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乌斯藏都司——到底是个什么机构?管不了藏区
一、百科上对于乌斯藏都司的说明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
洪武五年(1372)乌思藏内附,六年(1373)置乌思藏卫(今拉萨),属西安行都司;七年(1374)改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治所乌思藏。明朝政府还采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为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可见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政府是隶属关系,此关系一直维持到万历、崇祯时期。
二、对百科的疑惑
百科上这段介绍,基本上是来源于上层对于乌斯藏都司的定义。也就是说,乌斯藏都司是明朝在西藏设立的管理机构,管理西藏所有事务。
这段话细看其实有很多槽点。
首先,乌斯藏都司,治所乌斯藏。。。乌斯藏,是明朝对西藏当时的称呼,指的当时藏区。他的治所写了个乌斯藏,却不是具体哪个地方,有点科幻的感觉,连治所都找不到。。。
其次,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这意思是乌斯藏最大的僧官叫法王,担任乌斯藏指挥使。这话从逻辑上是正确的,古代册封体系的最基本操作,当然就是册封一个势力的老大,以表明这个势力进入了册封体系。如果中原王朝只去册封了一个在当地势力中排不上号的小头目,却宣称控制了这个势力,那不就成了笑话了?
那最简单的,乌斯藏都司到底是谁呢?又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三、乌斯藏都司的真实身份
《明史》:“十八年以班竹儿藏卜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乃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
洪武十八年正月丙寅,“以西番班竹儿为乌思藏都指挥使”。这里的班竹儿应是蔡巴家族的班觉桑布,他是著名的《红史》的作者贡噶多吉的长孙。
明史给出了答案,明初任命的乌斯藏都指挥使叫班觉桑布,是蔡巴家族的人,并且是世袭这个职位的。
那担任这么牛的职位,还可以官职世袭的人肯定应该是当时的乌斯藏之王才对吧?要不然怎么成了明朝册封的官职中乌斯藏理论上的一把手呢?
真相很让人大跌眼镜,这个蔡巴家族,在元朝曾经是乌斯藏十三万户中的蔡巴万户拥有者,算是有一定实力的诸侯,是当时乌斯藏统治者萨迦派的小弟。但在元末,新崛起的帕竹政权,击败了前任老大萨迦派,顺道暴揍了蔡巴这些萨迦派的小弟,将他们的大部分地盘都夺去,成了乌斯藏新的主人,从此一直控制了乌斯藏二百多年。蔡巴家族明初只是个不起眼的没落贵族,地盘和实力小的可怜。帕竹将乌斯藏重新划分成了十三个宗,委任官员进行管理,蔡巴是一点汤汤水水都没分到。。。
关于蔡巴家族在元末明初的经历:
蔡巴噶举在蔡巴·贡噶多吉时期,曾联合萨迦(创始人为昆·贡却杰波)、雅桑(创始人为雅桑·却吉门兰)的势力,共同和帕竹(创始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波)作战。这时帕竹已是西藏最强的地方势力了。最后蔡巴、萨迦、雅桑都被帕竹击败,蔡巴的辖地也几乎全被帕竹夺取,蔡巴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蔡巴·贡噶多吉的儿子格雷桑布曾经受过元朝的司徒封号,其子孙在明朝时仍有都指挥使的官衔,但已经没有多大实力了。蔡巴噶举也随着蔡巴领主的失势而衰落下来。蔡巴寺和贡塘寺在元朝末年改为桑浦寺的属寺;格鲁派兴起后又改为格鲁派寺院,这一支派——蔡巴噶举传承从此断绝。
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的班觉桑布,及其所在的蔡巴家族,早就没有了实力,后来更是逐渐被完全吞并消灭,没了踪迹。这么个人物,担任了乌斯藏都指挥使,能指挥得了乌斯藏的什么人呢?有一大堆实力远比他强的人物戳着呢。
可是,常见的明朝地图上愣是在整个藏区写上了乌斯藏都司,各种解释里还说这是明朝设的最高统治机构。。。。。。
四、明初乌斯藏的真正情况
乌斯藏在明初,大部分地区由帕竹控制,历史上一般称为帕竹政权。西部的阿里地区有古格和拉达克这些国家。除此之外,还有些小的国家和势力。
古格和拉达克,明朝可以说是连边都沾不上,甚至知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都是问题。。。。。
