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县山川古迹写成。所记“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与民国的采访一致,证明其初源也
是来
自民间。民间表述的里程常带有“八九不离十”的估量性,比如“迂途虎头石十二里”一事
我多次请教,但从没人咬准“十二里”而是说“顶少十二三里”,或说十几里。前人撰文时
,为求规范,往往把“约数”写成“确数”;而一旦凝固为确数,就很象科学量化,其实不
是;朝鲜使臣记为“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余里”,保存了此项史料的原生态。弄清这一点非
常重要,因为农耕社会表述的方位与里程,其真理性总是具体的;如果背离了特定的时空背
景,就必然产生误解误导。
“孤竹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不是常规本义,而是在农耕社会的大背景下,在两城不能
直达、必须“迂途前往”等特殊前提下,古代民间对于“从卢龙城前往孤竹城”的走法与里
程的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简略说法,而志书中的有关记载,是采自民间而未加诠释。所谓“
孤竹城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或“孤竹城在永平府南十余里”,实际上正是前一种民间说法,
“县南”、“城南”是指虎头石的方向,“十余里”是V形迂途的里数,终点是河西的孤竹
城(而不是城南的马台子)。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说法,被文著采录时,如果不加以还
原诠释,就极易产生误解。民国《卢龙县志》“孤竹城在卢龙城南十二里”这句话之后,就
有两句:一是“今城南已无其迹”,二是“岂唐之卢龙尚在其东北耶?”据当年张采丞老先
生介绍:这两句本是采访员因不能理解而写在文句旁边存疑待问的,却被误印进入正文;经
过几十年的文史断脉,后人就更加费解了。
注
(1) 陈树满:《卢龙县历代行政区划》,《孤竹史话》第5页。
②④ 刘天华、胡梦麟:《卢龙县志》卷五,第1页,民国21年版。
③康熙皇帝《经永平府南》,《永平府志·宸翰》卷首第25页,光绪二年版。
⑤《清节庙碑记》,《永平府志》卷三十八,第19页,光绪二年版。
⑥王金英:《永平府志》卷五《坛庙祠宇·清节庙》,乾隆刻版。
⑦明,郭建初《碣石丛谈》,《永平府志》卷七十一《志余·上》第33本第4-5页,光绪
二年刻。
⑧《庙坛·孤竹君祠》,《卢龙县志》卷六第25页,民国20年版。
⑨朴趾源:《夷齐庙记》,《燕行记·关内程史》,朝鲜汉文版复印件。
(10)《卢龙县志·古迹·夷齐井》卷五第11页,民国20年版。
(11)民国《昌黎县志》卷十二《金石志》第11页,民国22年版。
(12)中国科学院历史所、昌黎县委《昌黎县史》第1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http://map.baidu.com/?newmap=1&s=inf%26uid%3D630d363babceb3b597ca0727%26c%3D2054%26it%3D1&fr=10(作者系原滦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理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唐山市滦河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