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吧 关注:281贴子:4,023
  • 4回复贴,共1

《三国演义》言语交际智慧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演义》言语交际智慧谈
作者:武影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色彩浓厚的古典小说,从“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俗语到《三国演义》的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等新领域的不断兴起,都证明了它具有经久不衰的实用价值,凝聚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三国人物行军打仗的运筹帷幄上,而且展现于三国人物你来我往的言语交际中。罗贯中娴熟运用浅近的文言,创造了一个个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每一个这样的例子都散发出智慧的光彩,以至于当代许多语言学者在论辩或说劝等类的专著中例证其理论时,常常毫不犹豫的撷取《三国演义》中言语交际的精彩片断。
    
    一、“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
    
    自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发现了语言和言语的不同,就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交叉路。随着时代的推进,语言学的学者们开始投入到言语的语言学研究中,而言语交际学也随之产生。言语交际的内涵是简单而又宽泛的,它是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但是如何能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创造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却是复杂而又难解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产生便显成熟。“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清·陈恭尹)雅俗共赏的语言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骊珠,而用这种语言表现出的三国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也具有相当的成熟性,那些成功的范例今天看来仍较契合言语交际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
    
    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是一种在论辩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就主要体现了这种论辩特色。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使吴游说,在见孙权之前,遭到主和派大臣们车轮战式的问难与论辩。如果装聋作哑,含糊其辞,不仅要受到他们的蔑视与耻笑,也会动摇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折辱而归。于是诸葛亮正面相迎,不避芒锐,慷慨陈辞。他首先驳倒了主和派首领张昭的恶意嘲讽与贬损,接着又使问难的虞翻、步鹭无语而退;再以无父无君”喝退了薛综,然后让“怀桔之陆郎”(陆绩)语塞,“寻章摘句”的严峻“低头丧气”;最后义正词严的向程德枢辨明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始终卓立于舌战的硝烟之中。于是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第八十二回赵咨的出使魏国,也体现了这种毫不退缩,据理力争的态度与方法。面对曹王傲慢的问话:“吴侯乃何主也?”、“吴主颇知学否?”,他能沉着自若的褒奖维护;面对曹王的威胁:“联欲伐吴,可乎?”“吴畏魏乎?”,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预备之策”、“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凌然威仪,不容侵犯,果然不失东吴气象”,以致于曹丕也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
    
    旁敲侧击,循循善诱。这种策略方法讲究迂回曲折,委婉含蓄,一步步地把对方引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地,使言语交际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李肃说吕布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例,连毛宗岗也赞叹到:“李肃说吕布一段文字,花团锦簇。”《三国演义》第三回,李肃在先赠赤兔马使吕布喜出望外,把酒言欢之时,故意问道:“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吕布亲父早死,当然笑他酒醉胡言。李肃大笑:“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一句话羞住吕布,使他惶恐辩言投靠丁建阳“亦出于无奈”。李肃进一步言语挑逗,称他有“擎天驾海之才”,如何屈居人下,功名不就。终于说得吕布自己感叹“恨不逢其主耳”。李肃趁机逼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又使吕布主动追问当世谁可投靠。至此李肃见火候已成,亮出董卓,并明言相告:“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当吕布说无进见之礼时,李肃暗示:“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终于引诱吕布自己说出弑丁归董的话来。李肃圆满完成了游说的任务,其心虽恶,但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却是相当精彩的。欲近故远,从容不迫。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战术,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得当,往往能占据有利地位,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第四十二回,刘备败走江夏,诸葛亮深知必须联吴抗曹,才能避免被歼灭的危险。但在这种危急时刻,他却忍耐等待鲁肃先来,由对方开口询问“安危之事”。而诸葛亮的回答是:“曹操奸计,亮已尽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语藏玄机,既显示自己具有克敌的智慧和能力,又巧妙解释了己方落败的原因,同时隐隐托出向“有力”的对方求助的意思。但当鲁肃追问:“皇叔今将止于此乎?”诸葛亮却说:“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诸葛亮对人的心理了如指掌,这时的刘备明显处于劣势,如果直言相求,就是明自示弱,必使对方以主自居,心生骄慢,即使孙刘得以联盟,也必然影响联盟的公平性和己方的自主性。从容不迫的稳坐等待,转言他投,不过是抢占优势地位、自抬身价,以使孙刘得以顺利联盟,并保证己方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鲁肃果然老实,急忙否定刘备的转投他人,主动提出希望他们“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刘备还假意推辞,结果鲁肃“坚请孔明同去”。于是求助的主体在此时似乎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换,鲁肃所代表的东吴反倒成了最迫切要求联盟的一方,诸葛亮打了一个漂亮的心理战。


1楼2006-02-28 11:38回复

        
        没有交际对象的言语交际是不存在也是无意义的。而交际对象影响甚至决定着交际内容和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因而对交际对象的考察与把握也是十分必要的。《三国演义》第十回曹操因父亲全家被张闿所杀,迁怒于陶谦,要屠戮徐州,陈宫以仁义相劝,就是没有把握住说劝对象奸雄曹操的性格特点。无异于隔靴搔痒,自说自话,反而使曹操大不耐烦,说劝没有起到丝毫的效果。第九十六回诸葛亮错用马谡,出师不利,回到西蜀请求自贬后,费祎恐他羞愧以蜀兵取得的小胜出言安慰,反而让诸葛亮“变色”、“怒曰”,也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交际对象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状况。诸葛亮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反省自责,以国家大事为重,一心想的是如何避免失误再次伐魏,并没有将个人的荣辱名位放于心中。费祎的话在他听来无异于逢迎拍马而且无益于事,当然倍觉刺耳而不愿再听。
        
