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藏:滿淸時期的
“高丽瓷大圓罐”
宁藏古残,不藏新全。
高句丽[gāo gōu lí]
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130]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1][10]
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133]
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131]
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3][4]
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130][134]
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公元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向南攻占了礼成江流域、汉江流域等地,新罗依附于高句丽。[145]五世纪后期,高句丽又多次击败百济、新罗,称霸统治朝鲜半岛。[145]六世纪中叶,百济、新罗联盟占据汉江流域。[145]后来高句丽攻占新罗33城。[135]大业四年(608年),高句丽两次击败新罗。[145]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高句丽多次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136][137]贞观十六年(642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百济攻占新罗40多座城,高句丽攻破新罗两城。[145]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与百济,[138][139][143][142][144]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141][140]
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著作《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考证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5][6]
中文名
高句丽
简称
句丽、句骊、5世纪后期改称高丽[1]
首都
纥升骨城→丸都山城/国内城→平壤城
官方语言
高句丽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
“高丽瓷大圓罐”
宁藏古残,不藏新全。
高句丽[gāo gōu lí]
中国古代边疆政权
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130]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1][10]
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前37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133]
其都城三治两迁,初期都城在今辽宁省桓仁,公元3年迁至今吉林省集安,427年再迁至朝鲜半岛平壤。[131]
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3][4]
汉朝以来高句丽处于历代中原政权的羁縻藩属体制之下。迁都平壤以后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展开争雄。[130][134]
公元四世纪中后期至公元五世纪中叶,高句丽向南攻占了礼成江流域、汉江流域等地,新罗依附于高句丽。[145]五世纪后期,高句丽又多次击败百济、新罗,称霸统治朝鲜半岛。[145]六世纪中叶,百济、新罗联盟占据汉江流域。[145]后来高句丽攻占新罗33城。[135]大业四年(608年),高句丽两次击败新罗。[145]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高句丽多次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136][137]贞观十六年(642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百济攻占新罗40多座城,高句丽攻破新罗两城。[145]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与百济,[138][139][143][142][144]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141][140]
专业研究高句丽史、民族边疆史的历史著作《中国高句丽史》、《高句丽军队与战争研究》都考证指出高句丽有60万军队。[5][6]
中文名
高句丽
简称
句丽、句骊、5世纪后期改称高丽[1]
首都
纥升骨城→丸都山城/国内城→平壤城
官方语言
高句丽语
政治体制
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