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段】
儒家思想就有“源”、“流”之分,孔子本人的思想属于“源”,后人对其进行解释,就是“流”,比如朱熹提出“三纲五常”当属后者。同理,在易学中,《周易》原文是“源”,后人的解释,比如《象传》就是“流”。特定的一对“源”“流”,必须共存于同一体系当中。在实践中,有人提出“源”正才能“流”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十分强调“正本清源”。这当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是,从哲学角度看,“源”正并不是“流”清的先决条件。
儒家思想就有“源”、“流”之分,孔子本人的思想属于“源”,后人对其进行解释,就是“流”,比如朱熹提出“三纲五常”当属后者。同理,在易学中,《周易》原文是“源”,后人的解释,比如《象传》就是“流”。特定的一对“源”“流”,必须共存于同一体系当中。在实践中,有人提出“源”正才能“流”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故十分强调“正本清源”。这当然有其现实意义。但是,从哲学角度看,“源”正并不是“流”清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