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吧 关注:9,416贴子:254,943

回复:姓氏闲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非子善于养马,犬丘人把他推荐给周天子周孝王,周孝王就让他在汧水与渭水交汇地段的草地负责管理王室的马匹。汧水现在叫千河,渭水现在叫渭河。非子把马管理得很好,“马大蕃息”,周孝王很高兴,就想让大骆把非子立为嫡嗣,什么叫嫡嗣啊?简单地说就是有继承祖业的儿子,就好比国君立的太子,原则上就是立长不立幼,但也有例外,非子就属于例外。周孝王一高兴就想让非子继承大骆陪家业,但有人就不高兴了,他就是申侯。申侯大概就是申国诸侯国的国君吧,他直接跟周孝王叫板,说以前我们的先祖是郦山氏的女子,嫁给胥轩为妻生了中潏,因此后来我们归顺了周王朝。现在我又把女儿嫁给了中潏的后代大骆,而且生了个儿子叫成,申国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再也不敢侵犯周王室,这事你看着办吧!。好一个申侯,敢这样跟天子说话,其实也不是申侯狠,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了。但周孝王的架子还在,如是说:从前伯益为舜帝管畜牧管得很好,得封土赐姓,今天他的后代为我养马,我就分给他土地作为附庸国吧。于是就把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境内)封给了非子,于是非子以国命氏,从此从赵氏中分支出来有了秦氏,号称秦嬴。当然此时的秦国还很小,离诸侯国的级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直到秦襄公时才挤身于诸侯国之列,最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灭六国一统天下。


IP属地:广西16楼2023-06-25 20:07
回复
    秦嬴通过秦侯,秦侯通过公伯,公伯生秦仲,秦仲继位的第三年,因周厉王无道,诸侯背弃,西戎乘机攻占犬丘,并灭了西犬丘大骆一族。直到周宣王即位,命秦仲为大夫领兵讨伐西戎,秦仲二十三年,在与西戎战斗中秦仲战死。秦仲有五个儿子,长子叫庄公,周宣王让庄公兄弟五人领兵七千继续讨伐,终于击溃西戎。于是宣王把秦仲原有的土地还有大骆原来的西犬丘和曾经的周都犬丘一并封给了庄公兄弟五人,并封庄公为西垂大夫。


    IP属地:广西17楼2023-06-25 20:07
    回复
      秦庄公定居在先祖的故地西犬丘,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我祖父秦仲,我不杀戎王绝不回家。于是把继承权让给弟弟襄公,带兵继续攻打西戎。秦庄公的位四十四年后死去,太子襄公继位。襄公二年,西戎围攻犬丘并俘虏了世父,一年多以后才放回。襄公七年春,周幽王宠爱褒姒,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幽王还上演了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致使诸侯背离,要命的是他废了申侯的女儿和外甥,如是申侯大怒,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幽王。幽王连忙举烽火召集众诸侯勤王,反复被烽火戏弄过的诸侯当回事,谁也没来救驾,犬戎追杀幽王于骊山脚下,并将周王室的财物洗劫一空才引兵退去。于是申侯与众诸侯拥立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以继承周的祭祀。


      IP属地:广西18楼2023-06-25 20:08
      回复
        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扰,把国都东迁到洛邑,这就是有名的“平王东迁”,它既是东西周的分界线,也是秦国的转折点。秦襄公在犬戎追杀幽王时出兵救周,平王东迁时候,又不失时机地引兵相护,于是平王封襄公诸侯,并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将岐山以西的土地全部赏赐给襄公,说你去驱逐犬戎夺回岐山丰水的大片土地,统统归你所有。从此秦国挤身于大诸侯国之列,但我们的目光却要在这时离开秦国了。为什么呢?因为“平王东迁”事件也是秦氏梁氏的分水岭。


