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恩师,代代怀念 --- 纪念母亲谭芝萍百年诞辰(一)永远的华西2017-09-26 06:41
*
今年是
亲爱的母亲百年诞辰。
一个最健康的人,生命最长不过百岁左右。百年很短,转瞬即逝;
百年又很长,中华有文字纪录的历史才五千年,一个人就占了五十分之一。
中国近代史从1848年算起,至今还不到两百年,两个人就足够经历全部过程了。但是,与整个人类的发展相比,个人实在太渺小,完全不值一提。
但是,我
亲爱的母亲,对她的儿孙来说,影响却比天还要大。
在她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拿什么来纪念她呢?
手里已经有不少
纪念文章了。如果再加上每篇文章后面,朋友留下的评论和赞扬,应该达二十多万字了吧?
她的遗著也得到人们高度评价。要是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已经足够出一本厚厚的纪念册了。
她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老师,不是什么名人,生前也没担任重要职务,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要为她出本纪念册,也没有太大困难。只是出了书,来看的人也不会多,每年有那么多大作家的巨著问世,还没多少人看呢。
为啥?大家都忙着刷微信,有谁还愿看大部头啦!
不如就在博客里,列一个
纪念文章目录(详见附录),供亲友查阅,聊表怀念吧!我还会转发在亲友们的微信圈。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看的人还不少呢。正如母亲生前,对
她留下遗著的命运坦言:
“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倘若无人问,留与儿孙看。”作为她最心爱的儿女之一,在这个时候,我还是要为她写一点什么的。
千言万语,从何处下笔?最近又翻阅了她留下的诗集。
读着她为我们写的诗作,她那美丽的笑容立即浮现在眼前,温暖慈爱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不禁又想起,那么多个日日夜夜,与她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每个儿子心里头,最珍爱的人,一定都是自己的母亲。但是,
我坚持认为,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慈爱的母亲,是最美丽、最智慧的女神。今生能做她儿子,是我最大的福分。她为我们写的诗词,字字句句浸透了对儿女的怜爱和期待。
只要细读这些诗句,就能看见:对儿女来说,她不仅是一位无比慈爱,恩深似海的慈母,更是一位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的良师,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知道怎样做,才能像她一样做人做事,不枉过一 生。
不过,今天重读她的诗词,最令我惊叹的是:她虽然身处乱世,蒙受奇冤,身份低贱,数十年只能委曲求全、匍匐于尘埃之中,任人欺凌,却是一位心如明镜的智者。每当我们面临人生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时,她总能站出来,让我们高瞻远瞩,辩明方向。
几个儿女中,她最疼爱的是我妹妹,她的小女儿
碧池。她曾为她写下
长诗两首,分别为40句,108句,共计148句。堪比
白居易的长篇名著《长恨歌》(120句)与《琵琶行》(88句)了!
她在
【为小女碧池调教育学院任教而作】长诗中写道:
生逢左~路线/自幼受株连/三岁母遭劫/谪处到穷边/两载寄园宿/寒暑任熬煎/节假无家去/依门泪如泉/天~灾与人~祸/三度饥~荒年/仅留微命在/瘦骨似风鸢*
当年她被划为右派,可怜妹妹才三岁。诗中字字血泪,历数一个三岁小女孩儿成为无爹娘照顾的孤儿,寄放在幼儿园,经受的各种身体及精神折磨,奄奄一息,“仅留微命在,瘦骨似风鸢”。
数十年后,母亲想起来,仍然痛断肝肠!

上图:当年全家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照片为证。虽然碧池已经9岁,依然“瘦骨似风鸢”!
*
“
只缘弱质偏怜女”(她写的另一诗中句),这也是母亲最疼爱小女儿的原因啊!
1971年,妹妹17岁,因受伤,免下乡当知青,在家待业。偶然机会,参加北碚区乒乓球比赛,她一鸣惊人,一举夺冠。区商业局局长爱才心切,为她争取了一个正式招工指标,招她去北碚城里,一家规模不小的百货商店当营业员(作为区代表队,她可以常常集训,去省、市打比赛)。这真是人人羡慕、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当时,知青能调回城,有关系的可以安排好工种。出身“黑W类”或父母有“问题”的子女,是不能选工种的。别说男知青,就是女的,能当上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码头搬运工、肉联厂杀猪匠,都是要挤破头的好事儿,还要找关系、托人送礼呢。至少有城市户口,还拿工资,再孬的工作,也比在乡下强。
父母当时都是被管制对象。母亲是“摘帽右~派”,父亲有“叛~徒嫌~疑”。妹妹从小在边远山区读小学,因父母“问题”,小学毕业后,不能上正规初中,上了一家教学质量极差的山区“社办农中”(“社办”即公社办,教师都是没编制、没工资,只能与农民一样拿工分的农民)。
在那所“农中”混了两年(只读了半年书,一年半集训打乒乓参赛),因是“黑W类”子女,上高中没资格。17-18岁的大姑娘,就业不知何年何月,个人问题又怎么办?
现在好了。能离开偏僻山区,去风光如画的北碚城,捧个铁饭碗,在商场里,寒风吹不着,日头晒不着,还能出人头地。多好呀!
此时,母亲却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疯狂透顶的决定:
要女儿放弃招工机会,不去!
她对家人说:“
碧池从小体弱,又带有伤,不是当运动员和营业员的料。我是一名老师,我父亲一辈子也是个老师。
碧池秀外慧中,身上也有她外公的优良基因。我相信,她完全可以继承一个教师世家的事业。她应该等待时机,去当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就这样,妹妹一边在附近山区小学或农业中学打临工、代课,一边由母亲亲自指导,刻苦自学,默默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等了整整八年!(抗战也只有八年啊)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妹妹也报了名,当局不准她参加高考(说她没下乡当知青)。次年再报考,虽然她数学只考了1分,因文科成绩好,以总分294被西南师大录取(当年算高分)。
一个小学没读完,初中只上了半年“农中”的女孩儿,一举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在当地一时传为奇闻。人们对她的母亲,在一个山区小学打钟、卖饭票的右~派老太婆,更是刮目相看。
录取通知到来那天,母亲兴奋地为女儿写下长诗
【为小女碧池入西师外语系学习而作】。她在诗中写道:
四害横行天地暗/幼年常苦入学难/岁月蹉跎亘八载/辜负韶光正少年/少年心内如汤煮/初生之犊岂畏虎/带病芸窗苦研读/不分昼夜与寒暑/百里挑一幸录取/学府堂堂多栋梁/晴空万里乌云散/鹏飞霄汉任翱翔。后来,妹妹从中学调大学教书,她又写长诗
【为小女碧池调教育学院任教而作】相赠。后半部分写道:
读书与从教/岂是为盘餐/生前身后事/不负一儒冠/光阴如电驰/莫得春瓓姍/有志事可成/能行天地宽/赋此供自勉/每怠我不安/我已垂垂老/固疾久缠绵/虽有千里志/情怀但欲眠/望子成龙意/朝夕总拳拳/我若能康复/学海共周旋/中流可砥柱/风雨同一船/我若不复起/遗篇待保全/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倘若无人问/留与儿孙看。最后10句,母亲向女儿交待自己毕生研究成果,坦露心迹。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之情,胜过人间最难得的知音,让人读到此处,不胜唏嘘。

上图:图为母亲在病中奋笔疾书。
她为诗圣杜甫的研究成果耗尽毕生心血。给女儿的诗中说:
“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虽然她没能亲眼看见,儿女们却没辜负她的嘱托,
终于让她的遗著问世,获得文苑好评一片!【本篇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