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熙鳌老师
二
胡老师很善于因材施教。
对于班里性格外向又有些“毛躁“的同学,胡老师就“压一压”;对于性格内向比较腼腆的同学,胡老师就“提一提”。
我本来就属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如今又作为插班生来复读,自卑感比较重,就更少言寡语。
除了个别开导外,在课堂上,胡老师就给我以及与我类似的同学增加回答问题的机会。
那一节历史复习课上,胡老师引导我们整理出了一道论述题的答案要点(年代久远,今天实在想不起论述题的题目了,惭愧),临下课时,胡老师对大家说道:“把几个要点记熟,下一节课,提问同学——到讲台前来回答、论述。”说完,胡老师用目光扫视了大家一遍。
我抬起头,目光正好与胡老师的目光相遇——我感觉到,胡老师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下。
课后,我赶紧把那答案要点背熟!
下一节历史课上,胡老师先是引领大家一起复述了一遍答案要点;然后,让别的同学到讲台前回答;接下来,胡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徐战生,上来回答一下?”
我努力抑制着“砰砰”的心跳来到讲台前,红着脸,还算比较流利地回答了论述题的答案要点。
胡老师朗声夸奖道:“完整,流利,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归位吧!”
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奖赏,努力抑制着满心的喜悦,回到了座位上。我的同位左效凯同学笑嘻嘻地望着我,悄悄地把大拇指一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父亲开始走东集,赶西集,贩卖点儿蔬菜山果,补贴家用。
因为是小本买卖,加上当时农村人家还都不富裕,买卖做得并不如意;后来,我父亲和我二舅(我二嫂的爹)合伙儿买卖肉牛,结果,一头牛被悦庄的一个近乎骗子的人只付了一点儿定金就牵了去,余款再也要不回来;那一天,我父亲去悦庄赶集,碰到了师范时的一个同学,那同学请我父亲去小酒馆喝酒,告诉我父亲,他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庄里教学,去年,转成公办老师,一家人的户口也都转出来了。
本来半斤酒都不醉的父亲闻听此言,只一盅酒就醉了,天黑透了才冒雨到家;回来后母亲又唠叨,别再赶集了……
那几天,父亲心情很是郁闷,如果下雨天,不能出去赶集,父亲就坐在饭桌边,一壶酒,一碟咸菜,让自己处在一种微醺的状态……
那天是星期二,早饭后,快上课了,我翻开课本,忽然从书里掉出一张纸,我赶紧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第一行写着我们兄弟四个的小名:下是另起一行写的是 悦庄……欠牛钱……等账目。一开始,我觉得莫名其妙,忽然,心里生起一种恐惧感!
我赶紧拿了纸条,找到胡老师,把纸条递给老师,又把家里最近的这些事情跟老师说了一遍。
胡老师看了纸条,听了我的述说之后,一边把纸条还给我,一边很有把握地说道:“不用担心!没有事儿!应该是你父亲酒后写的。说不定,他已经把这纸条忘记了!”说罢,见我还是一脸不安地表情,胡老师笑着说道,“你要是担心,明天回家去看看——保准没事儿!”
第二天早上,我跑到车站,买了车票,坐上客车,急急忙忙回到家。
父亲、母亲见我忽然回来了,感到很是奇怪,“怎么刚去了没两天,就回来了?”
见家里一切正常,我暗暗松了一口气,撒了个谎说:“我忘了拿历史书和卷子……”
第二天,我急急忙忙赶回学校,找胡老师销假。
胡老师一看到我,就笑着说道:“什么事儿也没有——我没说错吧!”
我摸摸头,憨憨地笑了……
在争分夺秒的学习过程中,胡老师见缝插针地给我们“放松紧张气氛”。
记不清楚是国庆节还是元旦之前了——那时候,这两个节日,高二的学生都不放假。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走上讲台,把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提问了一下,说道:“节日要到了,咱们放松放松,娱乐娱乐?”
同学们自然齐声叫好。
胡老师就看似很随意的点名,让同学们起来表演节目:或者唱首歌,或者讲个笑话,或者朗诵一首诗。
几十年前的事了,哪位同学表演了什么节目,实在记不具体了,只有一个节目,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毕德云同学,很有诗人气质,大学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发表了不少优秀诗作。
当前面的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歌之后,胡老师说道:“毕德云!给大家朗诵首诗?”
同学们一听,赶紧鼓掌!
坐在我左边的毕德云同学略带羞涩地一笑,站起身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诵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班里很有诗人气质的,还有坐在我后面的鹿宏伟同学。鹿宏伟同学对古诗情有独钟,喜欢读,喜欢写,而且写得中规中矩。他写了古体诗,常常递给我看。
我受他的熏陶,有时候也挖空心思地写上几句,请他指教。
他看了,说:韵押得不错!这个字,是平声,应该换个仄声字……
我考入临沂师专后的一天,忽然收到一封信,信的落款,是一首古体诗——很遗憾,因年代久远,只记得前两句了:“中原逐日久,天阔盖奇雄”——我推测了一番:原来是鹿宏伟同学的来信!
话题再回到“娱乐娱乐”——毕德云同学的诗朗诵结束之后,班长吴士波同学大声说道:“同学们!欢迎胡老师来个节目,好不好!”
“好——”同学们齐声叫道。
胡老师呵呵一笑,模仿着标准的淄博口音,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武工队员化妆侦察打鬼子、除汉奸的故事,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叫好声一片!
*五月份的一天上午,下课后,在教室外面,胡老师忽然问我:“徐战生!还没写入团申请书?”