帕竹是当时的乌斯藏之王。
关于帕竹政权,我简单引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的《西藏的教派时代》中的一段说明下:
(帕竹创始者)绛曲坚赞将所辖地域,划分为十三个宗,但很遗憾藏文史料中,记载最多的《新红史》也只列出了九宗,分别是:“佳孜芝古、约卡达孜、贡嘎、乃乌宗、查嘎、仁蚌、桑珠孜、百朗及伦珠孜宗”。[5]
另外,还有一个齐达斯宗未计算在内,各宗设立的时间有早有晚,并不一致,一致的是各宗均设有宗本。
宗本由帕竹政权直接委任,各宗的宗本每三年轮换一次,实行流官制,而且要“每年考察各宗的政绩”。
这避免了元朝的万户设置中,各万户长世系的弊病,流官制的宗本很难在一地形成强有力的地方势力,也就避免了割据产生的土壤。
同时三年一次的考核,让各地宗本面临竞争,提高了各宗本的执政动力。为限制各地族长与宗本之间的联系,绛曲坚赞还明确规定“一切部落的首长,派人到卫藏各宗所办诸事务,都须盖章禀知大司徒。”
五、明史中大批出现的乌斯藏归附和朝贡人员到底是干什么的?
《明史》: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抚。又遣员外郎许允德谕其酋长,举元故官赴京。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于六年春入朝,上所举六十人名。帝喜,置指挥使司二,曰朵甘,曰乌斯藏,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即以所举官任之。
这个记载经常为一些解读乌斯藏都司的人员所引用,以证明明初乌斯藏主动归附朱元璋,乌斯藏上层大批大批的来归附,真是这样吗?
注意要点,“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于六年春入朝”。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上面说了,元末帕竹派崛起,干翻了前老大萨迦派取而代之,萨迦派成了过气的势力,只剩下很小的地盘苟延残喘。主动归附明朝的帝师就是萨迦派的首领们,他们靠近明朝是想借助明朝势力恢复自己乌斯藏老大的地位,当然这个愿望永远没有实现过。他们向朱元璋推荐的故元官员六十人,也都是以前攀附萨迦派,现在失势的没落贵族,跟帕竹政权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六、三法王与五王
还有的人说,帕竹的老大后来被明朝封为阐化王,明朝封了八个王,把帕竹也封了进去,所以乌斯藏还是归明朝管。
说起这个僧官体系,更是搞笑、乌龙不断。乌斯藏的各级官员都是帕竹政权任命的,其权力来自于帕竹的委任,不是来自于谁的册封。
明朝封了三个法王和五个王,明朝定义的法王地位还在五王之上,帕竹的老大只不过是五王之一的阐化王。
也就是说,乌斯藏真正的老大帕竹册封的爵位只是和四个人并列,上面还有三个法王比他高级。。。。。
但是,这种混乱的册封有什么意义吗?乌斯藏还是帕竹说了算。。。。。
直接点说,明朝封的乌斯藏都指挥使,是个地盘连乌斯藏一百分之一的土地都没有的小人物,后来还被其他势力轻易消灭了,大明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从谭图到现在网上各版本的明朝地图,将整个乌斯藏写上乌斯藏都司几个大字,解释是这是明朝管理乌斯藏的机构。
一、百科上对于乌斯藏都司的说明
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
洪武五年(1372)乌思藏内附,六年(1373)置乌思藏卫(今拉萨),属西安行都司;七年(1374)改置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治所乌思藏。明朝政府还采取“僧官制度”,封喇嘛教僧人为卫所的指挥使、同知、通判等官。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可见西藏地区与明朝中央政府是隶属关系,此关系一直维持到万历、崇祯时期。
二、对百科的疑惑
百科上这段介绍,基本上是来源于上层对于乌斯藏都司的定义。也就是说,乌斯藏都司是明朝在西藏设立的管理机构,管理西藏所有事务。
这段话细看其实有很多槽点。
首先,乌斯藏都司,治所乌斯藏。。。乌斯藏,是明朝对西藏当时的称呼,指的当时藏区。他的治所写了个乌斯藏,却不是具体哪个地方,有点科幻的感觉,连治所都找不到。。。
其次,最高僧官为法王,任乌思藏都指挥使,世袭。这意思是乌斯藏最大的僧官叫法王,担任乌斯藏指挥使。这话从逻辑上是正确的,古代册封体系的最基本操作,当然就是册封一个势力的老大,以表明这个势力进入了册封体系。如果中原王朝只去册封了一个在当地势力中排不上号的小头目,却宣称控制了这个势力,那不就成了笑话了?
