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为雄才吧 关注:88贴子:3,628
  • 8回复贴,共1

【祥瑞御免】【原创】孙权的祥瑞竹简(附孙皓的死亡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祥瑞御免


IP属地:上海1楼2010-08-12 16:41回复
    “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岂所谓赐厥孙谋以燕冀于者哉?其后叶陵迟,遂致覆国,未必不由此也。”
    这是陈寿在三国志吴主传里对孙权的一段评价。由于受到青训盟友睡睡的启发,偶今天想针对“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做一个展开,整合一下孙权一辈子酿造一系列主要冤案、血案,具体直白地解读一下陈寿的这段评价。
    但是,此帖只作整合叙述,至于具体杀人动机,需要经过长期的资料采集整合与分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得。偶的青训文里针对动机有专版做解读,暂时无法公布,敬请期待。~\(≥▽≤)/~
    想要指出的是我的手头只有无裴注三国志。电子资料由于今天眼睛酸痛不能常看细看,所以正史原文成了唯一资料。所以偶的整合多有疏漏,欢迎补充。
    


    IP属地:上海2楼2010-08-12 16:41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第一部分:孙仲谋制造的悲剧
      【盛宪】
      吴郡太守。是孙策平定江东后想重用却又不合作的士族+豪强。《会稽典录》载:“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宪素有高名,策深忌之。”后为孙策孙策系狱,史书虽无记载但可以推测盛宪参与筹划许贡谋诛孙策一事。孔融与盛宪交善,曾上书曹公请求招引盛宪,制命未至,盛宪已为孙权所杀。
      【谢夫人】
      吴主孙权谢夫人,会稽山阴人。起初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聘娶谢氏为孙权的妃子,孙权对其宠爱有加。后孙权又纳姑母的孙女徐氏,想让谢夫人居于徐夫人之下,谢夫人不肯,由此失宠,郁闷早卒。(其实徐夫人最后结局也很比较悲惨,因为生性好妒,孙权废其名号,将其安置在吴县居住。OH,不得不提孙登真是一好儿子,哪怕后来徐夫人遭受废黜,孙登亦不忘养母徐夫人的哺育之恩。)
      【王夫人】
      吴主孙权王夫人,琅邪郡人,孙和之母。孙和被立为太子之后,孙权准备立王夫人为后。后全公主屡屡谮毁母子儿子。值孙权寝疾之时诽谤说王夫人容有悦色,孙权大怒,对王夫人痛加斥责,王夫人忧惧而死。
      【王夫人】
      吴主孙权王夫人,南阳郡人,孙休之母。孙和立为太子之时,和母贵重,因此孙权的其他宠姬全部被迁出宫外。王夫人被迁徙到湖北公安县,死在了那里。(估计是失宠郁闷而亡……)
      【虞翻(多次= =未遂)】
      会稽余姚人,脾气粗疏率直,是渣权屡次想要亲手砍死的人。好在前期渣权从谏如流,不像后期那样脑残。所以虞翻多次化险为夷,倔强地活到了七十岁,吼吼……
      接下来重现渣权杀人未遂现场:
      现场一:虞翻任骑都尉时屡次犯颜进谏,孙权不高兴,再加上虞翻天性不肯随俗苟合,遭到许多诽谤诋毁,因此获罪被流放到丹杨泾县。不久吕蒙谋袭关羽称病返回建业,以虞翻精通医术请求让他跟随自己并趁机使虞翻免罪释放。虞翻战中出谋划策,被孙权比作东方朔,该案就此了结。
      现场二:孙权任吴王。欢宴之末,孙权亲自起身给诸臣敬酒,虞翻佯醉不应,等到孙权离开,虞翻又起身回到原位。于是孙权大怒提剑想要亲手杀了虞翻⊙o⊙|||只有幸臣刘基(~\(≥▽≤)/~)起身抱住孙权⊙o⊙苦谏,并以曹操杀孔融之事作譬才使得虞翻得以免死。不过结局还是不错的,事后渣权自我反思并告诫左右从此往后如自己在醉后命令杀人,均不得执行。
      现场三:这一次真的是虞傲娇违和了。孙权与张昭谈论神仙之事,虞翻酒后言行失礼,指着张昭说:他自己都是死人一个还谈神仙,世上怎么会有神仙呢?虞翻这次真正触怒到了孙权,再加上积怨已深,于是将他流放到了交州。于是虞翻就在南方流徙生活中与经书为伴度完了其余年。
      【卫温、诸葛直】
      黄龙二年(230年)春正月,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攻取夷洲及亶洲。由于亶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且战绩不佳,唯俘数千人而还。回都后,两人因“违诏无功”入狱被杀。
      【暨艳案:暨艳、徐彪、张温、张祗、张白】
      暨艳、徐彪、张温皆为清议之士,清议指的是品评人物和时事,往往触及现实政治的敏感问题——“混浊淆杂,多非其人”,针对的通常为包括孙吴宗室在内的寒微子弟。暨艳为人狷直自负,不肯随俗浮沉,意图改革当时选用人才不分贤愚、徇私舞弊、清浊混淆的种种恶习。由此针对暨艳的怨愤怒骂、诽谤诬陷逐渐出现。朝中官吏竞相举报暨艳与徐彪,说两人专用私情,两人因此自杀。而张温同暨艳在阶级出身、文化立场上同声共气,暨艳的起用也是因为张温的引荐,暨艳案发后孙权囚禁张温,意欲遣还,骆统进谏亦不纳。后六年,张温病死。其弟张祗、张白均有才名,一同被罢黜。
      【吕壹(如雷贯耳的吕壹案)】
      孙吴校事。中书乃君主的秘书机构,其郎官主要负责文书管理等事务,因有机会接触君主而受到信重,君主也以其位低人卑,易于驱使,引为佞幸。于是借势迫害朝臣,引起激烈的抗争(其实是孙权用来强化皇权的一种手段)。朝中儒学士大夫甚至连太子孙登都直言进谏。最终,孙权不得已将吕壹等人处死以塞责。


