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型企业在采购物资时除了面临各种外部原因的风险外也有内部的风险,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助于企业趋利避害,降低可能的损失。
1计划风险
材料采购计划由物资管理部门根据预算编制,但由于预算不合理,采购计划与项目实际用量偏差较大,造成大量库存,占用大量资金。或者材料管理人员对市场跟踪调查研究不够,无法准确判断市场行情的变化,如: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施工成本增加,超出了项目估算成本。
2合同风险
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由于工程项目所需的材料种类较多,除木材、钢筋、混凝土等大宗物资外,都会签订采购合同。对一般的、零星的水泥及其他材料,没有签订书面合同。或购买大件物品时,所签订的合同条款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特别是付款条件,付款比例等等。另外,在招标过程中,供应商习惯于采用某些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合同后,又以其他原因对合同进行变更和调整等,这些都会使物资采购活动难以按照企业制度进行,增加采购风险。
3接收风险
一是由于材料检验员的知识、经验不足,不能准确掌握材料的体积和重量。二是对材料的型号、质量、规格等,也没有有效的履行合同,对材料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把关。三是采购人自身素质不高,由于项目材料管理人员在与供应商进行交易时,私自接受供应商贿赂,或利用职权在材料质量等关键问题上不能严格把关,使企业在材料采购上花费较多资金,甚至留下质量问题,给项目的实施埋下了长期风险隐患。四是验收标准不明确,程序不规范,验收活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处理不当等带来的风险。
4采购监督风险
首先,在采购物资时,有效的监督控制是保证物资价格公平合理的必要手段。材料采购前,材料询价方和采购方,甚至验收方都是同一个人,很容易产生材料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相互串通的问题。二是材料招标中领导层的干预影响了正常的招标活动,仅凭材料供应商单方报价、审批权限等行为,阻碍了企业相关制度的实施,给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5库存风险
由于材料管理不善,材料采购数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造成缺货、断货现象,使生产中断,工期延误,给甲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二是库存管理混乱,库存积压材料过多,巨额资金沉淀,导致资金链断裂,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三是存货的损坏、丢失、变质等情况,造成原材料的损失。
6支付和发票管理风险
由于对材料的付款方式审核不够严格,导致企业的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导致企业的信誉受到损害,甚至造成资金的损失。原材料供应商对公司提起诉讼,有冻结银行账户的风险。另外,由于对原材料供应商的要求不高,在付款时,单凭所提供的收据/发票等,没有区分发票的真伪,给企业带来了涉税风险。(原文来源:e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