        IP属地:广西19楼2023-06-25 20:08
        回复
          以上内容都是依据《史记》的“五帝本纪”、“秦本纪”、“周本纪”的内容编排的。但《史记》中没有提到梁国建立的内容,《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梁:嬴姓伯益之后,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是为梁伯。后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沈隐侯集.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记载:“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是为梁伯。”。说“梁氏嬴姓伯益之后,”,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因为秦仲是伯益之后前面我们说得很清楚了。说“秦仲有功,周平王封其少子康于夏阳,”,有点不靠谱,就算秦仲有功也轮不到周平王才封其子康于夏阳。说“平王东迁,封秦仲少子于梁,”比较靠谱。因为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作为襄公叔父的康公应该也参与其中。平王对襄公又是封侯又是封地的,封其叔父小小一块地盘建立一个小国也不在话下。从时间上推算,估计秦仲当时的五个儿子也只有康公健在了。一说封于“夏阳”,一说封于“梁”地,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史记三家注》曰:索隐:梁,嬴姓。芮,姬姓。梁国在冯翊夏阳。正義:括地志云:“同州韓城縣南二十二里少梁故城,古少梁國。都城記云梁伯國,嬴姓之後,與秦同祖。秦穆公二十二年滅之。”。总的来说就是:康伯的封地在梁山脚下,古梁国所在地秦属内史郡,汉属左冯翊夏阳县,后属同州韩城县。在今陕西省韩城市境内。康公有了自己的封国,在梁山脚下的土地以国命氏,从此从秦氏中分支出来有了梁氏。《元和姓纂》说是秦国灭梁国之后,梁国子孙才以国为氏的,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史记》虽然没有记载梁国的起因和梁氏的由来,但关于梁国和建国就以土为氏还是有记载的。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先说归纳一下从五帝时期到东周初期梁氏的衍变过程:


          IP属地:广西20楼2023-06-25 20:09
          回复


            IP属地:广西21楼2023-06-25 20:10
            回复
              我们知道,远古的姓基本是从母系那里来的,大多带女字边,基本不直接衍生出新的姓,只分支成无数的氏。氏基本从父系那里来的,当某一代出现了一个特殊人物(如国君、贵族大臣、得封地等等),就会从氏中又分支出多个氏。姓不会直接产生新的姓,以氏往下传并继承原来的姓。氏可以无限的分支形成无数的氏,同时氏也可以产生新的姓,比如说伯益,他应该属于高阳氏(也有说是少昊氏),至于姓什么不知道,或者根本就没有姓,是舜帝赐嬴姓。属于典型的赐姓,如果他原来有姓的话,也是原姓经过氏的分支后产生的新姓,而不是直接改姓的。秦后期姓氏合一直到姓氏不分后,也不再注意姓和氏的关系和区别了,并直接产生新的姓,没有姓分支氏了。所以梁氏从得氏之后再没有分支出新的氏和姓,一直到现在,称梁姓也好,称梁氏也好,都是一个意思了。没分支出出新的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只梁氏一姓。没有了分氏,但区别还是有的,比如说生活在古晋国的梁氏,就称为河东梁氏,从河东迁徙到乌氏(乌读支)掘起的一支梁氏称安定梁氏,如今生活在两广的梁氏基本都自称“安定梁氏”,这种区别近似如古代的氏,无非是用来区别同源不同支以示亲疏而已,再分得细一点,同一个村同一个开村祖的,就问你是哪一个堂屋的,你是哪一房的,等等以表远近亲疏,说现实一点,比如你娶媳妇请亲戚吃喜酒,排场大的同一个始迁祖的都请,排场小的就请本堂屋的,低调点的,请本房叔伯兄弟喝一杯就行了。但如果是寻根问祖修编族谱,就没请酒那么简单了,时空的久远、历史资料的遗失和欠缺,使得所能追求溯的世系断断续续,根本无法把自己无缝地连接到康公或者黄帝那里,不过也有专家把自己无缝地、一代不差地、有名有姓地连接到了康伯那里,然而其可信度让人大摇其头矣。所以我认为,修谱要从血脉层面出发的话,只能是近代,就算你那一族资料保存得如何之多,估计也只能追溯到宋朝,且不一定能完整无缺。能往上修二十代就很不错了,毕竟梁氏不是近代王侯将相之后。所以对于远古的世系,只能从文化的层面去研究,知道多少算多少,这将出现一个断断续续的模糊的甚至零乱的世系概图,但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何必要胡编乱造弄虚作假自欺欺人,落得个认错祖宗拜错坟的下场呢。基于这种觉悟,促使我放弃了从姓氏的角度研究梁氏文化,转而把姓和氏分而合之的角度切入,写下了这篇文章。好了,姓和氏的问题讲清楚了,分氏也演变成了分支,我们继续依据史书聊一聊梁氏春秋之后的话题吧。


              IP属地:广西22楼2023-06-25 20:11
              回复
                由于梁国太小,存在的时间和历史价值不高,其始国之因入不了司马大叔的法眼,好在梁氏是从秦氏分支出来的,托秦帝国的福,我们梁氏追溯到了黄帝那里。但关于古梁国《春秋》和《史记》还是有零星的记载的,一直到汉朝,《后汉书》等也有记载,作为梁氏一员,很乐意从史书中把它找出来呈现一下。


