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说的夏夷之辨还是以文化为主,而非血统。《左传》曾蔑称“戎,禽兽也”,但理由则是他们“贪婪财物,不讲亲疏关系”、“不效法周王室,沉湎酒色”,这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行上的理由。又如《春秋公羊传·僖公四年》中有一条谴责楚人是“夷狄”,但提出的理由同样不是他们的血统,而是因为在西周-诸夏列国有“王者”(实行王道政治的君主)的时候最后服从,而在没有“王者”的时候首先叛乱夷狄如果接受了礼义,能够尊重仁义道德,那么也会被《春秋》赞美为“中国”或者“诸夏”,正所谓“古之戎狄,今为中国”(王充《论衡》卷十九《宣汉》);而中国之人如果不识礼义、背弃仁义道德,就会被《春秋》贬为夷狄,正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
汉族士大夫经过一番纠结后,都能接受非汉族王朝的统治。甚至在元未清未,也有汉族士人以遗民自居。从杨维桢到王国维,都认为因为血统种族,背弃了“君臣之义“,才是真正沦为了“夷狄“。明遗民顾炎武“亡国/亡天下”之辨,常被人称为民族主义的先声,但如果我们考究原文(《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就会发现顾炎武的理论仍然着眼于“仁义”这样的文明概念。
汉族士大夫经过一番纠结后,都能接受非汉族王朝的统治。甚至在元未清未,也有汉族士人以遗民自居。从杨维桢到王国维,都认为因为血统种族,背弃了“君臣之义“,才是真正沦为了“夷狄“。明遗民顾炎武“亡国/亡天下”之辨,常被人称为民族主义的先声,但如果我们考究原文(《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就会发现顾炎武的理论仍然着眼于“仁义”这样的文明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