*我听了老师的话一愣,脸一下子红了。胡老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我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回到教室,写了一份“申请书”,——六月初,加入了团组织。
*19级的同学们临近毕业的时候,各班来到操场上,依次照了毕业合影。合影洗出来后,那天下午的自习课上,胡老师拿着厚厚的一摞照片来到了教室,让班长吴仕波同学把照片发给大家。班长开始发照片了,见坐在后排的同学们翘首以待的样子,胡老师笑道:“别担心!都照得很好!“
考试的日期临近了,同学们争分夺秒地复习着。特别是我们几个插班生,吃完晚饭,放下饭碗就往教室里跑。
胡老师见了,对我们说道:“别搞得这么紧张!要劳逸结合!”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几个撵出教室:“出去散散步再回来!”……
第二天就要高考了,考场就在校内。
在课堂,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讲解考试注意事项:考场就在咱们学校里,熟门熟路,不用慌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发下卷子后,写清姓名、考号;答题之前,看看卷子一共多少页;考试期间,注意个人饮食,别吃坏了肚子;考完了一门就过去一门,不要互相询问,赶紧准备下一门考试……
两天的考试时间,很快过去了。考完了,该离校回家等成绩了。大家在宿舍里一边收拾被褥,一边互相询问考试的感觉。正在闹闹嚷嚷,胡老师进来了。大家赶紧停止了嚷闹,一起叫道:“胡老师!”
胡老师呵呵一笑,说道:“不用说了,保准都考得不错——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捆扎好了被褥,收拾好了包裹,该离校了,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
胡老师说:“好了,都快回家吧!”
大家背了铺盖、提了包裹往外走,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一起送我们往外边走,一边走,胡老师转头问我道:“战生,作文写得不错吧!”
我憨憨地一笑。
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胡老师和师母不再往前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远去。
当我们快走到学校大门口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还站在那里……
*我背了被褥、书本,坐客车回到家,小心地把毕业合影拿出来,交给了父亲。父亲接过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说:“你胡老师是班主任,怎么坐在了最边儿上?“父亲说着,把照片还给了我,“这张照片,你自己好好留着吧!你那毕业证,我给你搁起在小箱子里了。你能回二中复习,多亏了你胡老师!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别忘了你胡老师!”
第三排右起第一位:胡老师
高考成绩出来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总分550分,我考了360分,进入大专分数线,但因数学考了50多分,一门主课不及格,降低一个分数段,体检合格后报的志愿,都是中专学校。
那一天,三哥去县教育局,把录取通知书拿回来了,我一看,是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录取通知。我感到很奇怪:没报这个学校啊!到学校报到以后才知道,因为我的语文考了89分,被临沂师专提高一档录取了。
这时候,忽然想起了胡老师的那句问话:“战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暗自笑了,眼泪却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姑给我做好了新被褥,父亲给我卖上了“周转粮”。
那一天,父亲对我说:“快开学了,你到七中陈老师那里去一趟;我到南麻二中胡老师家去一趟——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没少操心;考上学了,不能忘了老师!”
于是,我到了住在三岔村南边的陈书汉老师家。师母炒菜招待,我和老师“小酌几杯”。结果,我只喝了几小盅50多度的白酒,就感觉有点晕,不敢再喝了。
父亲到了县城一中胡老师家,胡老师找了政治老师吕老师和另一位老师来,三位老师一起陪我父亲喝酒。那两位老师酒量颇大,我父亲感到有些“招架”不了,找了个借口,中途偷偷退席了。
回来后,父亲对我说:“你那些老师,喝酒都真实在!”
开学了,1981年9月初,我去临沂师专报到。
从俺庄到南麻,45里路;从南麻到临沂,400多里路;从临沂到临沂师专所在地费县县城,90多里路——我报到的行程是这样的:早早地吃了早饭,到南鲍庄等车;潍坊跑南麻的长途客车来了,坐上车,到县城南麻车站下车;买上票,大概12点左右,坐上去临沂的长途客车,等一路颠簸到了临沂,就已经是下午4点半以后了;一问,已无去费县的车;在车站附近的旅社住宿一晚,第二天早上再坐车去费县。
放寒假了。
早上从费县车站坐上车,到了临沂,已是上午;买上票,坐上12点左右始发去沂源的长途客车,等到了南麻,已是下午五点左右,已没有去三岔(鲍庄)方向的客车了——到胡老师家,吃晚饭,住宿一晚;第二天,吃了早饭,去车站坐车回家——上大学期间,除了一次因学校包车上午11点左右就到了南麻,只在胡老师家吃了中午饭就坐车回家了之外,其余的寒假、暑假放假,我的归程,都是如此!
过了年,1982年农历正月初八,我和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等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胡老师。
在酒桌上,胡老师笑着问我:“你父亲那次来,怎么中途跑了?”
我“嘿嘿”一笑说:“再不跑,就醉倒了!”
左起:毕德云、徐占生、左效凯
我们在19级六班插班复读考出来了的几个同学商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初八,一同到一中看望胡老师。在上大学期间,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和我,每年正月初八都如约而至。
那时候,城乡客车少。有一次,吃了中午饭,在胡老师家玩着玩着,忽然觉得不早了,我急急忙忙告别了老师、师母,跑到车站,一问:去鲍庄方向的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再回到胡老师家。
老师、师母见我又回来了,呵呵一笑:“没赶上车吧!”
和老师、师母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在老师家住宿。
胡老师和师母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在19级六班住校复读的近1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宿舍和老师家隔壁,老师的三个孩子,和我们天天见,我们都把他们看作小弟弟,小妹妹。当上大学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又把老师家当成了亲戚家,当成了上学、回家路途中的“中转站”。
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告别老师、师母,去车站坐车回家。
回到家,父亲见了,笑着说道:“去看老师,还住下了?”
