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的观点:“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②近代形而上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4、马克思物质观的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
1、运动的内涵: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
致唯心主义。
4、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5、运动与静止
①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②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的观点:“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的观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2、物质的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②近代形而上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4、马克思物质观的意义: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运动
1、运动的内涵: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
致唯心主义。
4、静止: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5、运动与静止
①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②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6、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