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墙吧 关注:94贴子:1,839
  • 1回复贴,共1
对于宗教的爱是否与人际间的爱相类,在哲学上是一个大论题。宗教的爱可能被当为委婉的,作为尊敬与顺从的表达。很多宗教使用爱这个字来表达信徒对该宗教应有的虔诚,这种爱可以借由祷告、服务、良好品行与个人牺性表现。相对地,信徒可能会相信神爱信徒与所有生命。部份传统宗教鼓励信徒对其宗教信仰要显得热诚,作为爱的表现。
佛教
     在佛教里,“业”是感官与欲望的爱,其为通往开悟的阻碍,因为其有着自私的性质。      “悲无量心”是怜悯与仁慈之心,以减少他人的痛苦。其与智慧互补,是通往开悟的必要条件。      “无瞋”与“梅塔”为仁爱。这种爱无条件限制,并需要具有自我接受的能力。其与平常只管吸引与性的爱不同,其着重无私心存在。所以其在佛教里解为超然与无私。      在佛教里,菩萨亦会自我否认,以脱离世俗的苦难。其有着无私的爱,以拯救世人。
基督教
     在基督教典籍里有着数个希腊文字解**。      ①“Agape”——在《新约圣经》里,agapē解为仁慈、无私、利他与无条件的爱。其为神创造万物里的父爱,显示神爱世人,亦被认为是基督徒对其他人应有的爱。      ②“Phileo”——在《新约圣经》里,Phileo是人们喜悦之情,亦被解为手足之情。      ③此外两个用于表达爱的希腊文字——Eros(性爱)与storge(家庭之爱)却从未在《新约圣经》出现。      鲁益师,一位有影响力的基督教神学家,写了一本书名为《四种爱》。      很多基督徒相信最伟大的诫命为“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神。”因为其是第一要紧的,而“其次、就是说、要爱人如己。”(参看马可福音第12章,第28-34节)。      圣·奥古斯丁将此总结为尽您所能去爱上帝。      圣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里称赞仁爱为人类最重要的美德。其认为“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      “(原文)Charity suffereth long, and is kind; charity envieth not; charity vaunteth not itself, is not puffed up, doth not behave itself unseemly, seeketh not her own, is not easily provoked, thinketh no evil; rejoiceth not in iniquity, but rejoiceth in the truth; beareth all things, believeth all things, hopeth all things, endureth all things. Charity never faileth: but whether there be prophecies, they shall fail; whether there be tongues, they shall cease; whether there be knowledge, it shall vanish away.” (哥林多前书)      基督徒相信神对世人充满仁爱,并为世人牺牲其儿子。      使徒约翰写道:      “(原文)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翰福音)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 3章)      Love is patient; love is kind; love is not envious or boastful or arrogant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it is not irritable or resentful; it does not rejoice in wrongdoing, but rejoices in the truth. I t bears all things, hopes all things, endures all things. Love never ends.



1楼2010-08-07 01:45回复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信徒视所有相信真主的人为手足,对其充满友爱。虽然没有特定参考资料指其真主爱世人,但在真主的九十九种名称里,则有“Al-Wadud”这名字,即充满爱的,在《古兰经》11:90章与85:14章里提到。其认为真主是充满慈爱的。      “Ishq”,在伊斯兰教里神的爱,为苏菲主义所强调。苏菲相信爱是神本体对世界的投射。因为世上万事万物皆是神的倒影,所以即使外表丑陋,内在亦存在良善的部份,因此以苏菲主义为办学宗旨的学校会训练学生由外表丑陋的东西里看出美丽。苏菲主义里的神会爱人、被爱与受到爱戴。普遍认为苏菲主义是为了通由爱人而使人回复本来良善的特性。
    印度教
         在印度教里,“kāma”为喜悦与情欲的爱。      与“kāma”相对的是“prema”或“prem”解为崇高的爱。      “Karuna”是怜悯之爱,是为了减少其他人的苦难而产生的。      “Bhakti”为印度教梵文,解为虔爱超越的神。做到这功夫的人被称为“bhakta”。印度教作家、神学家与哲学家将bhakti分为九种不同的虔爱方法。而由佚名作者所著的《纳茹阿达-巴克提-苏陀》则将爱分为十一种。
    犹太教
         在希伯来语里,“Ahava”为最常用的代表人际间的爱与神的爱的词汇。其他相关但不相似的词汇有 “Chen”(慈悲)与“Hesed”,其合并了慈爱与怜悯两个意义。      犹太教的爱定义广阔,涵盖了人际间的爱与神和人之间的爱。对于前者,摩西五经里写道,“爱人如己”(利未记 19:18)。对于后者,摩西五经里提出人类应该“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申命记 6:5)。      对于夫妇之间的爱,其认为是生活必须的组合成份之一:“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传道书 9:9)。圣经典故里的雅歌表面上为情歌,实际上是隐喻神与世人间之爱。      二十世纪的犹太教学者迪斯萨(Eliyahu Eliezer Dessler)提出爱是无私的奉献,不会计较回报。而浪漫之爱“per se”在犹太文学里则只有少量回响,这可能因为中世纪的犹太教学者哈拉弗(Judah Halevi)在其年青时代以阿拉伯文编写了数首浪漫诗句(其后其显得甚为后悔)。


    2楼2010-08-07 0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