今天,翻看上师专时所记的两本塑料封面的日记(1981年下半年的日记,记在了一个16开本的笔记本上,没保存下来,遗憾),又一次看到了如下五个时间段里的事情。
一、1982年4月下旬,胡老师在给我的来信中说,19级六班的几个同学,没考上学,又如我们当年一样,回校插班复读,思想压力比较大。
4月27日,在给胡老师的回信里,我附上了给那几位同学写的一首诗(顺口溜):
攻关
——遥寄在二中补习的同学
书海无涯苦作船,
二中遥想大专院。
筹经数战壮心有,
不上虎龙誓不完。
(虽然是“顺口溜”一首,但心真意诚之情,得到了胡老师的嘉许和同学们的称赞。)
二、1982年12月26日,收到家中电报,三哥元旦结婚,于是,请假回家。
12月28日早上,从费县车站乘车到临沂。12点坐上车,下午5点到南麻。到胡老师家,正赶上吃晚饭,于是坐下吃饭,住宿一晚。
12月29日早饭后,胡老师说的话。
买资料要买名人名家的,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游国恩的《文学史》等。因为这些资料定稿后变化少。
分到二中的年轻教师,有对象的不多,不好找。
中午12点坐车,下午到家。
三、1983年2月3日,星期四 阴历腊月二十一 晴
放寒假,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11点左右到南麻,遇到三哥,一起到胡老师家。
在胡老师家,遇到伦老师,伦老师说,买工具书,要买综合性的:《古文观止译注》、《文学史参考资料》、《历代文选》教育部版本、《优秀教师教案选》。
胡老师说,买了要认真看,不能束之高阁。还有,《词诠》应该买……
在胡老师家吃了午饭,下午四点到家。
四、1983年3月1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十七 天气 雪
今日,是我回校后的第二天。
今晚写了四分信。
一封给家中,一封给二哥,一封给三哥三嫂,一封给胡老师。
五、1983年5月6日,星期五晴
给胡老师去信一封。
在师专上学期间,我经常给胡老师写信,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于我的信,胡老师每信必复。
记得有一次,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说他在恋爱方面遇到了问题,问我应该怎么办。我一看,犯了难:这可不是我学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问题,你问我?那我问——问胡老师吧!
于是,我把他问的问题,在信里转述给了胡老师。
没过几天,胡老师就来信了。胡老师在信中说:你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
于是,我再给那位同学去信:你应该如何如何……
只有1983年5月6日我写的那一封信,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复。我想,可能是老师太忙了吧!反正我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毕业后分配回沂源老家,再去看望老师吧!可做梦也没想到得是:这竟是我和恩师的最后一次通信!
1983年7月14日毕业分配,我被分到位于沂源土门的军工企业976厂的子弟学校教学。7月15日到单位报到、上班——单位离县城24里路。我想:这回可离胡老师家近了!
报上到,厂子弟学校已放假。从土门坐上车,到南麻下了车,兴冲冲地去胡老师家,向老师、师母汇报到单位报到的情况。
老师、师母都很高兴!
师母说:“好啊!徐战生也成了老师了!”
胡老师说:“好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教学,不能误人子弟!”
1984年春季的一个周末,我又兴冲冲地去了县城,到了一中才得知:胡老师一家已在农历二月初二那天调回章丘老家去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不禁愣住了:老师一家调走,我却没能相送!顿感愧疚不已!
后来,和同学们说着这件憾事才得知:就连在县城居住、工作的几个同学,也都不知道胡老师家在那一天调走了——胡老师是怕耽误学生们的时间才秘而不宣的吧!
1986年春季的一个周六,省军工局语文教研室的刘焕启主任,召集沂源、蒙阴等地的军工企业子弟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来976厂学校,参加作文教改研讨会。我的沂源老乡、高中、师专同学周仕众老师,从裕华厂赶来参会,刚一见面,周老师就告诉了一个让我震惊万分的噩耗:
“胡老师,去世了!”
“怎么会呢?!”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984年初春,胡老师一家调回章丘之后,胡老师就在章丘四中教高中政治课。到了秋季开学后,胡老师接手了高三毕业班三个班的政治课。
*1985年夏天,这三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参加高考,政治高考平均分突破了80分大关——打破了章丘四中建校以来学生高考政治分数的最高纪录,名列济南市(所属高中高考成绩)政治单科成绩第二名!胡老师的教学业绩,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高度赞扬!章丘县工会开设的企业职工培训,都来邀请胡老师去讲课……
*胡老师刚调到章丘四中的时候,学校里的第一批两栋三层的教师宿舍楼还没有完工,胡老师的同学就帮着在校外临时租了民房居住。
*当刚把家安顿好后,胡老师就开始打听他上小学时的老师张宝伦老师。当得知张老师已病故、老师的小儿子高考落榜的情况后,胡老师就去看望师母,并把老师的小儿子安排到四中就读。第二年夏天高考,老师的小儿子考上了中专。
*先期调回了济南的陈桂林老师,听说胡老师调回老家了,专程从济南前来和胡老师叙旧。
*等到了冬季,宿舍楼交付了,根据职称评定的分配方案,胡老师分到了一套一楼带院子的住房。
*在这个时期,胡老师经常把同一个办公室教政治的庄均谊老师叫到家里吃饭,交谈。庄老师是临沂地区莒南县大店人,跟着他父亲在济南铁路部门长大,济南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章丘四中教学。庄老师教学认真,业务能力强,和胡老师性格相投,两人很谈得来。
*胡老师的身体一向很健壮。
*1985年暑假期间,胡老师去省城山东大学阅高考政治卷。阅卷期间,出现了阅卷老师食物中毒的事件,许多阅卷老师都去医院治疗了,胡老师却一点儿事儿也没有。阅卷回来后,胡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
*1985年8月22号秋季开学的时候,胡老师接手了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
*还是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胡老师患了感冒,一直到开学上课了,还是有些咳嗽。学校领导很关心他,几次到家里看望。星期六了,校领导来到胡老师家,对胡老师说,要不就到医院去看看吧,去医院挂个吊瓶,好得快!
*本来,胡老师事先约好了:到周末,请自己小学时的另一位老师李裕金老师来家吃饭。于是,1985年8月25日(星期天)早上,王老师在家做请客的准备;庄老师想把胡老师和李老师约到他家吃饭,也在家里忙着准备;于是,胡老师的同学谢老师和晓东、晓东的本家哥哥一起,陪同胡老师去了医院。
*来到医院,挂了号,开了药,住上院,在没做“皮试”的情况下,护士就给挂上吊瓶输起了液……
——谁能料到,正值壮年的胡老师,竟因药物引起的过敏——这根本就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而于当天下午猝然离世!
