贾在酒宴上吃草料,如此血海深仇,就这么简单地发泄一下,过分吗?范雎是说过“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可这不应该吗?秦国是一个法治国家,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本来就是一个法治国家应有的治国理念,儒家不也主张“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吗?我认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便是儒家所说的“小善”,而对邪恶的纵容包庇,无论事情大小都是“恶”的范畴。对邪恶宽容就是对善良残忍。由此而论,因为这个原因来指责范雎的,不是善恶不分,就是心理阴暗。
第二,战神白起之死。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书中写得很明白:白起是因为拒领王命、违抗王命,导致秦昭王怨恨白起,而被秦昭王赐死的。邯郸之战之时,秦昭王让范雎请了白起好几次,白起都不为所动。后来秦昭王索性亲自登门,甚至当着白起的面说出了“君虽病,强为寡人卧而将之。有功,寡人之愿,将加重于君。如君不行,寡人恨君”。秦昭襄王怎么着也是个君王吧,话都说到这份儿上,是不是已经在哀求着白起了?但你知道白起是怎么回答的吗,很绝情啊。秦昭襄王这么一说,白起乃强起病体,下跪顿首,曰:“……臣宁伏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查之。”估计秦昭襄王听到这话得傻眼了,他一万个没想到。没想到的是:白起宁愿获罪而死,也不愿当败军之将、毁了自己百战百胜的名声。国家利益与个人名誉之前,白起原来是这么选择的。试想一下,就算不是君王,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单位领导,他的部下如果当面这样回答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更何况白起面对的是秦国之王呢?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把白起之死归咎于范雎陷害,主要是出于司马家族对于范雎的私愤。理由是司马梗(有人说是司马靳)是司马迁的先祖,而这个司马梗(或者说是司马靳)同时又是极其崇拜白起的下属,司马梗等白起下属不明就里,把怨恨都集中在了范雎身上。司马迁极有可能被司马家族的观点所影响,从而将司马家族对范雎的怨恨也带到了《史记》之中。因白起之死而冤枉怨恨范雎的,大致有三种人: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而被误导的人;二是虽有一定历史知识,却缺乏客观判断能力同样被带偏节奏的人;三是由于范雎出身草根阶层,出于某些社会阶层的优越感或者家族恩怨而存心要冤枉范雎的人。
第三,关于范雎的嫉贤妒能害白起。其实这一点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范雎本身就是被嫉贤妒能的须贾所迫害而背井离乡逃到秦国的。他平生最恨嫉贤妒能之人,并且主张秦昭王效仿秦孝公的《求贤令》召山东士子入秦,而且范雎自己本身就是入秦士子之一,这样的人则么可能嫉贤妒能呢?这是论据一。范雎和白起原本都是秦昭王的左膀右臂。两个人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而且范雎已经从一个魏国的草根阶层达到了文臣的最高境界——封侯拜相,那么他怎么会嫉妒白起这个武将呢?换句话说,一个人的左肩膀会嫉妒右肩膀比自己高吗?范雎和白起是文武互补、共扶秦王的,更何况范雎还是秦昭王认可的老师?说范雎会嫉妒白起的功劳而陷害白起,这样的人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是论据二。有人说苏代确实受赵王所托带着财宝去行贿范雎了呀?不错,苏代是去行贿了。但有行贿的,另一个人就必然会受贿吗?更何况范雎既不缺钱,也不贪钱?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陷害一个人岂不是太容易了?即使是包拯、海瑞那样的人物,他的敌人想对付他,那随便找个人去给这两个人行贿不就可以给他俩定罪了?这是论据三。范雎是把蔡泽推荐给秦昭王、并把自己的丞相之位让给蔡泽之后才退隐山野的,试问一下,这是一个嫉贤妒能之人能做的出来的事情吗?也许还有人要硬着头皮说,范雎是因为王稽犯罪要负连带责任才引咎辞职的,可范雎自己早已明确向秦昭王指出自己的责任了,他既没有包庇王稽,也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而秦昭王是怎么做的?这位秦昭王不但没有追究范雎,还继续竭力挽留范雎。在遥远的古代,秦王的话是什么?那就是秦法本身,换句话说,即使按照商鞅制定的秦法,那么这部秦法的最高解释权也在秦昭王这里,秦昭王的话最次也是商鞅所定秦法的修正案。即使放到现代社会,法律修正案也是有法律效力的。所以范雎的辞相让贤是谁都推翻不了的铁定事实。这一点估计能把刻意贬低污蔑范雎的人的脸给打肿喽。这是论据四。综上所述,那些冤枉范雎嫉贤妒能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
反驳完历史上的错误观点,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范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实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大争之世。天下士子争相为所效力国家建功立业乃是那个时代一个社会主流,并且这个社会主流并没有把这些士子绑定在出生之国身上,商鞅是卫国人,张仪是魏国人,苏秦是东周洛阳人,申不害是郑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吴起是卫国人,他们都在异国他乡创立了不世功业,范雎同样也是众多士子中的一员。他虽然出生于魏国的草根阶层,在魏国一直不受权贵待见,甚至在魏国连性命都几乎不保。但他却奇迹般地在秦国特使王稽的帮助下逃到了秦国,并在秦国创立了令他的母国——魏国后悔到肠子变青的煌煌功业!可以说,范雎的人生历程是一部比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还要激人奋进的励志剧。范雎所创造的“远交近攻”之策到今天仍然是《三十六计》里面一个脍炙人口的计策,范雎所主持拓建的褒斜栈道时至今日仍然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汉中平原的交通要道。从范雎到秦国以后的作为来看,它主要为秦国创造了这几个不可磨灭的功绩:一、废除四贵,巩固王权,让秦国法治回到正轨;二、提出“远交近攻”长远国策,为秦国如何大出天下指明了方向;三、拓建褒斜栈道,将成都平原、汉中平原以及关中平原连成一体,使天下皆畏秦;四、与白起一同谋划长平之战,为长平之战的秦军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五、举荐蔡泽为秦国继任国相,让秦国国力持续增长,为后来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范雎为秦国立下了如此多的大功,说他是匡扶秦国社稷的乾坤大才一点不为过。然而,由于范雎出身草根,并且爱憎分明,导致了很多处于社会优越阶层之人对他的不满和仇视,他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贬低和污蔑范雎,但好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被那些人牵着鼻子走,好在范雎用自己的实力和功绩证明了自己,这就好比现代社会出身草根、又被既得利益者极力打压的艺人郭德纲和刀郎,当亿万观众认可他们的时候,那些所谓的权威和导师无论如何说他们的艺术不具有审美性,都已经不重要了!那些权威和导师说不能用票房和播放量来作为评判艺术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这话没错。可那些所谓的权威和导师完全无视票房和销量、播放量,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呢?好在郭德纲和刀郎这些草根艺人用实力和成绩证明了自己。不管那些权威如何贬低普通群众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我都坚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乌云不会永远遮住晴空的。
写了这么多,除了想给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念想之外,就是想为这个被误会了几千年的乾坤大才说几句公道话而已。希望那些对我的观点持不同意见的人不要误会我的创作初衷。虽然有可能我不会同意您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您说话的权力。当然,我也会誓死捍卫我自己说话的权力。
二零二三年盛夏写于泉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