      IP属地:上海3楼2010-08-12 16:41
      回复
        【陆逊】
        东吴上大将军,丞相,吴郡吴人。遭二宫之乱,上疏陈:“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藩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书三四上,要求回京都口论嫡庶之分。外甥顾谭、顾承、姚信均因依附太子无辜遭到流放,吾粲因多次同陆逊有书信往来获罪处死。孙权多次排遣宫中使者斥责陆逊。陆逊愤恚致卒。(= =这里大家都背出来了。)

        【张休】
        张昭之子。曾为太子孙登的幕僚,品行德正,沿袭父风。后被鲁王孙霸同党诬陷,说在芍陂之战论功行赏的时候,同典军孙恂串通骗取功勋,被流放至交州。后又为中书令孙弘诬陷,被吴主孙权赐死。
        【顾谭】
        陆逊外甥,吴郡吴人。遭二宫之争,上书直言嫡庶之端,由此与鲁王孙霸有隙。全琮之子全寄为鲁王幕僚。在芍陂之战后,遭到全琮父子陷害(详见张休条目),流放至交州,两年后死于交阯,年仅四十二岁。
        【顾承】
        陆逊外甥,吴郡吴人。芍陂之事中同张休、顾谭一起遭到流徙。死时年仅三十七岁。
        【吾粲】
        吴郡乌程人,太子太傅。遭二宫之争仗义执言,阐明嫡庶之分,想让鲁王孙霸离开京城驻守夏口,孙霸党羽杨竺也不得留于京城。多次将朝廷政治纷争形式告诉陆逊,因此遭到孙霸、杨竺的陷害,被逮捕入狱处死。
        【朱据】
        骠骑将军,吴郡吴人。二宫之争中拥护太子孙和,曾与尚书仆射屈晃率众多文武官用泥涂面,自缚双手一连几天到皇宫门前为孙和求情,被指责无事生非,抓入朝堂杖责一百。后贬为新都郡丞。还没有到达任所,中书令孙弘在孙权面前不断诬陷诽谤他,并利用孙权卧病不起的机会,以孙权的名义下诏书赐死朱据,时年五十七岁。
        【陈正、陈象】
        二宫之乱中忠恳入谏的代表,触怒孙权被灭族,群臣因进谏被处死、流放有十几人。
        【陆胤(受牵连遭刑)】
        陆凯之弟,吴郡吴人。任御史、尚书选曹郎,同太子孙和交善。遭二宫之乱,全寄、杨竺等人暗中罗列罪名诬陷孙和,陆胤遭到牵连被捕入狱,受尽毒刑拷打,终无他词。后重新起任,驻守西陵。
        【鲁王孙霸】
        孙权之子,孙和同母之弟,二宫之争主角之一。赤乌十三年,二宫不断互相谮毁对方,党死者众,孙权最终下决定斩断二宫之祸。孙和政败被废,徙处故鄣,而孙霸亦遭赐死。
        【全寄、吴安、孙奇、杨竺】
        全寄,全琮之子。吴安,吴景之孙。二宫之争中死人皆因为暗中依附孙霸,阴谋陷害太子孙和及重臣受诛。杨竺(上奏陆逊二十条罪状之人)流尸于江,其兄杨穆因多次劝诫杨竺得免于死刑,流放至交州。孙霸赐死后,孙权又处死了全寄、吴安、孙奇。斩断了二宫之祸。
        【诸葛绰】
        诸葛恪长子,任骑都尉。牵连鲁王孙霸事。孙权将其遣还交付给诸葛恪,指令诸葛恪对其进行教诲。最后被诸葛恪用药酒毒死。
        【孙和(间接)】
        孙权嫡长子,兄长孙登、孙虑早逝,十九岁立为太子,二宫之争主角之一。因全公主谮毁,渐渐为孙权疏远,其母亦忧惧而死。最终废立,被放逐至故鄣。孙权暮年曾有意召回孙和,但因全公主等人加以阻挠而未有成事。后为孙峻赐死。
        ----孙权部分完----