听到这个噩耗,我悲愤交加,泪溢眼堤!
回到老家,我含着泪把这个噩耗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先是一愣,继而一声长长地叹息:“唉!可惜了一个好老师啊!”
*返回学校后,打开箱子,拿出大学期间的日记本和胡老师写给我的信,一页页、一封封地翻看,看着看着,视线模糊了……
*1996年年底,976厂开始往沿海城市日照搬迁。因为资金紧张,厂里规定:两户人家共用一辆解放牌卡车——我家和李全胜老师家共用一辆车。当到了日照,先是一起到大孙家村租房居住——几经辗转后,才搬进终于完工交付了的住宅楼。这时候,才能把箱子、袋子一个一个地全都打开、解开。结果发现:李老师家少了一个尼龙袋子,里面装着积攒了多年的好几本集邮册;我家少了一个木头小箱子,里面装有刊登着我和刘焕启老师合写的论文的作文教改论文集;还有大学期间胡老师、父亲等亲人给我写的信——在卡车从沂源到日照的沙土公路上颠簸行进的路途中丢失——无可挽回,只能扼腕叹息!
恩师意外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起恩师:想起我落榜后恩师的那次家访,想起我拿着那张“账目单”跑去找恩师时恩师“保准没事”的话语,想起在一中的第二次高考完毕后恩师“作文写得不错吧”的问话……
每当想起这些,就深深地自责:章丘很遥远、章丘遥不可及吗?当年恩师骑着自行车、一路打听着来家访;我为什么就没想到、我为什么就不能和伦老师、孟老师或者刘老师问问恩师家的地址,寒假里的时候去看望一下恩师呢?!
这样想着,禁不住泪眼迷蒙!
泪眼迷蒙中,仿佛看到恩师又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翻到课本**页,今天我们讲《汉谟拉比法典》……“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
*后记:
2021年12月29日,我把此文的第一稿发在了百度贴吧“沂源吧”上;12月31日,又发在了“章丘吧”上。
2022年5月30日,胡老师的儿子晓东小弟在“沂源吧”上此文的文后留言:“我就是胡熙鳌老师的孩子。看到了你的作品,时光抹不去的记忆!当年和你们在一起的情景恍如昨天,历历在目,真情永难忘!”并留了手机号!
最近,虽时有浏览“沂源吧”,但没将页面拉到对这篇散文留言的最后一页上——直到6月18日下午,才看到了晓东小弟的留言!
电话联系,加上微信,说起恩师、师母,感慨万千!
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晓东小弟在手机微信上向我详细转述:当年胡老师教我们时的一些往事,特别是胡老师调回章丘之后发生的许多事情……
因为是41年前的事情了,有许多事情的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在此文的第一稿里,胡老师来我家的那次家访,被我想当然地写成了坐客车来的。
晓东小弟在微信里说:
“你胡老师当年家访的时候应该是骑自行车去的,他基本不坐车,一是坐车不方便,二是为了省钱。当年,你胡老师在石桥五中、张庄四中教学的时候,家访都是骑自行车。有一年的暑假,你胡老师还骑着自行车回章丘老家。“
——现在仔细回想,1980年七月下旬的那天上午,胡老师来俺家的那次家访,的确应该是骑自行车来的!
那时候,客车很少:我记得从县城南麻方向来路过南鲍庄往北去的长途客车,每天只有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从北边来去县城的客车,也是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后来我才知道,那年我们公社(现在叫乡)回去复读的连我在内共三个同学——胡老师来俺家通知我回去复读之后,还要接着往西北方向骑行,去二十多里地之外的两个村庄,通知另外两个学生。如果等客车、坐客车,那就得等到下午,当天就返回不了县城了。
——当年,在那个暑假里,胡老师顶着烈日,冒着沙尘,在沙土公路上骑自行车颠簸几十里路,来通知我们回去复读;几十年后,却被我“想当然”地记述成了“坐客车”!
惭愧之极!
”那时候,你胡老师经常在家里说的话是:‘这些学生都不容易,得严厉管教不留情面!我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就算是得罪了他们,以后记恨我,不理解我,我也不在乎!只要他们能考上学就行!’“
“你们毕业之后,几个同学买了茶盘茶具答谢老师,你胡老师很生气!他说学生们,家庭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花这个钱干什么!”
……
为了学生们学业的上进,胡老师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当学生买了礼品来答谢老师,胡老师勃然大怒,挥手把学生撵走!
……
——师恩如山重,师恩似海深!
恩师千古!
师恩永记!
说明:
此文第一稿的写作,得到了19级6班吴士波、毕德云、左效凯、周仕众等同学的大力协助!
在此文的第一稿里,误将胡老师名字的第二个字”熙“字写成了”希“字,经晓东小弟留言提醒,这才得以在第二稿中加以改正!惭愧之至!
胡老师调回章丘之后所发生的事情,由晓东小弟从手机微信上详尽转述;胡老师上课时启发大家畅所欲言的事情,发毕业证、照毕业合影的事情,书信丢失的事情,是我后来翻出照片、毕业证后想起并添加的文字——这样才形成了此文——增补之后的第二稿——文中带“*”符号的段落以及“后记“,皆为第二稿新增添的文字。
特此说明,谨致谢忱!
2021年12月25日初稿
2022年6月—8月增补
二
胡老师很善于因材施教。
对于班里性格外向又有些“毛躁“的同学,胡老师就“压一压”;对于性格内向比较腼腆的同学,胡老师就“提一提”。
我本来就属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如今又作为插班生来复读,自卑感比较重,就更少言寡语。
除了个别开导外,在课堂上,胡老师就给我以及与我类似的同学增加回答问题的机会。
那一节历史复习课上,胡老师引导我们整理出了一道论述题的答案要点(年代久远,今天实在想不起论述题的题目了,惭愧),临下课时,胡老师对大家说道:“把几个要点记熟,下一节课,提问同学——到讲台前来回答、论述。”说完,胡老师用目光扫视了大家一遍。
我抬起头,目光正好与胡老师的目光相遇——我感觉到,胡老师的目光在我脸上停留了一下。
课后,我赶紧把那答案要点背熟!
