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吧 关注:14,072贴子:112,733
  • 7回复贴,共1

最难找的一种杜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仇注杜诗引文补正》,这书找了差不多有15年,近日终于在孔网现身。原来印量只有区区200册,难怪。尽管这本印制粗糙品相一般价格高昂,还是咬咬牙拿下,生怕转瞬即逝。至此,大陆版所有1949以后的铅印杜籍,大致没有遗漏的了,求购告一段落。以后就是更难找的民国和港台老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25 17:36回复
    《仇注杜诗引文补正》这书找了差不多有15年,...... ,原来印量只有区区200册,难怪。
    尽管......价格高昂,还是咬咬牙拿下,生怕转瞬即逝。
    至此,大陆版所有1949以后的铅印杜籍,大致没有遗漏的了 !!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3-08-27 08:43
    回复
      你这是多么的爱老杜啊


      IP属地:广东3楼2025-03-19 13:11
      回复
        慈母恩师,代代怀念--纪念母亲谭芝萍百年诞辰(二)
        永远的华西
        2017-10-05 06:27
        *
        一、国内知名学者对谭芝萍遗著的评论摘录;
        二、有关悼念诗文选录;
        三、有关纪念文章目录。
        *
        【接前 慈母恩师之一https://www.sohu.com/a/194624788_245023
        *
        我、弟弟及妹妹三家,各生有一个儿子(没有女儿,当时没生两胎政策)。
        三个孙儿(外孙)都是我母亲和父亲的心肝宝贝。他们一直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疾病缠身,在孙儿们年幼时,都付出极大精心照顾培养。除了关心孙儿们的身体发育,还特别注意他们在品德、人格和智力各方面健康发展。母亲爱写诗,也把她对孙儿们的无限关爱留在诗作中,因篇幅有限,仅举几例于后。

        大孙子汪为,刚满一岁,他老爸我就远赴成都求学。我母亲和父亲一直帮着我妻子照顾孩子。母亲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为为十岁时,母亲买《隋唐演义》作为给大孙子的生日礼物。并题诗一首祝贺
        雏燕何时展翅飞? 十年巢里费扶持。
        晴空浩荡浮云散, 飞向朝曦日上时。
        汪为在奶奶熏陶下,从小喜欢读历史故事。还无师自通地画画,常常以古代战将为题材。他画的人物战马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虽然后来上大学学了医,现在是市里一家大型医院青年业务骨干,业余时间仍偶尔舞文弄墨。
        几年前与朋友联手写的一本历史小说《云台二十八将》,一不小心成为畅销书。出版近五年了,还在全国卖得很火。想来,幼年时守在爷爷奶奶膝下,听奶奶讲的那些历史故事真没有浪费
        *
        小孙子引蜀两岁时,随父母从安徽回到重庆,我母亲尤其喜爱。
        儿童节为他作《清平乐》一首:
        玲珑乖巧,笑魇桃腮小。
        两臂粗圆人说好,学语呀呀忒早。
        一家三代为师,汝生又适良时,
        无灾无难长大,顶天立地男。
        引蜀,少有大志,小学到中学都是“学霸”。前面说了,在我们汪氏家族创造了几个第一:清华毕业,去美国麻省理工硕、博连读,成为第一个洋博士,毕业留校任教,成为我家四代教师中,第一个洋教授。他1米84的个头,在我家四代,数十口人中,海拔也数第一。正如他奶奶在诗中预言:成为“顶天立地男儿”。
        *
        外孙子何元是兄弟仨中年龄最小的,跟外婆外公一起住的时间也最长。外婆对他感情也最深。一次随妈妈短暂离开,外婆禁不住日夜想念,填词二首