那最简单的,乌斯藏都司到底是谁呢?又是个什么身份的人?
三、乌斯藏都司的真实身份
《明史》:“十八年以班竹儿藏卜为乌斯藏都指挥使。乃更定品秩,自都指挥以下皆令世袭。”
洪武十八年正月丙寅,“以西番班竹儿为乌思藏都指挥使”。这里的班竹儿应是蔡巴家族的班觉桑布,他是著名的《红史》的作者贡噶多吉的长孙。
明史给出了答案,明初任命的乌斯藏都指挥使叫班觉桑布,是蔡巴家族的人,并且是世袭这个职位的。
那担任这么牛的职位,还可以官职世袭的人肯定应该是当时的乌斯藏之王才对吧?要不然怎么成了明朝册封的官职中乌斯藏理论上的一把手呢?
真相很让人大跌眼镜,这个蔡巴家族,在元朝曾经是乌斯藏十三万户中的蔡巴万户拥有者,算是有一定实力的诸侯,是当时乌斯藏统治者萨迦派的小弟。但在元末,新崛起的帕竹政权,击败了前任老大萨迦派,顺道暴揍了蔡巴这些萨迦派的小弟,将他们的大部分地盘都夺去,成了乌斯藏新的主人,从此一直控制了乌斯藏二百多年。蔡巴家族明初只是个不起眼的没落贵族,地盘和实力小的可怜。帕竹将乌斯藏重新划分成了十三个宗,委任官员进行管理,蔡巴是一点汤汤水水都没分到。。。
关于蔡巴家族在元末明初的经历:
蔡巴噶举在蔡巴·贡噶多吉时期,曾联合萨迦(创始人为昆·贡却杰波)、雅桑(创始人为雅桑·却吉门兰)的势力,共同和帕竹(创始人为帕木竹巴·多吉杰波)作战。这时帕竹已是西藏最强的地方势力了。最后蔡巴、萨迦、雅桑都被帕竹击败,蔡巴的辖地也几乎全被帕竹夺取,蔡巴的势力从此一蹶不振。蔡巴·贡噶多吉的儿子格雷桑布曾经受过元朝的司徒封号,其子孙在明朝时仍有都指挥使的官衔,但已经没有多大实力了。蔡巴噶举也随着蔡巴领主的失势而衰落下来。蔡巴寺和贡塘寺在元朝末年改为桑浦寺的属寺;格鲁派兴起后又改为格鲁派寺院,这一支派——蔡巴噶举传承从此断绝。
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的班觉桑布,及其所在的蔡巴家族,早就没有了实力,后来更是逐渐被完全吞并消灭,没了踪迹。这么个人物,担任了乌斯藏都指挥使,能指挥得了乌斯藏的什么人呢?有一大堆实力远比他强的人物戳着呢。
可是,常见的明朝地图上愣是在整个藏区写上了乌斯藏都司,各种解释里还说这是明朝设的最高统治机构。。。。。。
四、明初乌斯藏的真正情况
乌斯藏在明初,大部分地区由帕竹控制,历史上一般称为帕竹政权。西部的阿里地区有古格和拉达克这些国家。除此之外,还有些小的国家和势力。
古格和拉达克,明朝可以说是连边都沾不上,甚至知不知道他们的存在都是问题。。。。。
帕竹是当时的乌斯藏之王。
关于帕竹政权,我简单引用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的《西藏的教派时代》中的一段说明下:
(帕竹创始者)绛曲坚赞将所辖地域,划分为十三个宗,但很遗憾藏文史料中,记载最多的《新红史》也只列出了九宗,分别是:“佳孜芝古、约卡达孜、贡嘎、乃乌宗、查嘎、仁蚌、桑珠孜、百朗及伦珠孜宗”。[5]
