祐樘很惊异,说地方官员送他这么多米干嘛,这李广怎么能吃米?我见过他家粮仓,不大呀,装不下这么多粮食呀,大臣们告诉朱祐樘,这黄米白米是黄金白银的隐语,朱祐樘恍然大悟,知道一直被李广欺骗了,恼怒之下要严办行贿李广的一众官员,后来经皇后胞弟寿宁侯张鹤龄劝说,此事才就此罢休。
经过李广事件,朱祐樘又重新变得励精图治,而且更加勤政,不仅每日的早朝风雨不辍,还重开了午朝,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抑制官宦,整顿朝纲,终于了“弘治中兴”。说起来,这李广也算死得其所了。
弊政的鸡血时期,大致在弘治七八年的时候就结束了,此后他开始进入漫长的倦怠期。
说他倦怠其实不对,至少表面上不全对。看起来朱佑樘依然是个纳谏如流的君主。有点脾气的皇帝,不同意的奏章会驳回,会留中不发,朱佑樘基本不见这样的记载。无论大臣提什么意见,只要不触及到他的底线,随处可见他“纳之”、“嘉纳”、“嘉纳之”。
纳归纳,办不办是另一回事。刘健成为内阁首辅已是弘治十一年,早就过了他老人家早年振作有为、裁撤弊政的鸡血时期。从中期开始,弘治皇帝就开始对国事表现得不那么感兴趣,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越了晚年的朱见深。
比如宪宗皇帝虽不喜单独召见大臣,也不喜欢听人讲经,至少门面功夫还是装点得很好,常朝、经筵一个不落。
朱佑樘就有点不讲究了,一个月三次的经筵被改为一年几次不说,连常朝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大臣们的奏章他同意归同意,就是拖着不办,你能拿我怎样(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
即使这样,大家也很难挑出朱佑樘的缺点
经过李广事件,朱祐樘又重新变得励精图治,而且更加勤政,不仅每日的早朝风雨不辍,还重开了午朝,重用刘大夏、戴珊等贤臣,抑制官宦,整顿朝纲,终于了“弘治中兴”。说起来,这李广也算死得其所了。
弊政的鸡血时期,大致在弘治七八年的时候就结束了,此后他开始进入漫长的倦怠期。
说他倦怠其实不对,至少表面上不全对。看起来朱佑樘依然是个纳谏如流的君主。有点脾气的皇帝,不同意的奏章会驳回,会留中不发,朱佑樘基本不见这样的记载。无论大臣提什么意见,只要不触及到他的底线,随处可见他“纳之”、“嘉纳”、“嘉纳之”。
纳归纳,办不办是另一回事。刘健成为内阁首辅已是弘治十一年,早就过了他老人家早年振作有为、裁撤弊政的鸡血时期。从中期开始,弘治皇帝就开始对国事表现得不那么感兴趣,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越了晚年的朱见深。
比如宪宗皇帝虽不喜单独召见大臣,也不喜欢听人讲经,至少门面功夫还是装点得很好,常朝、经筵一个不落。
朱佑樘就有点不讲究了,一个月三次的经筵被改为一年几次不说,连常朝也是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大臣们的奏章他同意归同意,就是拖着不办,你能拿我怎样(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
即使这样,大家也很难挑出朱佑樘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