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吾绘卷吧 关注:256,762贴子:4,720,275

通关少林门派剧情所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题,最近刚刚通关少林门派剧情,可以说难度比血犼教的难了不知多少倍。剧透的话也不至于,个人感觉是既有喜悦,也有遗憾。
喜悦的是我猜对了,是达摩的剧情(不过99%的人都猜得出来是达摩),而且也有把主要视野关注到佛学和哲学那一块,不再是一般武侠的爱恨情仇。而且整个故事也很带感,讲清楚了一个中心论点——要以自己为真法,以自己为皈依处。
遗憾的是,整个剧情虽然以“习武有违佛法”为切入点(新老僧众辩论),但后续却并未对此展开或者论述。我认为茄子应该和我想的一样,也就是“以禅入武”是关键(否则也不会一开始就抛出这样的问题)。但之后却没有下文,不免可惜。
(同人作品)各门派创始人故事(自创)
自(口)创(嗨)门派支线加门派融合功法
大家可以看看我上面的两个帖子,当时门派剧情连头像都没出,我只能硬猜,不过达摩有典故有迹可循,我猜的还算准,尤其是第一个,我写了鞋子、拓拔尊者以及面壁,不过我当时猜的是面壁9年,没想到游戏里达摩更牛面壁几天就出来了。我在我的故事中一直尝试回答“以禅入武”这个问题,但也只能浅尝辄止;我以前还试着看了一点佛经,不过佛经说理的部分很少(明显不如马哲),夸耀佛陀威能的部分很多(比如金光怎么怎么样,佛法怎么怎么样),就没看下去。
我认为少林的剧情归根到底还得从“以禅入武”入手,否则只解决一个“不着眼外相,佛法源自本心”的问题,并不足以让少林兴盛(而且这个道理过于浅显,我不信堂堂方丈不懂这个)。一开始年轻僧众也是因为无法解释习武为何的问题而离开,但后面也只是达摩提了几句,仍然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太吾倒是说:“我明白了”,明白了个蛇皮,我看是不懂装懂。
到底怎么看待“以禅入武”和“以武入禅”,我认为才是重中之重,欢迎各位吧友各抒己见。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8-04 09:41回复
    你悟了吗?如悟


    IP属地:云南2楼2023-08-04 09:44
    回复
      2025-07-14 05:08:09
      广告
      参考孔子带人到处走却没被打的情况。。。。自己保不了。。。想想达摩七十二路绝技全会。。就知道这家伙未必是弱鸡


      IP属地:广东3楼2023-08-04 09:45
      回复
        不知道,佛法知识几乎为零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3-08-04 09:57
        回复
          郁毒逃课吧,正面打18精纯过来把我几棒子打死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3-08-04 10:01
          收起回复
            哦,原来是这样(佛学:资质9,造诣9)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3-08-04 10:04
            收起回复
              我说一说我的见解好了,先不论佛法怎么样:
              习武习武,为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刚正之人(典型的就是大岳)习武是为了除暴安良,扫荡邪魔,还天下太平;仁善之人则是为了救人(不如刚正那么极端);中庸是为了自保,不被外敌伤害;叛逆是为了所作所为皆可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典型的就是黄蓉和黄药师,简直是叛逆的代名词);唯我是为了为非作歹享受力量带来的无所不能。
              不说后面两个习武的目的,单说前面两个一眼好的目的,也很容易误入歧途。就像那个年轻僧众说的“我佛又怎么断言谁该救谁不该救?”在我自创故事中,完善翁也是,他也是救好人杀坏人,又怎么有一个评判的标准呢?如果一个刚正之人武力高强,就有评判他人好坏的权力,那么这份傲慢究竟是正还是邪?这样又和唯我之人全凭心意做事有什么区别呢?