下一节历史课上,胡老师先是引领大家一起复述了一遍答案要点;然后,让别的同学到讲台前回答;接下来,胡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徐战生,上来回答一下?”
我努力抑制着“砰砰”的心跳来到讲台前,红着脸,还算比较流利地回答了论述题的答案要点。
胡老师朗声夸奖道:“完整,流利,回答得不错!继续努力!归位吧!”
我仿佛得到了莫大的奖赏,努力抑制着满心的喜悦,回到了座位上。我的同位左效凯同学笑嘻嘻地望着我,悄悄地把大拇指一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父亲开始走东集,赶西集,贩卖点儿蔬菜山果,补贴家用。
因为是小本买卖,加上当时农村人家还都不富裕,买卖做得并不如意;后来,我父亲和我二舅(我二嫂的爹)合伙儿买卖肉牛,结果,一头牛被悦庄的一个近乎骗子的人只付了一点儿定金就牵了去,余款再也要不回来;那一天,我父亲去悦庄赶集,碰到了师范时的一个同学,那同学请我父亲去小酒馆喝酒,告诉我父亲,他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庄里教学,去年,转成公办老师,一家人的户口也都转出来了。
本来半斤酒都不醉的父亲闻听此言,只一盅酒就醉了,天黑透了才冒雨到家;回来后母亲又唠叨,别再赶集了……
那几天,父亲心情很是郁闷,如果下雨天,不能出去赶集,父亲就坐在饭桌边,一壶酒,一碟咸菜,让自己处在一种微醺的状态……
那天是星期二,早饭后,快上课了,我翻开课本,忽然从书里掉出一张纸,我赶紧拿起来一看,只见上面第一行写着我们兄弟四个的小名:下是另起一行写的是 悦庄……欠牛钱……等账目。一开始,我觉得莫名其妙,忽然,心里生起一种恐惧感!
我赶紧拿了纸条,找到胡老师,把纸条递给老师,又把家里最近的这些事情跟老师说了一遍。
胡老师看了纸条,听了我的述说之后,一边把纸条还给我,一边很有把握地说道:“不用担心!没有事儿!应该是你父亲酒后写的。说不定,他已经把这纸条忘记了!”说罢,见我还是一脸不安地表情,胡老师笑着说道,“你要是担心,明天回家去看看——保准没事儿!”
第二天早上,我跑到车站,买了车票,坐上客车,急急忙忙回到家。
父亲、母亲见我忽然回来了,感到很是奇怪,“怎么刚去了没两天,就回来了?”
见家里一切正常,我暗暗松了一口气,撒了个谎说:“我忘了拿历史书和卷子……”
第二天,我急急忙忙赶回学校,找胡老师销假。
胡老师一看到我,就笑着说道:“什么事儿也没有——我没说错吧!”
我摸摸头,憨憨地笑了……
在争分夺秒的学习过程中,胡老师见缝插针地给我们“放松紧张气氛”。
记不清楚是国庆节还是元旦之前了——那时候,这两个节日,高二的学生都不放假。那一节历史课,胡老师走上讲台,把上一节课的知识要点提问了一下,说道:“节日要到了,咱们放松放松,娱乐娱乐?”
同学们自然齐声叫好。
胡老师就看似很随意的点名,让同学们起来表演节目:或者唱首歌,或者讲个笑话,或者朗诵一首诗。
几十年前的事了,哪位同学表演了什么节目,实在记不具体了,只有一个节目,我今天依然记忆犹新。
毕德云同学,很有诗人气质,大学毕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发表了不少优秀诗作。
当前面的一位同学唱了一首歌之后,胡老师说道:“毕德云!给大家朗诵首诗?”
同学们一听,赶紧鼓掌!
坐在我左边的毕德云同学略带羞涩地一笑,站起身来,感情饱满、抑扬顿挫地朗诵了宋代大诗人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朗诵完毕,掌声一片!
班里很有诗人气质的,还有坐在我后面的鹿宏伟同学。鹿宏伟同学对古诗情有独钟,喜欢读,喜欢写,而且写得中规中矩。他写了古体诗,常常递给我看。
我受他的熏陶,有时候也挖空心思地写上几句,请他指教。
他看了,说:韵押得不错!这个字,是平声,应该换个仄声字……
我考入临沂师专后的一天,忽然收到一封信,信的落款,是一首古体诗——很遗憾,因年代久远,只记得前两句了:“中原逐日久,天阔盖奇雄”——我推测了一番:原来是鹿宏伟同学的来信!
话题再回到“娱乐娱乐”——毕德云同学的诗朗诵结束之后,班长吴士波同学大声说道:“同学们!欢迎胡老师来个节目,好不好!”
“好——”同学们齐声叫道。
胡老师呵呵一笑,模仿着标准的淄博口音,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了一个武工队员化妆侦察打鬼子、除汉奸的故事,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叫好声一片!
*五月份的一天上午,下课后,在教室外面,胡老师忽然问我:“徐战生!还没写入团申请书?”
*我听了老师的话一愣,脸一下子红了。胡老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转身走了。
*我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回到教室,写了一份“申请书”,——六月初,加入了团组织。
*19级的同学们临近毕业的时候,各班来到操场上,依次照了毕业合影。合影洗出来后,那天下午的自习课上,胡老师拿着厚厚的一摞照片来到了教室,让班长吴仕波同学把照片发给大家。班长开始发照片了,见坐在后排的同学们翘首以待的样子,胡老师笑道:“别担心!都照得很好!“
考试的日期临近了,同学们争分夺秒地复习着。特别是我们几个插班生,吃完晚饭,放下饭碗就往教室里跑。
胡老师见了,对我们说道:“别搞得这么紧张!要劳逸结合!”一边说着,一边把我们几个撵出教室:“出去散散步再回来!”……
第二天就要高考了,考场就在校内。
在课堂,胡老师再一次给我们讲解考试注意事项:考场就在咱们学校里,熟门熟路,不用慌张;今天晚上,不要再熬夜;发下卷子后,写清姓名、考号;答题之前,看看卷子一共多少页;考试期间,注意个人饮食,别吃坏了肚子;考完了一门就过去一门,不要互相询问,赶紧准备下一门考试……
两天的考试时间,很快过去了。考完了,该离校回家等成绩了。大家在宿舍里一边收拾被褥,一边互相询问考试的感觉。正在闹闹嚷嚷,胡老师进来了。大家赶紧停止了嚷闹,一起叫道:“胡老师!”
