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告别酒
命运虽含有必然的因素,但很多时候,也难以预料吧。经历无数坎坷和辗转之后,荆轲和樊於期先后都来到了燕国。
在送太子丹回国后,荆轲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他找了个僻远的村庄住下来,像个普通的农人那样,挑水,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他向往已久的生活,他一直怀念快活谷、渴望这种平静的日子;云兮的死,更促使他放下一切,来过这种日子。直到后来他被芄兰公主找到的时候,似乎真的不像剑客,而像个农夫了。
这种日子他没能享受多久,其实走到这一步,想放下一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经历过太多太多,背负过太多太多,心无法再单纯宁静。他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就像快活谷不可能留住真正的太平一样。纵然他对邻居家诡异的信鸽视而不见,纵然对芄兰公主的纠缠不理不睬,纵然对太子丹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但当田光自刎在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完全地被唤了回来。
同样的樊於期,在秦国已无容身之地,蒙嫣既死,他遣走身边的最后一名随从,只身亡命至燕国。来到燕国便接连遭遇不幸,好在最后遇到田光,才解了困厄。之后,之后,他成了燕国的将军。
刚离开秦国的朝堂,却又背负起燕国的重担。其实他本来可以不用再背负的,至少,可以不用再选择那么多痛苦的,况且他根本就没打算要为燕国做什么。当已经背起包袱离开的他被田光和太子丹追上、最终答应留下来的时候,我喟然叹息:他说了要放弃无望的理想,可他还是无法放弃啊。
当得知荆轲正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时,他表现出羡慕;天下局势已然至此,他做什么都无法挽回了,所谓的理想只是渺茫的泡影,看清了这一点之后,他还能如何呢?可是樊於期啊,终究不是能说放弃的人。成为燕国的将军,帮助燕国抗秦,要面对多少阻挠,有多么艰难,希望又多么渺茫……他自己也很清楚吧,但此刻,他还是宁愿再相信一次。(就像我在《铠传》中看到的一句话:“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相信吧,哪怕只是骗骗我也好。”)
以前他帮助秦国夺取土地,现在又要帮助燕国再把土地夺过来,也就是说,从前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了,要把一切都推倒重来!环境日趋苛刻,空间越来越窄,压下来的担子,反而更重了。懦弱的燕王几次三番当着他的面和朝臣讨论要把他交给秦国,文臣武将如芒刺般的排斥的目光,供他统领的兵士既少且弱,军费被任意挪用,到处支襟见肘……太子丹也只能是勉强保住他。背负着如此的压力出战,连我亦整个心都悬了起来,更何况他这次的对手是名将蒙恬,对方又有三十万大军!果然,由于作战计划被泄露,这场关键的战役输掉了,局势更急转直下。燕国没有给他希望的曙光,而是一次比一次无情地摧毁他的梦。命运何其残忍!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个英雄痛下杀手,整个情形已经是我眼看着,心揪着,生怕他再遭到什么打击;而他,硬是用超人的毅力和执着,吞下了无数血泪,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终于到了这一步,荆轲要着手准备刺秦的计划了。在蒙恬、王翦大军压境的局势下,为了争取准备的时间,一切都要依靠樊於期拖住秦军。每次他去找太子丹说明无法再拖下去的缘由,但每次见面的结果,都是太子丹向他提出新的请求。为了大局,向他要多少天,他就拖多少天,我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又有多少的智慧,才做到这些的。而且,他保障荆轲的行动顺利进行,也就等于把他自己往死亡道路上推进……
虽然荆轲的行动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是以樊於期的敏锐,还是猜透了这一点。庆的秘密,终究瞒不过他。他也加入到计划中来,帮助商量、演练的情景,让人觉得非常地暖心,感觉是有了他,计划就有了主心骨。尤其是演练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将情形导向与设想完全不同的境地,毫无心理准备的荆轲和太子丹面面相觑。当时的场景很特别,三个人的特写不停地抽取式切换,镜头里太子丹怔住,荆轲坚定又疑虑,樊於期面沉似水,目光似能穿透一切。是他苛刻吗,不,只有最真诚的关心才会如此设想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他不仅敏锐地看到了太子丹对刺秦后的设想只是如意算盘、与世无补,更敏锐地看到了荆轲不可能取得赢政的信任,不可能有接近赢政的机会。
