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言语交际智慧谈
作者:武影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色彩浓厚的古典小说,从“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俗语到《三国演义》的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等新领域的不断兴起,都证明了它具有经久不衰的实用价值,凝聚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三国人物行军打仗的运筹帷幄上,而且展现于三国人物你来我往的言语交际中。罗贯中娴熟运用浅近的文言,创造了一个个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每一个这样的例子都散发出智慧的光彩,以至于当代许多语言学者在论辩或说劝等类的专著中例证其理论时,常常毫不犹豫的撷取《三国演义》中言语交际的精彩片断。
一、“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
自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发现了语言和言语的不同,就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交叉路。随着时代的推进,语言学的学者们开始投入到言语的语言学研究中,而言语交际学也随之产生。言语交际的内涵是简单而又宽泛的,它是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但是如何能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创造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却是复杂而又难解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产生便显成熟。“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清·陈恭尹)雅俗共赏的语言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骊珠,而用这种语言表现出的三国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也具有相当的成熟性,那些成功的范例今天看来仍较契合言语交际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
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是一种在论辩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就主要体现了这种论辩特色。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使吴游说,在见孙权之前,遭到主和派大臣们车轮战式的问难与论辩。如果装聋作哑,含糊其辞,不仅要受到他们的蔑视与耻笑,也会动摇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折辱而归。于是诸葛亮正面相迎,不避芒锐,慷慨陈辞。他首先驳倒了主和派首领张昭的恶意嘲讽与贬损,接着又使问难的虞翻、步鹭无语而退;再以无父无君”喝退了薛综,然后让“怀桔之陆郎”(陆绩)语塞,“寻章摘句”的严峻“低头丧气”;最后义正词严的向程德枢辨明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始终卓立于舌战的硝烟之中。于是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第八十二回赵咨的出使魏国,也体现了这种毫不退缩,据理力争的态度与方法。面对曹王傲慢的问话:“吴侯乃何主也?”、“吴主颇知学否?”,他能沉着自若的褒奖维护;面对曹王的威胁:“联欲伐吴,可乎?”“吴畏魏乎?”,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预备之策”、“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凌然威仪,不容侵犯,果然不失东吴气象”,以致于曹丕也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
旁敲侧击,循循善诱。这种策略方法讲究迂回曲折,委婉含蓄,一步步地把对方引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地,使言语交际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李肃说吕布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例,连毛宗岗也赞叹到:“李肃说吕布一段文字,花团锦簇。”《三国演义》第三回,李肃在先赠赤兔马使吕布喜出望外,把酒言欢之时,故意问道:“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吕布亲父早死,当然笑他酒醉胡言。李肃大笑:“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一句话羞住吕布,使他惶恐辩言投靠丁建阳“亦出于无奈”。李肃进一步言语挑逗,称他有“擎天驾海之才”,如何屈居人下,功名不就。终于说得吕布自己感叹“恨不逢其主耳”。李肃趁机逼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又使吕布主动追问当世谁可投靠。至此李肃见火候已成,亮出董卓,并明言相告:“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当吕布说无进见之礼时,李肃暗示:“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终于引诱吕布自己说出弑丁归董的话来。李肃圆满完成了游说的任务,其心虽恶,但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却是相当精彩的。欲近故远,从容不迫。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战术,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得当,往往能占据有利地位,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第四十二回,刘备败走江夏,诸葛亮深知必须联吴抗曹,才能避免被歼灭的危险。但在这种危急时刻,他却忍耐等待鲁肃先来,由对方开口询问“安危之事”。而诸葛亮的回答是:“曹操奸计,亮已尽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语藏玄机,既显示自己具有克敌的智慧和能力,又巧妙解释了己方落败的原因,同时隐隐托出向“有力”的对方求助的意思。但当鲁肃追问:“皇叔今将止于此乎?”诸葛亮却说:“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诸葛亮对人的心理了如指掌,这时的刘备明显处于劣势,如果直言相求,就是明自示弱,必使对方以主自居,心生骄慢,即使孙刘得以联盟,也必然影响联盟的公平性和己方的自主性。从容不迫的稳坐等待,转言他投,不过是抢占优势地位、自抬身价,以使孙刘得以顺利联盟,并保证己方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鲁肃果然老实,急忙否定刘备的转投他人,主动提出希望他们“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刘备还假意推辞,结果鲁肃“坚请孔明同去”。于是求助的主体在此时似乎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换,鲁肃所代表的东吴反倒成了最迫切要求联盟的一方,诸葛亮打了一个漂亮的心理战。