        外孙何元,生方四月,晓事颇多。
        尔来随娘至渝,又属旬日。
        每忆婴儿娇憨,难以忘怀。
        午睡醒来,调“一剪梅”,聊志往日情态。
        *
        四月娇婴意兴豪,睡喜铃摇,玩喜球抛,
        闻声解作健身操。两手招招,两脚翘翘。
        酣睡醒来笑魇娇,吃罢粮糕,饮罢脂膏。
        童车转毂到芳郊。 喜上眉梢,学语声高。
        不见娇婴减兴豪,闷把头摇,倦把书抛。
        清晨慵作老人操。手向谁招,脚向谁翘。
        梦里依稀笑语娇,怀抱园腰,嘴吻腮桃。
        黄昏漫步到荒郊,月上云宵,独照年高。
        *
        小外孙年纪虽小,聪颖过人。前面又有两个哥哥做了好榜样,从小就品学兼优,深得同学老师喜爱。大学考上北航,后来又先后留学英国、美国。在美国攻博期间,就在本专业顶级杂志发表高质量论文。毕业后,很快在本专业作出不俗成绩,留在美国发展。
        *
        当年兄弟仨在奶奶(外婆)家门口合影。她虽然去世早,没能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但他们今天的杰出成绩,在天堂上的奶奶(外婆),一定都能清清楚楚地看见,她还会一直保佑她最心爱的孙儿(外孙)们呢。
        作为学者与诗人的谭芝萍,留下了两部著作。一部研究杜诗的专著及一部诗集。


        下面仅将几位国内对杜诗研究最有影响的学者对母亲研究成果的评价摘录部分,供参考。
        另外,几位诗人为母亲写的悼诗也选录于后。
        关于母亲的纪念文字很多,限于篇幅,仅列一目录于后,感兴趣的朋友,请根据需要,查阅相关文章。(我在文章标题都加了链接,只需点击标题,即可打开阅读全文)。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5-03-21 18:58
        回复
          【续1】
          附录分为三部分:
          一、对谭芝萍遗著的评论;
          二、有关悼念诗文选录;
          三、有关纪念文章目录。
          *
          一、国内知名学者对谭芝萍遗著的评论摘录
          1、《杜甫研究学刊》主编,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诗词学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钟树梁教授在1995年给谭芝萍儿子的信中,鼓励他整理完成母亲遗稿《仇注杜诗引文补正》一书,称其必将成为“传世之作”
          2、原国家图书馆馆长、河北大学教授詹福瑞,在2012年6月24日的《光明日报》撰文指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是清代注杜的集大成著作,也是古典注释学的典范之作。此书援引繁博,考证详晰,对清代注杜广有影响,也是今人治杜的案头必备之书。然而,1949年以来,除谭芝萍氏条陈仇注征引古籍之误以外,并无一部研究仇兆鳌及《杜诗详注》的专著。”
          3、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所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张忠纲教授在《中国新时期唐诗研究述评》一书中写道: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谭芝萍所著《仇注杜诗引文补正》一书。她以老病之身,博览群籍,排比爬梳,阐幽显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如钟树梁先生序云:“当时她已是七十三四的人,犹欲追回时间,鼓足精力,为《杜诗祥注》这一学杜研杜者必读之书查对补正之劳,力御恶疾,全耗余年,为杜学与仇书而尽命,三易寒暑,其著初成,而其人已逝。这真是太令人感动的事!”