        我们知道要想使交际对象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就必须能够改变交际对象的固有态度。而态度是根据经验而构成的一种心理或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有关事物的反应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也就是“个人对某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成功的言语交际者,总是能够善于使交际对象的态度转换成自己需要的另一种态度。现代心理学认为态度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而“情感因素在态度诸要素中是较为稳定的心理成份”、“情感常常决定着意向”。所以改变交际对象的态度,则以改变交际对象敌对或对立的情感为最便捷和有效的途径。《三国演义》中张辽能够成功地说服关羽屈身曹营,就是一个比较显著的例证。张辽深知关羽只可理说之,不可势屈之,因而单骑跑马上山,声称以“故人旧日之情,特来相见”,就首先缓和了双方敌对的情绪。接着他紧紧扣住关羽信奉忠义,以忠义标榜的性格特点和誓死以全忠义的心理意识,振振有辞地提出“三罪”说,认为关羽若一心求死则正是不忠不义,一下子封住了关羽的退路和说辞,使关羽沉吟踌躇,情感上不再认为张辽是令人厌憎的说客而觉得他是避免自己陷入不忠不义困境的朋友,心理上顿时拉近了距离,求死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最终寻求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解决途径。
        
        任何言语交际都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下进行的,交际环境同样能够深刻影响言语交际的成败得失。这种环境既包括大的社会环境,也包括具体的交际情境。三国使者如赵咨、邓芝、宗预等能够游说成功,不仅仅与他们能言善辩、有胆有识有关,也脱离不了三国鼎立既勾心斗角又唇齿相依的大环境。而善于利用具体的言语交际情境,常能获得出奇的效果。较为精彩的是第五十九回的“曹操抹书间韩遂”。曹操为了破坏马超与韩遂的联盟首先故意在阵前与韩遂马头相交,寒温叙旧,回营后又单送韩遂一封涂抹的书信,使马超疑心重重。韩遂只得答应第二天阵前引曹操出来,让马超刺杀。结果曹操让曹洪马上欠身回答:“夜来丞相拜意将军之言,切莫有误。”本来只是一句含糊不清的话,并不能真的说明什么,但马超既已疑心于前,又亲耳听到这样的话,顿时认定韩遂通敌背反,勃然大怒,要刺韩遂,曹操的离间获得了成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运用现代言语交际学的知识进行理性的审视,我们就可以合理的解释《三国演义》中人物言语交际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交际内容和交际手段并不是仅有的决定因素,成功的言语交际应该是综合运用言语交际诸要素的结果。尽管作为古人的罗贯中,不可能自觉地有意识地用言语交际学的知识来设计与组织,但那些成功的范例却又恰如其分地契合了言语交际的规律。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三国演义》中人物成功的言语交际,所折射出的不仅是身处于交际情境中的三国人物智慧的光彩,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罗贯中杰出智慧的辉光,使他不愧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巨匠,深受后人的景仰。
        
        三、“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
    


    3楼2006-02-28 11: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国演义》中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也对全书的行文叙事起了调节的作用。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里对《三国演义》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有许多精辟独到的总结和论述。其中他认为《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就指出《三国演义》在行文叙事上非常注重冷热相济,并不总是紧锣密鼓,绷起读者的神经。而这些“寒冰”与“凉风”常常是指人物由喧闹惶急之地进入清雅平和之境后与隐士高人的相会,因而也就更多地体现于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上。比较典型的是第三十五回刘备在跃马檀溪的惊心动魄后,来到水镜庄上与司马徽会面闲谈的一段文字。清幽的山庄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而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也不仅有助于调节叙事的进程,更为下文诸葛亮的出场作了必要的烘托和铺垫,巧妙的担负起引渡的作用,成为全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以三国之间的征伐战争为主要围绕对象的,但是如果一味叙写战火硝烟,总是描写金戈铁马、奋勇拼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争场面,则未免单调乏味,令人厌倦,不能引起人们对激战描写的渴望心理。一些言语交际的穿插,尤其是精彩的言语交际成功范例的插入,就使全书结构上张驰有度,松紧合宜,从而能够引人入胜,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以从一些方面,揭示出战争成败或暂时胜负的原因,使读者不会迷惑于战争的表象,而能够领悟更深层的原因。全书中最精彩的赤壁之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晋·陆机)《三国演义》中众多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以它们所折射出的智慧光彩,真正为《三国演义》这座满载宝藏的“奇山”、遍怀骊珠的“异水”,增添了独特的辉光与颜色,使它能够长久的接受人们仰视与欣赏的目光。它们的价值与这部古典小说的价值早已紧密相连,休戚相关,成为《三国演义》缤纷艺术画卷上颜色最鲜亮的画幅之一,而且永不褪色。
      


      5楼2006-02-28 11:38
      回复
        士衡,文赋.不错!哈哈.我比较喜欢,也 比较系统的解说了,文学创作理论!


        6楼2006-02-28 12:15
        回复
          • 124.134.251.*
          有陷


          7楼2008-10-05 1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