作者:武影
《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色彩浓厚的古典小说,从“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俗语到《三国演义》的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等新领域的不断兴起,都证明了它具有经久不衰的实用价值,凝聚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力量。这不仅体现在三国人物行军打仗的运筹帷幄上,而且展现于三国人物你来我往的言语交际中。罗贯中娴熟运用浅近的文言,创造了一个个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每一个这样的例子都散发出智慧的光彩,以至于当代许多语言学者在论辩或说劝等类的专著中例证其理论时,常常毫不犹豫的撷取《三国演义》中言语交际的精彩片断。
一、“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
自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发现了语言和言语的不同,就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条交叉路。随着时代的推进,语言学的学者们开始投入到言语的语言学研究中,而言语交际学也随之产生。言语交际的内涵是简单而又宽泛的,它是人们通过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但是如何能使言语交际顺利进行,创造言语交际的成功范例,却是复杂而又难解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它产生便显成熟。“大海波澜在,骊珠自不贫’(清·陈恭尹)雅俗共赏的语言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骊珠,而用这种语言表现出的三国人物之间的言语交际也具有相当的成熟性,那些成功的范例今天看来仍较契合言语交际的规律,具有很强的技巧性,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
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这是一种在论辩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和技巧,历来为人所称道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就主要体现了这种论辩特色。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使吴游说,在见孙权之前,遭到主和派大臣们车轮战式的问难与论辩。如果装聋作哑,含糊其辞,不仅要受到他们的蔑视与耻笑,也会动摇孙权联合抗曹的决心,折辱而归。于是诸葛亮正面相迎,不避芒锐,慷慨陈辞。他首先驳倒了主和派首领张昭的恶意嘲讽与贬损,接着又使问难的虞翻、步鹭无语而退;再以无父无君”喝退了薛综,然后让“怀桔之陆郎”(陆绩)语塞,“寻章摘句”的严峻“低头丧气”;最后义正词严的向程德枢辨明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区别,始终卓立于舌战的硝烟之中。于是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第八十二回赵咨的出使魏国,也体现了这种毫不退缩,据理力争的态度与方法。面对曹王傲慢的问话:“吴侯乃何主也?”、“吴主颇知学否?”,他能沉着自若的褒奖维护;面对曹王的威胁:“联欲伐吴,可乎?”“吴畏魏乎?”,他不卑不亢,针锋相对:“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预备之策”、“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畏之有?”,凌然威仪,不容侵犯,果然不失东吴气象”,以致于曹丕也叹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当之矣。”
旁敲侧击,循循善诱。这种策略方法讲究迂回曲折,委婉含蓄,一步步地把对方引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地,使言语交际取得自己想要的结果。李肃说吕布就是这样一个相当成功的范例,连毛宗岗也赞叹到:“李肃说吕布一段文字,花团锦簇。”《三国演义》第三回,李肃在先赠赤兔马使吕布喜出望外,把酒言欢之时,故意问道:“肃与贤弟少得相见;令尊却常会来。”吕布亲父早死,当然笑他酒醉胡言。李肃大笑:“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一句话羞住吕布,使他惶恐辩言投靠丁建阳“亦出于无奈”。李肃进一步言语挑逗,称他有“擎天驾海之才”,如何屈居人下,功名不就。终于说得吕布自己感叹“恨不逢其主耳”。李肃趁机逼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又使吕布主动追问当世谁可投靠。至此李肃见火候已成,亮出董卓,并明言相告:“公若到彼,贵不可言。”当吕布说无进见之礼时,李肃暗示:“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终于引诱吕布自己说出弑丁归董的话来。李肃圆满完成了游说的任务,其心虽恶,但这段人物的言语交际却是相当精彩的。欲近故远,从容不迫。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心理战术,在言语交际中运用得当,往往能占据有利地位,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第四十二回,刘备败走江夏,诸葛亮深知必须联吴抗曹,才能避免被歼灭的危险。但在这种危急时刻,他却忍耐等待鲁肃先来,由对方开口询问“安危之事”。而诸葛亮的回答是:“曹操奸计,亮已尽知;但恨力未及,故且避之。”语藏玄机,既显示自己具有克敌的智慧和能力,又巧妙解释了己方落败的原因,同时隐隐托出向“有力”的对方求助的意思。但当鲁肃追问:“皇叔今将止于此乎?”诸葛亮却说:“使君与苍梧太守吴臣有旧,将往投之。”诸葛亮对人的心理了如指掌,这时的刘备明显处于劣势,如果直言相求,就是明自示弱,必使对方以主自居,心生骄慢,即使孙刘得以联盟,也必然影响联盟的公平性和己方的自主性。从容不迫的稳坐等待,转言他投,不过是抢占优势地位、自抬身价,以使孙刘得以顺利联盟,并保证己方取得最大限度的利益。鲁肃果然老实,急忙否定刘备的转投他人,主动提出希望他们“往结东吴,以共图大事”。刘备还假意推辞,结果鲁肃“坚请孔明同去”。于是求助的主体在此时似乎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换,鲁肃所代表的东吴反倒成了最迫切要求联盟的一方,诸葛亮打了一个漂亮的心理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