胡老师呵呵一笑,说道:“不用说了,保准都考得不错——你们的努力不会白费的!”
捆扎好了被褥,收拾好了包裹,该离校了,大家都有些恋恋不舍。
胡老师说:“好了,都快回家吧!”
大家背了铺盖、提了包裹往外走,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一起送我们往外边走,一边走,胡老师转头问我道:“战生,作文写得不错吧!”
我憨憨地一笑。
在大家的再三劝阻下,胡老师和师母不再往前走,站在那里望着我们远去。
当我们快走到学校大门口了,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胡老师和师母王老师还站在那里……
*我背了被褥、书本,坐客车回到家,小心地把毕业合影拿出来,交给了父亲。父亲接过照片,端详了好一会儿,说:“你胡老师是班主任,怎么坐在了最边儿上?“父亲说着,把照片还给了我,“这张照片,你自己好好留着吧!你那毕业证,我给你搁起在小箱子里了。你能回二中复习,多亏了你胡老师!不管到了什么时候,都别忘了你胡老师!”
第三排右起第一位:胡老师
高考成绩出来了: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英语总分550分,我考了360分,进入大专分数线,但因数学考了50多分,一门主课不及格,降低一个分数段,体检合格后报的志愿,都是中专学校。
那一天,三哥去县教育局,把录取通知书拿回来了,我一看,是临沂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的录取通知。我感到很奇怪:没报这个学校啊!到学校报到以后才知道,因为我的语文考了89分,被临沂师专提高一档录取了。
这时候,忽然想起了胡老师的那句问话:“战生,作文写得不错吧!”我暗自笑了,眼泪却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母亲、姑给我做好了新被褥,父亲给我卖上了“周转粮”。
那一天,父亲对我说:“快开学了,你到七中陈老师那里去一趟;我到南麻二中胡老师家去一趟——上学的时候,老师们没少操心;考上学了,不能忘了老师!”
于是,我到了住在三岔村南边的陈书汉老师家。师母炒菜招待,我和老师“小酌几杯”。结果,我只喝了几小盅50多度的白酒,就感觉有点晕,不敢再喝了。
父亲到了县城一中胡老师家,胡老师找了政治老师吕老师和另一位老师来,三位老师一起陪我父亲喝酒。那两位老师酒量颇大,我父亲感到有些“招架”不了,找了个借口,中途偷偷退席了。
回来后,父亲对我说:“你那些老师,喝酒都真实在!”
开学了,1981年9月初,我去临沂师专报到。
从俺庄到南麻,45里路;从南麻到临沂,400多里路;从临沂到临沂师专所在地费县县城,90多里路——我报到的行程是这样的:早早地吃了早饭,到南鲍庄等车;潍坊跑南麻的长途客车来了,坐上车,到县城南麻车站下车;买上票,大概12点左右,坐上去临沂的长途客车,等一路颠簸到了临沂,就已经是下午4点半以后了;一问,已无去费县的车;在车站附近的旅社住宿一晚,第二天早上再坐车去费县。
放寒假了。
早上从费县车站坐上车,到了临沂,已是上午;买上票,坐上12点左右始发去沂源的长途客车,等到了南麻,已是下午五点左右,已没有去三岔(鲍庄)方向的客车了——到胡老师家,吃晚饭,住宿一晚;第二天,吃了早饭,去车站坐车回家——上大学期间,除了一次因学校包车上午11点左右就到了南麻,只在胡老师家吃了中午饭就坐车回家了之外,其余的寒假、暑假放假,我的归程,都是如此!
过了年,1982年农历正月初八,我和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等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去看望胡老师。
在酒桌上,胡老师笑着问我:“你父亲那次来,怎么中途跑了?”
我“嘿嘿”一笑说:“再不跑,就醉倒了!”
左起:毕德云、徐占生、左效凯
我们在19级六班插班复读考出来了的几个同学商定:以后每年的正月初八,一同到一中看望胡老师。在上大学期间,王宗义、左效凯、毕德云和我,每年正月初八都如约而至。
那时候,城乡客车少。有一次,吃了中午饭,在胡老师家玩着玩着,忽然觉得不早了,我急急忙忙告别了老师、师母,跑到车站,一问:去鲍庄方向的车已经开走了。我只好再回到胡老师家。
老师、师母见我又回来了,呵呵一笑:“没赶上车吧!”
和老师、师母一家人一起吃了晚饭,在老师家住宿。
胡老师和师母有三个孩子,一个男孩儿,两个女孩儿——在19级六班住校复读的近10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的宿舍和老师家隔壁,老师的三个孩子,和我们天天见,我们都把他们看作小弟弟,小妹妹。当上大学之后,我们几个同学又把老师家当成了亲戚家,当成了上学、回家路途中的“中转站”。
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告别老师、师母,去车站坐车回家。
回到家,父亲见了,笑着说道:“去看老师,还住下了?”