          4、2005年,河北大学博士论文《仇及杜诗详注研究》(作者吴淑玲,现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一节中指出:谭芝萍《仇注杜诗引文补正》一书,是解放后出现的唯一一部《杜诗详注》研究的专著谭氏以仇注所引传统典籍的校正为主要内容,对《杜诗详注》中所涉及的百余部古籍进行了详细的核对和校正,全面研究了引文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杜诗详注》的四大问题一是错引原文,二是对原文的重引,三是引注不当,四是当注不注。谭将《杜诗详注》中所涉及的百余部古籍分类排列,统计了所引典籍的次数,使得检索《杜诗详注》引文的错误类型并进行对其错误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减少了人们查阅资料的时间。
          二、有关悼念诗文选录
          哀悼谭芝萍同志
          钟树梁(《杜甫研究学刊》主编,四川杜甫学会副会长,四川诗词学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教授)
          探海笺仇注,倾河哭左芬。
          功臣兼诤友,热泪托寒云。
          遗稿深衷见,垂危痛语闻。
          佳儿能继志,梨枣定偿君。
          草堂春昼永,盛会识君初。
          欲下玄庭拜,频传字水书。
          芜篇劳细读,知己世难如。
          从此徽音绝,怆然守敝庐。
          注:余曾向谭谭芝萍同志言“君为仇注之功臣亦铮友”。她弥留之际犹喃喃自语云:“再给我三个月,三个月,我就可以把《仇》书核定。”
          七律二首 痛悼谭芝萍老友①】
          陈祚璜(原重庆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桃花开罢菜花开,又可弹冠上讲台。
          世历时艰增旷达,诗从律细显奇才。
          辩经岂苟杂真伪,传道何须问去来。
          师道文章千古事,斯人一去八方哀。
          桃花谢罢菜花香②,又可弹冠上讲堂。
          纵许余生图寸效,能忘廿载已深伤。
          退居就适殊非易,笺杜谈诗亦大忙③。
          人去永留佳句在,临风一读一回肠。
          *
          原注
          谭芝萍同志多年在大、中学校讲授古典文学,尤工于。为市内著名女诗人之一。曾于五七年被错划右/派,遭受廿余载不公正待遇。
          ②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中有“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等句。桃花指曾权倾一时的保守派,菜花指又被起用的革新派,此处借喻左氛清除后,冤假/错案获得平反,有才能的人又先后恢复了工作。
          ③谭芝萍多年来为校订杜工部诗集的注解,发表了大量深有卓见的文章。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5-03-21 19:02
          回复
            【续2】
            读谭老芝萍所著《仇注杜诗引文补正》奉题一绝句
            傅承烈(当代著名学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四川省诗词学会顾问、《巴蜀诗词》副主编)
            老去书城不倦勤,于无声处见精神。
            繁华历尽人千古,喜见梅花认后身。
            *
            拜读谭老《缙云诗词》感怀
            秦亚恬(重庆医科大学教授,原重庆医学会副秘书长)
            今日,重庆医科大学汪洋教授将其母亲谭芝萍老师的《缙云诗词》亲手赠与我。我立即捧书浏览,犹入百花之园,馨香馥郁,爱不释手。我近年才初学诗词,能读到家乡重庆现代诗人博大精深的诗词作品,倍感亲切,受益匪浅,景仰不已,从而学写拙诗一首以答谢汪洋教授,并献给谭芝萍诗人。
            缙云诗词散幽香,汪洋赠我留芬芳。
            即刻掌灯启拜读,瞬时入卷沉思量。
            造化妙笔古今颂,神运华章春秋藏。
            家事国事天下事,化作韵文万世扬。
            教授后来又在海若的博文《给母亲的一封信》后留言:
            “你写给令堂的信,一定在天堂读到了,因为母子心相连。 令堂真是一位特别优秀的母亲!她遭遇磨难,你也因此受过挫折,但你们一直心心相映,一起拼搏向前,都取得事业的重新辉煌。我好羡慕你的妈妈陪你走到事业成功的人生阶段。我还要特别谢谢你把令堂的诗集赠送给我,诗美,人美,灵魂美!我把这本诗集当教材读,受益匪浅!我从心底敬佩你的妈妈,景仰她,也被您的深情感动!
            *
            七律.谭芝萍先生《缙云诗词》读后有感
            黄花疏篱(女诗人,画家)
            曾是湖濱放返人,惶惶廿載罪蒙身,
            餘生不念桑楡晚,夙願唯硏杜韻醇。
            屈子含冤騷賦在,少陵困窘慮思眞①,
            縉雲遺稿斑斑淚,猶似蜀鵑啼望春。
            ①注:据海若谭芝萍先生生前最尊崇的诗人就是屈原和杜甫疏篱以为,也许就是屈原/虽死/无悔的爱国情结和杜甫身陷贫困依然常具忧国/忧民之心的精神激励先生在遭受不公正待遇之后,依然在诗稿中对国家,对百姓、对教育事业保持一颗拳拳之心吧!