              我认为这就是年轻僧众不能理解的问题。他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他进少林就是为了修行,所谓修行,在佛门就是追求智慧和觉悟,看破世间规律从而了却烦恼。年轻僧众修行了这么久,发现练武要假想敌,攻击又是直奔要命去的,本身就犯了佛门修行的戒律,因此他把佛学和武学看成是平行线,这俩压根不挨着,所以在得不到解答时就还俗了,他都意思是回俗世重新修行,看看能不能解答这个疑惑。
              我本来期待茄子是否能解答这个疑惑,但实际上太吾和达摩的对话也只是重复这个疑惑,本质上和新老僧众辩论一样,太吾仍然没有回答本质的问题,却说自己懂了明悟了,完全是睁眼说瞎话。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3-08-04 10:08
              收起回复
                感觉茄子可以在门派剧情里面说说各个门派武功的设计思路,比方说少林这个可以解释成这也是为什么少林派武功很多和护体联动,正是因为修佛之人心存善念,对方不下死手自然不会被反伤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3-08-04 10:13
                收起回复
                  2025-07-14 05:02:09
                  广告
                  那么习武只为自保,不是主要手段,这个解释怎么样呢?这个回答也只是解答了为什么习武,比如达摩问太吾为什么习武,有五个立场的回答,但实际上回答的都是为什么习武。但新僧众疑惑的是这个吗?不是,他知道习武是为了自保(尤其是相枢肆虐的情况下),但他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叫以禅入武,武和禅到底是什么关系?老僧众认为是相交线,武学和禅相互促进,却不能解释为什么;新僧众认为是平行线,武学不能促进禅,禅也没有必要促进武武学。为了自保学习武功,于是才有心情修禅,这没问题。但是武道和禅道,究竟有什么关系?没有明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3-08-04 10:14
                  收起回复
                    少林这个剧情好枯燥,给书学书重复三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3-08-04 10:22
                    收起回复
                      过月事件:楼主为众吧友阐述佛法微理,提升了吧友的厨艺资质。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3-08-04 10:23
                      收起回复
                        禅道或者是哲理可以促进武学,这个大家都知道,很多武功都设定必须得参透天地奥秘、或者什么其他道理,才能真正发挥出威力。放在佛门,也可以解释为修禅培养了一种清心寡欲的超级心境,这种心境可以有效避免走火入魔,所以说以禅入武,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少林,有没有必要以禅入武?或者说这个特质,和它本身的立宗宗旨,到底有没有交集?我认为少林真正的宗旨其实应该反过来,叫以武入禅,也就是修炼武学,是为了精进修行和觉悟;而以禅入武,对于少林来说是本末倒置,这样为了精进武学而修行佛学,武学是第一位,佛学是第二位,很明显就是本末倒置。
                        我的想法是,或许这个门派剧情可以设置成,少林已经误入“以禅入武”的歧途很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少林疯魔棍、少林龙爪手),达摩托梦也是为了把“以禅入武”纠正为“以武入禅”。这样能让少林兴盛也解释得通。可惜茄子并未在这个方向努力。
                        真正要“以禅入武”的是谁?其实是大小元山,毕竟他们的宗旨就是刚正那一套,练武维护正义,对他们来说,武学还真就是第一位,其他都是第二位。现在不说这个,就单单说“以武入禅”这个问题。
                        太吾倒是说过,武为外,禅为内,但这确实很抽象。如果要我解释的话,习武其实更多的是一个“行”,也就是践行的途径。而禅,则是需要践行的“法”。用咱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这么形容其实不贴切)。所谓修行,就是为了寻求觉悟的过程。那么什么是觉悟呢?就是看破世间规律,没有烦恼,没有痛苦,什么都看得清楚,不追求就不会有得不到的痛苦,不怨恨就不会有实现不了的痛苦,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学习马哲,学习各种思想道德,也是修行。而真正能学到这些道理的途径,除了学习,还有自己体会,也就是一个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最近在看教育心理学)。
                        放到佛法也是如此,一开始老僧人教授知识,背诵佛经,就是“服从”的过程;到后面自己复习,自己钻研,自己思考,逐渐产生认同,由衷地认为这套理论是对的,有疑惑,有不解这都很正常,关键是如何从“认同”转化为“内化”,也就是把它们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就需要实践,就需要亲身经历体会,得到属于自己的知识。
                        修行就是这样的过程。新僧众有了疑惑,说明他正在从认同过渡到内化,所以他才会在坚持修行的基础上离开少林,准备到俗世重新感悟;武学是否也是这样?也就是武学能否成为一个实践的途径?那就得看如何习武了。像只是自己闷头苦练,窝在寺里一顿练,那是真的修行吗?那是习武,不是修行?