今天,翻看上师专时所记的两本塑料封面的日记(1981年下半年的日记,记在了一个16开本的笔记本上,没保存下来,遗憾),又一次看到了如下五个时间段里的事情。
一、1982年4月下旬,胡老师在给我的来信中说,19级六班的几个同学,没考上学,又如我们当年一样,回校插班复读,思想压力比较大。
4月27日,在给胡老师的回信里,我附上了给那几位同学写的一首诗(顺口溜):
攻关
——遥寄在二中补习的同学
书海无涯苦作船,
二中遥想大专院。
筹经数战壮心有,
不上虎龙誓不完。
(虽然是“顺口溜”一首,但心真意诚之情,得到了胡老师的嘉许和同学们的称赞。)
二、1982年12月26日,收到家中电报,三哥元旦结婚,于是,请假回家。
12月28日早上,从费县车站乘车到临沂。12点坐上车,下午5点到南麻。到胡老师家,正赶上吃晚饭,于是坐下吃饭,住宿一晚。
12月29日早饭后,胡老师说的话。
买资料要买名人名家的,如王力的《古代汉语》,游国恩的《文学史》等。因为这些资料定稿后变化少。
分到二中的年轻教师,有对象的不多,不好找。
中午12点坐车,下午到家。
三、1983年2月3日,星期四 阴历腊月二十一 晴
放寒假,早上6点从学校出发,11点左右到南麻,遇到三哥,一起到胡老师家。
在胡老师家,遇到伦老师,伦老师说,买工具书,要买综合性的:《古文观止译注》、《文学史参考资料》、《历代文选》教育部版本、《优秀教师教案选》。
胡老师说,买了要认真看,不能束之高阁。还有,《词诠》应该买……
在胡老师家吃了午饭,下午四点到家。
四、1983年3月1日 星期三 农历正月十七 天气 雪
今日,是我回校后的第二天。
今晚写了四分信。
一封给家中,一封给二哥,一封给三哥三嫂,一封给胡老师。
五、1983年5月6日,星期五晴
给胡老师去信一封。
在师专上学期间,我经常给胡老师写信,汇报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情况。对于我的信,胡老师每信必复。
记得有一次,收到一位同学的来信,信中说他在恋爱方面遇到了问题,问我应该怎么办。我一看,犯了难:这可不是我学的专业“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问题,你问我?那我问——问胡老师吧!
于是,我把他问的问题,在信里转述给了胡老师。
没过几天,胡老师就来信了。胡老师在信中说:你告诉他,应该如何如何……
于是,我再给那位同学去信:你应该如何如何……
只有1983年5月6日我写的那一封信,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复。我想,可能是老师太忙了吧!反正我再有两个月就毕业了,毕业后分配回沂源老家,再去看望老师吧!可做梦也没想到得是:这竟是我和恩师的最后一次通信!
1983年7月14日毕业分配,我被分到位于沂源土门的军工企业976厂的子弟学校教学。7月15日到单位报到、上班——单位离县城24里路。我想:这回可离胡老师家近了!
报上到,厂子弟学校已放假。从土门坐上车,到南麻下了车,兴冲冲地去胡老师家,向老师、师母汇报到单位报到的情况。
老师、师母都很高兴!
师母说:“好啊!徐战生也成了老师了!”
胡老师说:“好好工作,扎扎实实地教学,不能误人子弟!”
1984年春季的一个周末,我又兴冲冲地去了县城,到了一中才得知:胡老师一家已在农历二月初二那天调回章丘老家去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不禁愣住了:老师一家调走,我却没能相送!顿感愧疚不已!
后来,和同学们说着这件憾事才得知:就连在县城居住、工作的几个同学,也都不知道胡老师家在那一天调走了——胡老师是怕耽误学生们的时间才秘而不宣的吧!
1986年春季的一个周六,省军工局语文教研室的刘焕启主任,召集沂源、蒙阴等地的军工企业子弟学校的部分语文教师,来976厂学校,参加作文教改研讨会。我的沂源老乡、高中、师专同学周仕众老师,从裕华厂赶来参会,刚一见面,周老师就告诉了一个让我震惊万分的噩耗:
“胡老师,去世了!”
“怎么会呢?!”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1984年初春,胡老师一家调回章丘之后,胡老师就在章丘四中教高中政治课。到了秋季开学后,胡老师接手了高三毕业班三个班的政治课。
*1985年夏天,这三个班的学生毕业后参加高考,政治高考平均分突破了80分大关——打破了章丘四中建校以来学生高考政治分数的最高纪录,名列济南市(所属高中高考成绩)政治单科成绩第二名!胡老师的教学业绩,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们的高度赞扬!章丘县工会开设的企业职工培训,都来邀请胡老师去讲课……
*胡老师刚调到章丘四中的时候,学校里的第一批两栋三层的教师宿舍楼还没有完工,胡老师的同学就帮着在校外临时租了民房居住。
*当刚把家安顿好后,胡老师就开始打听他上小学时的老师张宝伦老师。当得知张老师已病故、老师的小儿子高考落榜的情况后,胡老师就去看望师母,并把老师的小儿子安排到四中就读。第二年夏天高考,老师的小儿子考上了中专。
*先期调回了济南的陈桂林老师,听说胡老师调回老家了,专程从济南前来和胡老师叙旧。
*等到了冬季,宿舍楼交付了,根据职称评定的分配方案,胡老师分到了一套一楼带院子的住房。
*在这个时期,胡老师经常把同一个办公室教政治的庄均谊老师叫到家里吃饭,交谈。庄老师是临沂地区莒南县大店人,跟着他父亲在济南铁路部门长大,济南师范毕业后,分配到章丘四中教学。庄老师教学认真,业务能力强,和胡老师性格相投,两人很谈得来。
*胡老师的身体一向很健壮。
*1985年暑假期间,胡老师去省城山东大学阅高考政治卷。阅卷期间,出现了阅卷老师食物中毒的事件,许多阅卷老师都去医院治疗了,胡老师却一点儿事儿也没有。阅卷回来后,胡老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教师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
*1985年8月22号秋季开学的时候,胡老师接手了高中一年级的政治课。
*还是在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胡老师患了感冒,一直到开学上课了,还是有些咳嗽。学校领导很关心他,几次到家里看望。星期六了,校领导来到胡老师家,对胡老师说,要不就到医院去看看吧,去医院挂个吊瓶,好得快!