            *
            三、有关纪念文章目录
            1、《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空谷幽兰
            2、《人间珍重晚晴好之(一)江湖豪气忆当年》);(之二:喜生侠骨思秋瑾);(之三:济世丹心瘁未甘);(之四:桑榆晚霞一凝眸)---夏花微尘
            3、《缙云鹃咏缀锦篇》---山楂树
            4、《缙云之霞——解读【缙云诗词】》---锦瑟黎燕
            5、《重阳佳节忆母亲(缙云诗词序)》---汪碧池.何爱华
            6、《给母亲的一封信》---海若
            7、《荷花仙子》---海若
            8、《忆母亲二三事》---海若
            9、《不尽的思念》---海若
            10、《慈母恩师,代代怀念---母亲谭芝萍百年诞辰》---海若
            最后,我要代表母亲的儿女和孙儿(外孙)们,感恩为母亲写下无比美好诗文的各位前辈(可惜其中有几位已经仙逝)和朋友们。万分感谢你们对母亲作品用心阅读、深刻解析、中肯评价及热情赞美!我们也为母亲拥有这样多知音而欣慰。在此向各位深深祝福!
            同时,还要对每一位一直关注我们的母亲,耐心阅读这些文字的朋友表示特别的感谢!
            祝你们快乐吉祥,幸福永远!
            *
            作者简介
            汪洋,1982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热带医学院研究生班。
            历任重庆医科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重庆市重点学科带头人,英国利物浦大学荣誉教授等。兼任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社会医学会常务理事、以及多项政府咨询专家、学术团体职务。 主持国际组织基金项目、国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出版著作20多部,其中一部英文著作《真正的易经》在英国伦敦出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5-03-21 19:03
            回复
              慈母恩师,代代怀念 --- 纪念母亲谭芝萍百年诞辰(一)
              永远的华西
              2017-09-26 06:41
              *
              今年是亲爱的母亲百年诞辰。
              一个最健康的人,生命最长不过百岁左右。百年很短,转瞬即逝;
              百年又很长,中华有文字纪录的历史才五千年,一个人就占了五十分之一。
              中国近代史从1848年算起,至今还不到两百年,两个人就足够经历全部过程了。但是,与整个人类的发展相比,个人实在太渺小,完全不值一提。
              但是,我亲爱的母亲,对她的儿孙来说,影响却比天还要大。
              在她百年诞辰到来之际,拿什么来纪念她呢?
              手里已经有不少纪念文章了。如果再加上每篇文章后面,朋友留下的评论和赞扬,应该达二十多万字了吧?她的遗著也得到人们高度评价。要是把这些文字收集起来,已经足够出一本厚厚的纪念册了。
              她一辈子只是一个普通老师,不是什么名人,生前也没担任重要职务,更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要为她出本纪念册,也没有太大困难。只是出了书,来看的人也不会多,每年有那么多大作家的巨著问世,还没多少人看呢。
              为啥?大家都忙着刷微信,有谁还愿看大部头啦!
              不如就在博客里,列一个纪念文章目录(详见附录),供亲友查阅,聊表怀念吧!我还会转发在亲友们的微信圈。一传十,十传百,说不定看的人还不少呢。正如母亲生前,对她留下遗著的命运坦言:
              “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
              倘若无人问,留与儿孙看。”
              作为她最心爱的儿女之一,在这个时候,我还是要为她写一点什么的。
              千言万语,从何处下笔?
              最近又翻阅了她留下的诗集。
              读着她为我们写的诗作,她那美丽的笑容立即浮现在眼前,温暖慈爱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不禁又想起,那么多个日日夜夜,与她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每个儿子心里头,最珍爱的人,一定都是自己的母亲。但是,我坚持认为,她才是这个世界上最慈爱的母亲,是最美丽、最智慧的女神。今生能做她儿子,是我最大的福分。
              她为我们写的诗词,字字句句浸透了对儿女的怜爱和期待。
              只要细读这些诗句,就能看见:对儿女来说,她不仅是一位无比慈爱,恩深似海的慈母,更是一位言传身教、春风化雨的良师,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知道怎样做,才能像她一样做人做事,不枉过一 生。
              不过,今天重读她的诗词,最令我惊叹的是:她虽然身处乱世,蒙受奇冤,身份低贱,数十年只能委曲求全、匍匐于尘埃之中,任人欺凌,却是一位心如明镜的智者。每当我们面临人生十字路口,不知所措时,她总能站出来,让我们高瞻远瞩,辩明方向。
              几个儿女中,她最疼爱的是我妹妹,她的小女儿碧池。她曾为她写下长诗两首,分别为40句,108句,共计148句。堪比白居易的长篇名著《长恨歌》(120句)与《琵琶行》(88句)了!