        IP属地:上海4楼2010-08-12 16:42
        回复
          第二部分:孙彭祖大神制造的悲剧
          附上渣权之孙孙皓(= =别扭)的杀人名单。一代名昏君不负虚名,其祥瑞名单实在是蔚为壮观……一直觉得孙皓的心理变态就是被渣权逼出来的,所以才会屡次努力想为父亲正名,追谥、作纪,杀戮太后,那样憎恨着伯父们(在努力的过程中也制造了不少命案= =)。同时孙皓对待陆家的态度也非常特别,二相、五候、将军十余人的势力,内有左丞相,外有大司马,最感人的还要数陆凯享受的特殊待遇……
          但归根结底,孙皓实质上还是走了爷爷的老路。而且还……喧宾夺主了。


          IP属地:上海5楼2010-08-12 16:42
          回复
            【陆凯一家(非命案 但还是想写)】
            陆凯任左丞相时期。忠壮质直,进谏言辞严厉毫不留情,多次与孙皓起正面争执。再加上何定的诋毁,孙皓对其怀恨在心,但碍于陆家势力难以用法令制裁。陆抗去世后,孙皓将陆凯家属流放至建安。(不过最后陆胤、陆式、陆祎还是被招回来了= =||)
            【张布、濮阳兴】
            孙休时期,濮阳兴任丞相,张布任左将军,多施劳役,内外勾结。孙休死后,废黜孙休嫡子迎立孙皓。孙皓即位后多忌讳,好酒,杀人,二人悔立。万彧趁机告发。孙皓将二人拘捕,流放至交州,并于半途中派人追杀二人,夷三族(张布之女为孙皓宫内美人也惨遭杀害)。
            【王藩】
            孙皓时期中常侍,为人品格高尚,不阿谀奉承。与万彧同官,万彧以王蕃轻己多次排挤毁谤王蕃。甘露二年群臣大宴,王蕃喝得酩酊大醉,孙皓疑其佯醉便令车舆拖出。当时万彧与陈声均为孙皓嬖臣,趁机诽谤王蕃,加上王蕃威严自若令孙皓极为不满,当即下令殿下斩杀王蕃。王蕃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楼玄、楼据(楼玄之子)】
            楼玄,清正之士,正身率众。处理事务秉公执法,应辞恳切直率,多次违背孙皓的意愿。后有人诬告楼玄诽谤讥笑国家政务,遭受追问及斥责,遣送至广州。华核上书保明楼玄,反使孙皓更加愤恨其名声。孙皓再次将楼玄及其儿子流放,交与交阯将领张奕,让父子二人在战争中自行效力,同时暗下诏令,将父子二人处死。楼玄以礼待张奕,张奕为之动容,不忍心杀死父子二人。后张奕猝死,楼玄在遗物中发现诏书,回营后自杀。
            【贺邵】
            中书令,兼任太子太傅。多次上疏,奉行公事坚贞正直。孙皓幸臣共通诬告贺邵同楼玄毁谤国事,贺邵因此受斥责,赦罪复职。后患中风,离职多月,孙皓疑其佯病,便拷打上千次,最终遇害。
            【韦曜】
            侍中,兼任左国史。多次同孙皓在孙和作纪立传问题上起冲突,常引起孙皓的恼怒与斥责。后又因朝内多毁谤,因此只讲示难受责问的经义言论,孙皓认为其不从诏令,加上积怨,下令拘捕韦曜。华核及韦曜本人皆上疏求情。孙皓终不许,处死韦曜,并流放其家属。
            【华核】
            徐陵亭侯。曾对孙皓重修宫殿一事上疏劝谏,不被采纳。针对国事提出许多有益建议,已失本。天册元年因小过失被免职(估计又是积怨),几年后去世(估计是郁郁离世=-=)。
            ----全文完----


            IP属地:上海7楼2010-08-12 16:43
            回复
              祥瑞御免


              IP属地:上海8楼2010-08-12 16:44
              回复
                sf


                IP属地:福建9楼2010-08-12 16:5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小陆那段,的确是大家都能背出来了.唉>_<


                  10楼2010-08-12 17: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