另外,还有一个齐达斯宗未计算在内,各宗设立的时间有早有晚,并不一致,一致的是各宗均设有宗本。
宗本由帕竹政权直接委任,各宗的宗本每三年轮换一次,实行流官制,而且要“每年考察各宗的政绩”。
这避免了元朝的万户设置中,各万户长世系的弊病,流官制的宗本很难在一地形成强有力的地方势力,也就避免了割据产生的土壤。
同时三年一次的考核,让各地宗本面临竞争,提高了各宗本的执政动力。为限制各地族长与宗本之间的联系,绛曲坚赞还明确规定“一切部落的首长,派人到卫藏各宗所办诸事务,都须盖章禀知大司徒。”
五、明史中大批出现的乌斯藏归附和朝贡人员到底是干什么的?
《明史》:洪武二年,太祖定陕西,即遣官赍诏招抚。又遣员外郎许允德谕其酋长,举元故官赴京。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于六年春入朝,上所举六十人名。帝喜,置指挥使司二,曰朵甘,曰乌斯藏,宣慰司二,元帅府一,招讨司四,万户府十三,千户所四,即以所举官任之。
这个记载经常为一些解读乌斯藏都司的人员所引用,以证明明初乌斯藏主动归附朱元璋,乌斯藏上层大批大批的来归附,真是这样吗?
注意要点,“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及故国公南哥思丹八亦监藏等于六年春入朝”。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上面说了,元末帕竹派崛起,干翻了前老大萨迦派取而代之,萨迦派成了过气的势力,只剩下很小的地盘苟延残喘。主动归附明朝的帝师就是萨迦派的首领们,他们靠近明朝是想借助明朝势力恢复自己乌斯藏老大的地位,当然这个愿望永远没有实现过。他们向朱元璋推荐的故元官员六十人,也都是以前攀附萨迦派,现在失势的没落贵族,跟帕竹政权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六、三法王与五王
还有的人说,帕竹的老大后来被明朝封为阐化王,明朝封了八个王,把帕竹也封了进去,所以乌斯藏还是归明朝管。
说起这个僧官体系,更是搞笑、乌龙不断。乌斯藏的各级官员都是帕竹政权任命的,其权力来自于帕竹的委任,不是来自于谁的册封。
明朝封了三个法王和五个王,明朝定义的法王地位还在五王之上,帕竹的老大只不过是五王之一的阐化王。
也就是说,乌斯藏真正的老大帕竹册封的爵位只是和四个人并列,上面还有三个法王比他高级。。。。。
但是,这种混乱的册封有什么意义吗?乌斯藏还是帕竹说了算。。。。。
直接点说,明朝封的乌斯藏都指挥使,是个地盘连乌斯藏一百分之一的土地都没有的小人物,后来还被其他势力轻易消灭了,大明连一点反应都没有。。。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从谭图到现在网上各版本的明朝地图,将整个乌斯藏写上乌斯藏都司几个大字,解释是这是明朝管理乌斯藏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