              她在【为小女碧池调教育学院任教而作】长诗中写道:
              生逢左~路线/自幼受株连/
              三岁母遭劫/谪处到穷边/
              两载寄园宿/寒暑任熬煎/
              节假无家去/依门泪如泉/
              天~灾与人~祸/三度饥~荒年/
              仅留微命在/瘦骨似风鸢
              *
              当年她被划为右派,可怜妹妹才三岁。诗中字字血泪,历数一个三岁小女孩儿成为无爹娘照顾的孤儿,寄放在幼儿园,经受的各种身体及精神折磨,奄奄一息,“仅留微命在,瘦骨似风鸢”。
              数十年后,母亲想起来,仍然痛断肝肠!

              上图:当年全家在武汉长江大桥下照片为证。虽然碧池已经9岁,依然“瘦骨似风鸢”!
              *
              只缘弱质偏怜女”(她写的另一诗中句),这也是母亲最疼爱小女儿的原因啊!
              1971年,妹妹17岁,因受伤,免下乡当知青,在家待业。偶然机会,参加北碚区乒乓球比赛,她一鸣惊人,一举夺冠。区商业局局长爱才心切,为她争取了一个正式招工指标,招她去北碚城里,一家规模不小的百货商店当营业员(作为区代表队,她可以常常集训,去省、市打比赛)。这真是人人羡慕、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
              当时,知青能调回城,有关系的可以安排好工种。出身“黑W类”或父母有“问题”的子女,是不能选工种的。别说男知青,就是女的,能当上一个扫大街的清洁工、码头搬运工、肉联厂杀猪匠,都是要挤破头的好事儿,还要找关系、托人送礼呢。至少有城市户口,还拿工资,再孬的工作,也比在乡下强。
              父母当时都是被管制对象。母亲是“摘帽右~派”,父亲有“叛~徒嫌~疑”。妹妹从小在边远山区读小学,因父母“问题”,小学毕业后,不能上正规初中,上了一家教学质量极差的山区“社办农中”(“社办”即公社办,教师都是没编制、没工资,只能与农民一样拿工分的农民)。
              在那所“农中”混了两年(只读了半年书,一年半集训打乒乓参赛),因是“黑W类”子女,上高中没资格。17-18岁的大姑娘,就业不知何年何月,个人问题又怎么办?
              现在好了。能离开偏僻山区,去风光如画的北碚城,捧个铁饭碗,在商场里,寒风吹不着,日头晒不着,还能出人头地。多好呀!
              此时,母亲却做了一个在外人看来,疯狂透顶的决定:
              要女儿放弃招工机会,不去!
              她对家人说:“碧池从小体弱,又带有伤,不是当运动员和营业员的料。我是一名老师,我父亲一辈子也是个老师。碧池秀外慧中,身上也有她外公的优良基因。我相信,她完全可以继承一个教师世家的事业。她应该等待时机,去当一名出色的人民教师!”
