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说我的内向有什么佐证的话, 口吃就是其中一个. 我很小的时候应该没有口吃这个毛病. 证据就是我当时很爱模仿口吃的人说话, 家长预言一般告诉我学多了以后会口吃. 然后我在某个时间节点就口吃了. 这个时间点大概在初二. 类似于一种不完美青春期的并发症.
口吃之前, 我的脑筋便不是很轻松了, 脑中一直萦绕着为什么无法跟别人一样愉快得与人相处这件事. 那时总是纳闷别人是如何交到朋友的, 纳闷别人与朋友之间怎么显得那么融洽. 当时我自然也有朋友, 但要不感觉自己做得不够, 要不感觉对方实际不喜欢我. 大概是在这种氛围里, 我突然口吃了. 从之前形而上的烦恼, 变得非常具象: 如何隐藏自己的口吃.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 我也羞于向任何人谈起——任何人都是我想要隐瞒的对象. 便自己想了许多办法. 其中一个办法是说话之前把要说的话脑中过几遍. 这办法在非压迫场景还是挺有效的. 往往只要前两个字顺利说出, 后面便没问题. 但是后果是让我看起来有点呆. 就跟看新闻现场连线的时候, 主持人说前方记者请说, 过了尴尬的三四秒后, 记者才会张口的情景差不多. 这三四秒是自私的, 因为我自身的不足而被迫占有的. 同时也是艰辛的, 因为我那时做的不是有趣的思考, 而只是纯粹在脑中不断重复. 于是乎, 我蓦然觉得与人交流是件十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竟然心安理地沉默寡言了起来.
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转变. 之前我在沟通中总感觉做得不够, 搜肠刮肚地找言语, 眼神也不停观察对方是否已经感到厌烦, 整个人显得紧张兮兮. 后面口吃了, 为了隐藏只好惜字如金. 对方高不高兴已经也完全没在考虑. 从此之后, 竟然稍微有点个性了. 但口吃依旧.
之前也说过, 我基本没有对任何人谈起过我的这个毛病, 也自然不会与其他口吃的人交流经验. 我无意间有看过一篇文章, 还是非常能反应我的想法. 里面有一个人坐火车, 邻座是个口吃, 口吃费劲地跟那个人说话, 什么我口吃我不认为这是个毛病, 什么我相信口吃不口吃不影响人的价值之类的. 结果那个人一言不发, 口吃就感觉那个人瞧不起他. 下车的时候那个人塞给口吃一张纸条:
“
我也是口吃, 我怕我一张口你以为我在学你, 就没说话.
“
这故事对于口吃来说是相当精妙的, 不仅表现了口吃对自己的精神建设, 还有基于缺陷而生的缜密心思. 我已经忘了当时对于自己可能一辈子口吃这件事是否充满绝望了, 结果论来说, 脑中记录的绝望场景倒是没有与其相关的.
这不致命的口吃, 在大学的第三年突然消失了. 我本人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 就像没有因此彻头彻尾地绝望, 我也没有感到过分的喜悦. 在此之后, 我经常问朋友家人是否知道我曾经是个口吃, 有些意外地发现, 绝大多数的人根本就没意识到. 这个结果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一方面感到自己确实隐藏得不错, 另一方面, 可能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
现在的我, 由于已经不再口吃, 再回想起来, 甚至感觉他有些温柔. 在青春期接触到错综复杂无法很好自我疏导的情感之时, 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具象的难题, 让我得以专心过活. 在心智成熟之后, 他又杳然而去, 为我留下一种克服顽疾自豪之感.
那么我便成其好意, 在此总结: 这便是我的口吃史, 隐秘而伟大.
口吃之前, 我的脑筋便不是很轻松了, 脑中一直萦绕着为什么无法跟别人一样愉快得与人相处这件事. 那时总是纳闷别人是如何交到朋友的, 纳闷别人与朋友之间怎么显得那么融洽. 当时我自然也有朋友, 但要不感觉自己做得不够, 要不感觉对方实际不喜欢我. 大概是在这种氛围里, 我突然口吃了. 从之前形而上的烦恼, 变得非常具象: 如何隐藏自己的口吃.
那时网络还不发达, 我也羞于向任何人谈起——任何人都是我想要隐瞒的对象. 便自己想了许多办法. 其中一个办法是说话之前把要说的话脑中过几遍. 这办法在非压迫场景还是挺有效的. 往往只要前两个字顺利说出, 后面便没问题. 但是后果是让我看起来有点呆. 就跟看新闻现场连线的时候, 主持人说前方记者请说, 过了尴尬的三四秒后, 记者才会张口的情景差不多. 这三四秒是自私的, 因为我自身的不足而被迫占有的. 同时也是艰辛的, 因为我那时做的不是有趣的思考, 而只是纯粹在脑中不断重复. 于是乎, 我蓦然觉得与人交流是件十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竟然心安理地沉默寡言了起来.
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转变. 之前我在沟通中总感觉做得不够, 搜肠刮肚地找言语, 眼神也不停观察对方是否已经感到厌烦, 整个人显得紧张兮兮. 后面口吃了, 为了隐藏只好惜字如金. 对方高不高兴已经也完全没在考虑. 从此之后, 竟然稍微有点个性了. 但口吃依旧.
之前也说过, 我基本没有对任何人谈起过我的这个毛病, 也自然不会与其他口吃的人交流经验. 我无意间有看过一篇文章, 还是非常能反应我的想法. 里面有一个人坐火车, 邻座是个口吃, 口吃费劲地跟那个人说话, 什么我口吃我不认为这是个毛病, 什么我相信口吃不口吃不影响人的价值之类的. 结果那个人一言不发, 口吃就感觉那个人瞧不起他. 下车的时候那个人塞给口吃一张纸条:
“
我也是口吃, 我怕我一张口你以为我在学你, 就没说话.
“
这故事对于口吃来说是相当精妙的, 不仅表现了口吃对自己的精神建设, 还有基于缺陷而生的缜密心思. 我已经忘了当时对于自己可能一辈子口吃这件事是否充满绝望了, 结果论来说, 脑中记录的绝望场景倒是没有与其相关的.
这不致命的口吃, 在大学的第三年突然消失了. 我本人也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 就像没有因此彻头彻尾地绝望, 我也没有感到过分的喜悦. 在此之后, 我经常问朋友家人是否知道我曾经是个口吃, 有些意外地发现, 绝大多数的人根本就没意识到. 这个结果让我有些哭笑不得, 一方面感到自己确实隐藏得不错, 另一方面, 可能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
现在的我, 由于已经不再口吃, 再回想起来, 甚至感觉他有些温柔. 在青春期接触到错综复杂无法很好自我疏导的情感之时, 他给我提供了一个具象的难题, 让我得以专心过活. 在心智成熟之后, 他又杳然而去, 为我留下一种克服顽疾自豪之感.
那么我便成其好意, 在此总结: 这便是我的口吃史, 隐秘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