                        像太吾在心里看见达摩(很多人会说这是梦,但是达摩已经说了,不是梦,是心境,和梦完全不一样),和达摩讨论、切磋,这个可以算修行,但确实太过深奥。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习武才是真正的修行?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8-04 10:41
                        收起回复
                          如果直接把某个答案告诉你。就不是悟了。我理解的是只要心存善念,刀兵斧戟皆只是手段。(唯我)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8-04 10:53
                          收起回复
                            这个问题我还是无法解答?到底什么样的习武是修行?到底怎么习武才能真正令人取得心境上的感悟?我希望吧友能给我一些启发。我觉得只要把这个问题回答了,新僧众的疑惑、达摩的疑惑就都迎刃而解了。
                            游戏《师父》里主角最后的好结局,或许能解释武和心的关系,在拥有吊打仇敌的武功之后,主角仿佛有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至高境界。但是这种过程,对观众来说却只能隐约感觉“是这样”“我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明白”,但总会感觉“很有道理”“不突兀,但是自己还是无法参透”。也许少林所说的“以武入禅”,追求的是这个过程。
                            如果从苦修的角度看,或许习武的结果不是目的,习武的过程才是目的。众所周知习武很难很累,不付出几十年的光阴不可能有所成就,期间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挑战、瓶颈和诱惑(比如绝世武功秘籍在眼前,能否克制住自己;比如自己有举世无敌的武功,能否克制自己不去使用;比如自己可以决断他人生死,能否凭借最开始的初心行事),等等这些,都是习武才能带来的独特体验,一般都苦修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达摩在太吾心境中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僧人为了给其他僧众谋福利,走到只能爬,直到连爬都爬不动;第二个修行者,即使被杀也不怨恨,只是要求大王不要再妄造杀孽;第三个信女,哪怕只用一个铜板的灯油也永不熄灭。这三个故事难道只是简单地说“这些高僧心地善良,以德报怨”这么简单的道理吗?况且以德报怨也不值得提倡,再加上达摩“不置可否”,可知这些只是表象。这三个故事体现的,其实是“恒心”二字。
                            这里说的恒心和我们现在的恒心不太一样。恒意味着长久的、永恒的、不可改观的;心意味着初心,是修行之后追求觉悟和已经半觉悟的慧心。有了恒心,就意味着有了金刚不动的心境,纵使外界怎么改变,都会和原来一样,雷打不动,始终维持着明智和洞悉。
                            现在再来看这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里,僧人难道只是“我要为了僧人的福祉,所以我一定要尽可能地多圈地”吗?不是,他是在践行他的恒心,既然本就没有追求,也就没有痛苦,既然不在乎俗世的一切,所以宁愿走到爬地也要继续,直到彻底走不动为止(甚至还用最后一丝力气丢手杖过去)。他追求的其实不是多点地,而是追求自己一直在追求的觉悟。走到几乎累死,就是践行的过程。
                            第二个过程,修行者难道只是“我心善,所以不报仇,只要大王不杀生”吗?其实不是,表面上看,修行者用“我不怨恨大王”来交换了“大王不杀生”,这样看上去是个交换过程;但实际上,修行者从一开始就没有怨恨,没有执念,看到一对夫妻没有儿女就成为他们的儿女,难道是一个“善良”就能解释吗?他既然没有怨恨,就谈不上报仇;没有执念,就谈不上交换。他最后要求大王不杀生,也只是自己的建议,大王如果不接受,他也一样不会有其他表示。这就是恒心。
                            第三个故事就更明显了。难道是她的诚心使得灯油不灭吗?不是,是她对觉悟和解脱的恒心使得灯油不灭。无论周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她成长到几岁,她的初心一直没变,所以灯油也没有灭。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3-08-04 11:09
                            收起回复
                              2025-07-14 04:56:09
                              广告
                              剧情挺有意思的,每个字我都看得懂,合在一起却看不懂他在说什么,或许是我佛学资质造诣低了


                              IP属地:广东16楼2023-08-04 11: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