              就这样,妹妹一边在附近山区小学或农业中学打临工、代课,一边由母亲亲自指导,刻苦自学,默默等待时机。
              这一等,就等了整整八年!(抗战也只有八年啊)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妹妹也报了名,当局不准她参加高考(说她没下乡当知青)。次年再报考,虽然她数学只考了1分,因文科成绩好,以总分294被西南师大录取(当年算高分)。
              一个小学没读完,初中只上了半年“农中”的女孩儿,一举考上全国重点大学。在当地一时传为奇闻。人们对她的母亲,在一个山区小学打钟、卖饭票的右~派老太婆,更是刮目相看。
              录取通知到来那天,母亲兴奋地为女儿写下长诗【为小女碧池入西师外语系学习而作】。她在诗中写道:
              四害横行天地暗/幼年常苦入学难/
              岁月蹉跎亘八载/辜负韶光正少年/
              少年心内如汤煮/初生之犊岂畏虎/
              带病芸窗苦研读/不分昼夜与寒暑/
              百里挑一幸录取/学府堂堂多栋梁/
              晴空万里乌云散/鹏飞霄汉任翱翔。
              后来,妹妹从中学调大学教书,她又写长诗【为小女碧池调教育学院任教而作】相赠。后半部分写道:
              读书与从教/岂是为盘餐/
              生前身后事/不负一儒冠/
              光阴如电驰/莫得春瓓姍/
              有志事可成/能行天地宽/
              赋此供自勉/每怠我不安/
              我已垂垂老/固疾久缠绵/
              虽有千里志/情怀但欲眠/
              望子成龙意/朝夕总拳拳/
              我若能康复/学海共周旋/
              中流可砥柱/风雨同一船/
              我若不复起/遗篇待保全/
              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
              倘若无人问/留与儿孙看。
              最后10句,母亲向女儿交待自己毕生研究成果,坦露心迹。这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之情,胜过人间最难得的知音,让人读到此处,不胜唏嘘。

              上图:图为母亲在病中奋笔疾书。她为诗圣杜甫的研究成果耗尽毕生心血。给女儿的诗中说:“但若能问世,文苑一枝添”。虽然她没能亲眼看见,儿女们却没辜负她的嘱托,终于让她的遗著问世,获得文苑好评一片!
              【本篇 未完】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25-03-22 15:42
              回复
                【续】
                父母生了两个儿子,我像爸,典型的“下江”(指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小男人,一张小脸只巴掌大,瘦弱矮小;弟弟像妈,南人北相,一张国字大脸,高大壮实。
                弟弟不光是长得仪表堂堂,性格也比我好。待人热情豪爽,嘴巴也甜,特别讨人喜欢。
                小时候和弟弟一起听母亲讲汉高祖故事。刘邦不喜欢太子,是因为“太子仁弱,不类我”。当时我就暗想,妈一定更喜欢弟弟一些,因为我虽然是长子,在皇家就算太子了,但我“仁弱,不类母”呀!
                她确实对弟弟一直寄有很大期望。
                弟弟和我一起在安徽当知青。后来,我顶替母亲岗位回重庆当中学老师。弟弟当工农兵学员上了安徽师大。他毕业后在当地工作七年,母亲日夜思念儿子。当弟弟在安徽生了儿子,母亲就给自己孙儿取名“引蜀”。
                引蜀”是个乖宝宝,真听奶奶的话呀!你看,他才长到两岁,就那么“引”了一下,直接就把爸妈引回重庆了。

                上图:引蜀与父母、妻子在一起。引蜀长大后,考上清华,又创造了俺汪氏家族几个第一:第一个考上美国博士,在麻省理工毕业留校,成为第一个洋教授。
                *
                弟弟从安徽调回重庆,母亲喜极赋词:
                鹧鸪天
                川儿夫妇于七一前夕自皖调归抵家,自1969年下乡,忽忽十三年也,赋此以志。
                忽忽生离十载情/相逢犹幸识儿声/
                嘉陵已尽送行泪/北碚归来错案清/
                携少妇,抱娇生/合家欢聚庆升平/
                人生少壮能多日/莫负二毛双鬓生。
                (注:“二毛”,古人常指白发。)
                *
                弟弟果然不负母亲厚望。两年后即报名参加重庆市一大型中学公开招聘校长,在竞选中一举夺魁。
                上任之初,母亲赋【示儿诗】勉励:
                立德立功不为身/忧民忧国臻完人/
                巨川能贮千江水/单木难荣一季春/
                诸葛功成由谨慎/淮荫身败系骄衿/
                生当盛世才能济/欲效驰骋早问津。
                弟弟在校长岗位上兢兢业业数十年,政绩显赫,育人无数,桃李遍天下,直至退休。
                弟弟、妹妹没辜负爸妈的期望,成为他们晚年的骄傲。
                我虽然天生“不类母”,妈妈对我不但没有丝毫嫌弃,反而有更多偏袒、呵护。
                我不在家时,她常对弟弟妹妹说:“你大哥天资聪慧,是个只知道啃书本的老实人,他从小特别瘦弱,十岁起,就没在父母身边,寄人篱下。现在你们要多分担些家务,让他专心学习,今后一定能成大器。”
                弟妹都听她的话,不让我做家务事。我在家就是个扫帚倒在地上都不扶一把的大少爷。只不过,不像那些富家少爷,喜好声色犬马,贪吃贪喝,我唯一钟情的东西只一样----读书。
                我年近三十考上大学,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才知道是学医(我并未报考医学)。兴奋之后是隐隐的担心,我忧心忡忡对母亲说:学医要死记硬背很多东西,人过三十不学艺,我老了才半路出家,一定跟不上那些十来岁的小同学,最后怕要半途而废,无面见江东啊!