*本来,胡老师事先约好了:到周末,请自己小学时的另一位老师李裕金老师来家吃饭。于是,1985年8月25日(星期天)早上,王老师在家做请客的准备;庄老师想把胡老师和李老师约到他家吃饭,也在家里忙着准备;于是,胡老师的同学谢老师和晓东、晓东的本家哥哥一起,陪同胡老师去了医院。
*来到医院,挂了号,开了药,住上院,在没做“皮试”的情况下,护士就给挂上吊瓶输起了液……
——谁能料到,正值壮年的胡老师,竟因药物引起的过敏——这根本就不该发生的医疗事故而于当天下午猝然离世!
听到这个噩耗,我悲愤交加,泪溢眼堤!
回到老家,我含着泪把这个噩耗告诉了父亲,父亲听了,先是一愣,继而一声长长地叹息:“唉!可惜了一个好老师啊!”
*返回学校后,打开箱子,拿出大学期间的日记本和胡老师写给我的信,一页页、一封封地翻看,看着看着,视线模糊了……
*1996年年底,976厂开始往沿海城市日照搬迁。因为资金紧张,厂里规定:两户人家共用一辆解放牌卡车——我家和李全胜老师家共用一辆车。当到了日照,先是一起到大孙家村租房居住——几经辗转后,才搬进终于完工交付了的住宅楼。这时候,才能把箱子、袋子一个一个地全都打开、解开。结果发现:李老师家少了一个尼龙袋子,里面装着积攒了多年的好几本集邮册;我家少了一个木头小箱子,里面装有刊登着我和刘焕启老师合写的论文的作文教改论文集;还有大学期间胡老师、父亲等亲人给我写的信——在卡车从沂源到日照的沙土公路上颠簸行进的路途中丢失——无可挽回,只能扼腕叹息!
恩师意外离世已经三十多年了!
这些年来,我常常想起恩师:想起我落榜后恩师的那次家访,想起我拿着那张“账目单”跑去找恩师时恩师“保准没事”的话语,想起在一中的第二次高考完毕后恩师“作文写得不错吧”的问话……
每当想起这些,就深深地自责:章丘很遥远、章丘遥不可及吗?当年恩师骑着自行车、一路打听着来家访;我为什么就没想到、我为什么就不能和伦老师、孟老师或者刘老师问问恩师家的地址,寒假里的时候去看望一下恩师呢?!
这样想着,禁不住泪眼迷蒙!
泪眼迷蒙中,仿佛看到恩师又走上了讲台:
“同学们,翻到课本**页,今天我们讲《汉谟拉比法典》……“
——谨以此文,纪念恩师!
*后记:
2021年12月29日,我把此文的第一稿发在了百度贴吧“沂源吧”上;12月31日,又发在了“章丘吧”上。
2022年5月30日,胡老师的儿子晓东小弟在“沂源吧”上此文的文后留言:“我就是胡熙鳌老师的孩子。看到了你的作品,时光抹不去的记忆!当年和你们在一起的情景恍如昨天,历历在目,真情永难忘!”并留了手机号!
最近,虽时有浏览“沂源吧”,但没将页面拉到对这篇散文留言的最后一页上——直到6月18日下午,才看到了晓东小弟的留言!
电话联系,加上微信,说起恩师、师母,感慨万千!
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晓东小弟在手机微信上向我详细转述:当年胡老师教我们时的一些往事,特别是胡老师调回章丘之后发生的许多事情……
因为是41年前的事情了,有许多事情的细节,记得不太清楚了——在此文的第一稿里,胡老师来我家的那次家访,被我想当然地写成了坐客车来的。
晓东小弟在微信里说:
“你胡老师当年家访的时候应该是骑自行车去的,他基本不坐车,一是坐车不方便,二是为了省钱。当年,你胡老师在石桥五中、张庄四中教学的时候,家访都是骑自行车。有一年的暑假,你胡老师还骑着自行车回章丘老家。“
——现在仔细回想,1980年七月下旬的那天上午,胡老师来俺家的那次家访,的确应该是骑自行车来的!
那时候,客车很少:我记得从县城南麻方向来路过南鲍庄往北去的长途客车,每天只有上午一趟,下午一趟;从北边来去县城的客车,也是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后来我才知道,那年我们公社(现在叫乡)回去复读的连我在内共三个同学——胡老师来俺家通知我回去复读之后,还要接着往西北方向骑行,去二十多里地之外的两个村庄,通知另外两个学生。如果等客车、坐客车,那就得等到下午,当天就返回不了县城了。
——当年,在那个暑假里,胡老师顶着烈日,冒着沙尘,在沙土公路上骑自行车颠簸几十里路,来通知我们回去复读;几十年后,却被我“想当然”地记述成了“坐客车”!
惭愧之极!
”那时候,你胡老师经常在家里说的话是:‘这些学生都不容易,得严厉管教不留情面!我不管他们理解不理解,就算是得罪了他们,以后记恨我,不理解我,我也不在乎!只要他们能考上学就行!’“
“你们毕业之后,几个同学买了茶盘茶具答谢老师,你胡老师很生气!他说学生们,家庭经济条件本来就不好,花这个钱干什么!”
……
为了学生们学业的上进,胡老师殚精竭虑,用心良苦!
当学生买了礼品来答谢老师,胡老师勃然大怒,挥手把学生撵走!
……
——师恩如山重,师恩似海深!
恩师千古!
师恩永记!
说明:
此文第一稿的写作,得到了19级6班吴士波、毕德云、左效凯、周仕众等同学的大力协助!
在此文的第一稿里,误将胡老师名字的第二个字”熙“字写成了”希“字,经晓东小弟留言提醒,这才得以在第二稿中加以改正!惭愧之至!
胡老师调回章丘之后所发生的事情,由晓东小弟从手机微信上详尽转述;胡老师上课时启发大家畅所欲言的事情,发毕业证、照毕业合影的事情,书信丢失的事情,是我后来翻出照片、毕业证后想起并添加的文字——这样才形成了此文——增补之后的第二稿——文中带“*”符号的段落以及“后记“,皆为第二稿新增添的文字。
特此说明,谨致谢忱!
2021年12月25日初稿
2022年6月—8月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