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观众要求,团里又排出一批传统剧目,胡小凤演《三哭殿》中的银屏公主,赵贞玉演《大祭桩》中的黄桂英。《大祭桩》排出后演了很多场,在安阳市区红光等三个剧场轮番演出。赵贞玉的《大祭桩》在豫北和冀南颇富盛名。东风《大祭桩》的“表花”是根据京剧移植过来,是东风剧团《大祭桩》所独有的,大体路子是根据王清芬的版本进行改编的。赵贞玉为了演好《大祭桩》,每天早上在台子上要练跑场一百多圈,然后歇一会儿,再集中快跑十多圈,天天如此,有时头上的汗滴到舞台上湿了一圈。为了演好《大祭桩》,东风剧团领导派赵贞玉几个演员到新乡观看王清芬的演出,然后又去了省二团观摩常派的《大祭桩》。主演黄桂英的赵贞玉在汲取王清芬和常派的基础上,开始琢磨“路遇”一折,想在这折核心戏上下足功夫,演出新意。赵贞玉结合自身扎实的基功,在表演上加入“坐蹲”坐在地上前移,以来表现黄桂英身处在大雨中的行路的艰难;在雷鸣闪电中,增加了“小蹦子”和几个“转身”的动作,以及在风雨交加中的“平转”、“卧鱼”,过独木桥中的“搓步”,增添了雨中行路的艰难状态。1988年河北省中青演员电视大赛,赵贞玉参赛剧目是《大祭桩》,为了奉献一出精彩的《大祭桩》的表演,在“打路”和“路遇”两折戏中,她把“腰包“改为“斗篷”,耍一些花和“斗篷”,“斗篷”在跑场中比较飘逸,增加了身段之美。赵贞玉把平调落子里“端花”中三寸金莲走路的步法用了过来,那种颤颤巍巍的样子就像是脚淤到泥水中,又粘又滑,使黄桂英的步履艰难的情形更为生动地得到表露。一次刘长瑜来邯郸东风剧场演出,她看了赵贞玉的《大祭桩》后,跟赵贞玉提出对跑场的看法,刘长瑜说:“你的这种构思很好,但是一出场跑两圈,再去运用身段动作,整体看起来,没有了主次,显得太散。再说一出场跑了两圈,这样演你不累呀?跑场要集中到一条线上,一出场一开腔接着再跑,在跑场中把要添加的动作、身段加上就可以了,这样处理,表演显得集中有层次。”她这一提醒,赵贞玉明白过来,就从出场亮相后唱到,“我把路盼安——”,唱罢,“哒得”,“将将嚓”,“啪”,“哒”,“嚓”,“冈冈冈”、“嚓“,”冈冈策“,把斗篷一撩,这个动作给下边跑场做了一个悬念,接着跑场,把所有的动作穿到这条线里,舞场就显得张弛有序,轨迹清晰,动作就链接起来了,整体清晰舒展。在这个当中“斗篷”又运用了尚小云先生的《昭君出塞》中王昭君骑在马上打着“斗篷”的动作。这样的处理,使表演就有了主脑和灵魂,分出了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