                她诧异地看看我,没说话。第二天早晨,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递给我。那是一首诗
                送洋儿赴川医
                残冬过尽喜新晴/又听鹂歌送别声/
                万里鹏飞初展翅/艰难岂可罢长~征!
                把带着母亲体温的诗紧紧揣在怀里,我大步登上了去成都的列车。
                苦读五年后,我以优异成绩被评为学院三好生。
                暑假回家,我把奖状和奖品送给妈妈。那奖品是一只看上去还漂亮,其实质量不咋样的塑料公文包。(现在最多只值20元吧?)包的正面印着几个亮闪闪的大字:“四川医学院三好学生”。包的侧面装有一个小小的把手,可以像手提包一样拎着。
                母亲接过奖状和这只包,笑得合不拢嘴。
                她坐在书桌前,把包放在桌上,用手轻轻抚摸那几个大字。又打开包盖,小心翼翼地把右手伸进去试试,好像要探探里面藏着什么宝物。
                她那时已经回师范大学中文系上课了。从此,她便与这只包形影不离,在师大上课,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都提着它。用它装文件,装讲稿。退休以后,潜心著述,她又用这只包,装自己最重要的文件。她去世后,我整理她的遗物,发现,这只包还在她书房的书架上,装着比她生命还重要的手稿!包的几个角,深色塑料皮磨破了,夹层里面的黄色纸板露了出来。包上那支把手也断了,不能再提了。
                我没想到,这只印有“四川医学院三好学生”的塑料包,竟陪伴了她12年,直到她生命终止!
                她工资77年就恢复了,家里经济状况好转了。去大学讲课、参加重要学术会议也十分注意自己的衣着和形象,为什么却一直舍不得换掉这只简陋、寒碜的
                她是因为我呀!虽然外貌长得“不类她”,却是被她最看重的儿子,没有辜负她的心血与期待。儿子送她的这只小包,给她带来了多少自豪和骄傲啊!
                像截木头一样,我一动不动地站在书架前,对着这只不起眼的破包,泪流满面。

                上图:当年我送妈妈的三好学生奖品一直陪伴着她,直到去世。(原件距今36年,已无存,此为凭记忆仿制图形)
                *
                实话说,她为我写的诗没有给妹妹写得多,也没有那样几十句、上百句的长歌。为我写的有好几首,都是很短的短诗。除前面那首送我入学,给我打气的“七绝”,还有一首“七绝”,是祝贺我大学毕业。另一首“七律”,是对我工作中立功,受市里嘉奖的勉励。
                喜洋儿川医毕业归来,赋此以勉诸子
                五年负籍锦城行/灯火鸡鸣报五更/
                家国宏图四化业/儿曹谁可冠群英?
                示洋儿诗
                日前洋儿因抢救中毒工人而获通报表彰,赋此以勉:
                救死扶伤重在勤/良医史上不稀闻/
                越人难治齐桓疾/元化悔疗魏武身/
                疗疾疗心应有意/知人知事难离群/
                焚膏继晷为家国/沥胆披肝奉与民
                P.S.此文写于农历丁酉年七月十八日,慈母诞辰百年纪念日,正好又是2017教师节前夕。
                *
                教师节到了,衷心祝福天下的老师们身体康健,幸福美满!
                *
                【作者汪洋简介】【前文已有,略】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25-03-22 15: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