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79,095贴子:16,762,876

回复:小吧也来谈谈【红蓝药丸问题】?——【他者】的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选蓝色药丸,给出题人一巴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3-09-03 16:12
回复
    科恩在他那本引起广泛关注的《民间魔鬼和道德恐慌》书中说,“在某种条件、某个场景、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兴起,逐渐被界定为对社会价值和利益形成威胁的时候,道德恐慌就会发生”。其中,那些启动恐慌、害怕盛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受到威胁的人士,可以称作“道德提倡者”,而假定的社会秩序威胁者则是“民间魔鬼”。然而,在当下的中国,道德恐慌并不是某个个案现象,并不局限在某一群体或某类事件之中,它是这个“景观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道德提倡者”和“民间魔鬼”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往往集于一身,他们用一明一暗这双重身份去试图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立足之地。
    道德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道德工具无法突破话语形态的“狗智”阉割,另一方面道德工具又被生命的主权目的所支配,因此道德工具在信念中具有“相悖两重性”;所以严格上说,在遭遇他者的在场性中,伦理的责任和人性的沉沦合为了一体。也就是说,人们既是信息的阅读者,也同时是信息的一个创造者。那么比如,我们在网上看见一个“道德点评”有可能只是马甲们在操作,而某个网络群体性事件里网民在论坛里发出的声音是隐蔽掉身份的。这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繁荣就是所谓的“众声喧哗”的无良自恋。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9-05 18:32
    回复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全景社会”里,“他者”意识的存在会使得人们会更加学会去表演和展示别人想看到的那个自己;“网络回音壁”的极化会激发人们去附和与迎合群体中的主流价值观。而终究,这个柏拉图所说的“洞穴假象”将在网络社会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场“道德的狂欢”随即而至,应情应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3-09-05 19:14
      回复
        小吧是哲学专业的吗,笔触这么文绉绉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2楼2023-09-18 23:51
        回复
          说个不好听的,消费主义一样,通过价值观的绑定。逼迫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4-04-25 20: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