命运虽含有必然的因素,但很多时候,也难以预料吧。经历无数坎坷和辗转之后,荆轲和樊於期先后都来到了燕国。
在送太子丹回国后,荆轲度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他找了个僻远的村庄住下来,像个普通的农人那样,挑水,砍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他向往已久的生活,他一直怀念快活谷、渴望这种平静的日子;云兮的死,更促使他放下一切,来过这种日子。直到后来他被芄兰公主找到的时候,似乎真的不像剑客,而像个农夫了。
这种日子他没能享受多久,其实走到这一步,想放下一切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经历过太多太多,背负过太多太多,心无法再单纯宁静。他永远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宁静,就像快活谷不可能留住真正的太平一样。纵然他对邻居家诡异的信鸽视而不见,纵然对芄兰公主的纠缠不理不睬,纵然对太子丹的苦苦哀求无动于衷……但当田光自刎在面前的时候,他还是完全地被唤了回来。
同样的樊於期,在秦国已无容身之地,蒙嫣既死,他遣走身边的最后一名随从,只身亡命至燕国。来到燕国便接连遭遇不幸,好在最后遇到田光,才解了困厄。之后,之后,他成了燕国的将军。
刚离开秦国的朝堂,却又背负起燕国的重担。其实他本来可以不用再背负的,至少,可以不用再选择那么多痛苦的,况且他根本就没打算要为燕国做什么。当已经背起包袱离开的他被田光和太子丹追上、最终答应留下来的时候,我喟然叹息:他说了要放弃无望的理想,可他还是无法放弃啊。
当得知荆轲正在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时,他表现出羡慕;天下局势已然至此,他做什么都无法挽回了,所谓的理想只是渺茫的泡影,看清了这一点之后,他还能如何呢?可是樊於期啊,终究不是能说放弃的人。成为燕国的将军,帮助燕国抗秦,要面对多少阻挠,有多么艰难,希望又多么渺茫……他自己也很清楚吧,但此刻,他还是宁愿再相信一次。(就像我在《铠传》中看到的一句话:“给我一个理由让我相信吧,哪怕只是骗骗我也好。”)
以前他帮助秦国夺取土地,现在又要帮助燕国再把土地夺过来,也就是说,从前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了,要把一切都推倒重来!环境日趋苛刻,空间越来越窄,压下来的担子,反而更重了。懦弱的燕王几次三番当着他的面和朝臣讨论要把他交给秦国,文臣武将如芒刺般的排斥的目光,供他统领的兵士既少且弱,军费被任意挪用,到处支襟见肘……太子丹也只能是勉强保住他。背负着如此的压力出战,连我亦整个心都悬了起来,更何况他这次的对手是名将蒙恬,对方又有三十万大军!果然,由于作战计划被泄露,这场关键的战役输掉了,局势更急转直下。燕国没有给他希望的曙光,而是一次比一次无情地摧毁他的梦。命运何其残忍!一次又一次地对这个英雄痛下杀手,整个情形已经是我眼看着,心揪着,生怕他再遭到什么打击;而他,硬是用超人的毅力和执着,吞下了无数血泪,直面这惨淡的人生……
终于到了这一步,荆轲要着手准备刺秦的计划了。在蒙恬、王翦大军压境的局势下,为了争取准备的时间,一切都要依靠樊於期拖住秦军。每次他去找太子丹说明无法再拖下去的缘由,但每次见面的结果,都是太子丹向他提出新的请求。为了大局,向他要多少天,他就拖多少天,我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大的承受力,又有多少的智慧,才做到这些的。而且,他保障荆轲的行动顺利进行,也就等于把他自己往死亡道路上推进……
虽然荆轲的行动没有告诉任何人,但是以樊於期的敏锐,还是猜透了这一点。庆的秘密,终究瞒不过他。他也加入到计划中来,帮助商量、演练的情景,让人觉得非常地暖心,感觉是有了他,计划就有了主心骨。尤其是演练的时候,他出人意料地将情形导向与设想完全不同的境地,毫无心理准备的荆轲和太子丹面面相觑。当时的场景很特别,三个人的特写不停地抽取式切换,镜头里太子丹怔住,荆轲坚定又疑虑,樊於期面沉似水,目光似能穿透一切。是他苛刻吗,不,只有最真诚的关心才会如此设想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他不仅敏锐地看到了太子丹对刺秦后的设想只是如意算盘、与世无补,更敏锐地看到了荆轲不可能取得赢政的信任,不可能有接近赢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