                IP属地:广西23楼2023-06-25 20:12
                回复
                  《史记.秦本纪》曰:“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梁伯、芮伯来朝。”。就是说秦德公即位那一年,梁国的国君梁伯前去朝贺。那这个梁伯是不是康公呢?从时间上推算,不是。应该是儿孙辈了。同时说一个问题,周制的贵族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史记》中称“梁伯”,不一定代表是伯的爵位,因为在史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国君的称呼,级别最高的称某某王(比如说周孝王),次之某某公(比如秦襄公),再次之就是某某侯(比如申侯),最后就是某某伯(比如梁伯、芮伯)。但不管某国再小,也没见称其国君为某某子,某某男的。由此可见,尽管称之为梁伯,并不代表梁国是第三等的诸侯国。


                  IP属地:广西24楼2023-06-25 20:12
                  收起回复
                    《史记.秦本纪》曰:“成公元年,梁伯、芮伯来朝。”。就是说秦成公即位时,梁国国君再次来朝。此梁伯是不是彼梁伯呢?唉!梁国太不,在司马迁笔下是有姓无名呀。从时间上来推算也是两两都可,没办法的事。


                    IP属地:广西25楼2023-06-25 20:12
                    回复
                      公元前655年,晋国的骊姬作乱,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杀,晋公子重耳、夷吾出逃。重耳逃回蒲邑,夷吾逃回屈邑。次年,晋献公派兵攻打蒲邑,重耳逃到翟国。晋献公又派兵攻打屈城,没有攻下。公元前653年,晋献公再次派兵攻打屈城,夷吾准备逃往翟国。《史记.晋世家》曰:“献公遂发贾华等伐屈,屈溃。夷吾将奔翟。冀芮曰:“不可,重耳已在矣,今往,晋必移兵伐翟,翟畏晋,祸且及。不如走梁,梁近於秦,秦彊,吾君百岁後可以求入焉。”遂奔梁。”。意思是冀芮说:“不行,重耳已在翟国,晋国必然会攻打翟国。翟国害怕晋国,灾难必然降临到我们头上。你不如逃到梁国,梁国和秦国很亲近,秦国很强大,晋国不敢去攻打。等国君死后,请他送我们回晋国”。于是夷吾逃到了梁国。这个公子夷吾后来成了晋国的国君,他逃到梁国后如何呢?


                      IP属地:广西26楼2023-06-25 20:13
                      回复
                        《春秋左传》曰:【惠公之在梁也,梁伯妻之。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曰:“将生一男一女。”招曰:“然。男为人臣,女为人妾。”故名男曰圉,女曰妾。及子圉西质,妾为宦女焉。】。这里说的惠公是指晋国的国君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当初夷吾从屈城逃到梁国,梁伯把女儿梁赢嫁给他为妻。说到梁赢,是当时女子取名的习惯,就是嬴姓梁国女子的意思。比如说烽火戏诸侯一笑的褒姒,就是褒国姓姒的女子,所以梁氏是梁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姓之说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梁赢并不等于她姓梁,代表的是国之称号。为了说明另一个问题,现在引入史记的相关记载。《史记 .晋世家》曰:【初,惠公亡在梁,梁伯以其女妻之,生一男一女。梁伯卜之,男為人臣,女為人妾,故名男為圉,女為妾。】。两本书记载的事情基本一样,都是说梁赢生子卜卦的事,但仔细所推敲还是很有意思的。司马大叔记载得比较简洁,说梁嬴生了一男一女,梁伯为他们卜卦,卦曰男孩将为人臣,取名为圉。百度一下这个圉字,你会发现:“其古字形像一个双手戴着刑具的人被关进监牢之中,本义表示关押犯人的牢房”。说来也怪,圉后来贵为太子却去秦国做了人质,我不相信卜卦之说,聊聊而已。《春秋左传》就记载得很生详细:说梁嬴超过了怀孕期还没有生,卜招父与他的儿子为梁嬴卜卦。儿子子说:“将生一男一女。”,卜招父说:“对,。男为人臣,女为人妾。”因此男孩取名圉,女取名妾。到男孩圉去西边为人质时,女孩成了妾为宦女。结合史记和春秋的述说,史记说是梁伯卜卦,春秋说是卜招父与他的儿子为梁嬴卜卦。我很想认为:梁伯名叫卜招父,或者其父、或者其子名叫卜招父,当然更大的可能卜招父是梁伯的大臣。文化水平和历史知识有限,解读不了。


                        IP属地:广西27楼2023-06-25 20:13
                        回复
                          (写作中,待续。肯请批评指教!)


                          IP属地:广西28楼2023-06-25 20:15
                          回复
                            精神可嘉!不过个人愚见意义不大。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23-06-25 22:09
                            收起回复
                              博白鸿远公只能找到公元1429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30楼2023-06-26 18: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