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有一些想法,但感觉在评论区码字不足以讨论和记录,所以特地发个帖子抛砖引玉。
第一,不同朝代的国号有多个来源,首先是最熟悉的以褒义词句取国号,代表性国号就是取自“大哉乾元”的“大元”,“辽以宾铁为号”“金不变不坏”也属于这一类,这个不过多讨论。
第二,是为了彰显本朝正统性、合法性,以与前朝相关的封号或国号为本朝国号,可以细分为四种情况:
(1)以先祖所建政权之国号为本朝国号。这里说的先祖不一定是真正的血缘先祖,前朝也不一定单指“上一个朝代”,也包括出于政治目的等附会的先祖,以及相隔两个朝代以上的所谓前朝。如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那么后“周”的国号就来源于(表面上的)故先祖政权。
(2)以前朝皇帝封授的封号为本朝国号,这种做法是有传统依据的。北魏初定国号时,崔玄伯指出了国号的三个来源,分别是“所生之土”“封国之名”和作为特殊情况的“商人屡徙”殷商国号(古人在讨论国号时常常把殷商视为一个特殊情况)。这种情况的代表性王朝就是曹魏和唐朝,结合唐高祖在安置杨侑的诏书中说的“历数有归,实惟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以前朝封号为本朝国号的原因,无外乎传统与尊重并继承前朝所得之正统,不排除兼而有之。
(3)以特殊寓意为国号,典型的例子是“仍以尔自兹并土,首建义旗,宜以国号曰晋”的后晋。这个和第(1)点是不同的。“大哉乾元”和“铁”“金”都是先于国号而存在,统治者更多的是将本朝国号附会于前者,但后晋以“晋”为国号的逻辑是,先有了首建义旗的行为,再推出“晋”这个国号,这里我个人认为需要从“晋升”“开元”的角度,从字义来理解后晋的国号。当然,其实“晋”与“辽”、“金”差不多,我也感觉容易混淆,但和“大哉乾元”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4)以前朝国号为国号,如“先帝赐姓于唐,为唐复仇,继昭宗后,故称唐”,李嗣源之前的后唐国号“唐”,就是完全沿用李唐(不过后唐似乎也可以称为李唐…)国号。
第三,以开国皇帝个人基业、事迹取国号,这方面的代表是“代”,这个代指的其实是北魏。拓跋珪曾命群臣议国号,其中一种意见就是,魏“开基代北”,宜以“代”为国号,但拓跋珪最终决定以“魏”为国名,不过“代”的意见也说明龙兴之地也是可能被用作国号的。而以“魏”为国号的原因是,“其命惟新”“大名”“神州之上国名”,属于第二类第(3)种情况。
第四,以地理因素取国号,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但不包括曹魏、唐朝这种虽然国号与地名相同但实际上来自政治封授的政权国号。这方面的例子是高昌国,《魏书》对高昌的国号来源记载了两个解释,一是以汉代高昌垒(人文)为名,二是地势高、民众昌盛(人文+自然)故名为高昌。
第五,其他,主要包括一些比较奇特、少见的情形。例如北燕的“燕”,开国的高云被杀后,冯跋平叛并最终登基,但并没有改国号,理由是“陈氏代姜,不改齐国”。也就是说冯跋并没有像李嗣源那样认先帝为家人(见下段),而是在承认江山易主的情况下仍然沿用“燕”的国号,一定要类比的相当于曹丕称汉、杨坚称隋、赵匡胤称周。类似的有后汉不改后晋“天福”年号,因为不忘晋耻,但毕竟国号是改了的,冯跋这个属于比较少见,难以单独归为一类的特殊情况。如果明朝的“明”真的来自小明王或者明教,那么也可以归为此类。
实际情况其实更加复杂,国号来源可能是多元的。比如李克用的养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名义上的兄弟李嗣源登基后,朝臣一度以唐气数已尽为由请求更改国号。但李嗣源认为“安有同家而异国乎”,吏部尚书李琪也认为改国号,则“先帝”遂为路人,梓宫安所托乎”,放弃“唐”号将破坏君臣之义。所以就李嗣源之后的后“唐”国号来说,应该同时受到(类似后周的名义上的)血缘与正统性的影响。刘备以“汉”为国号,一方面是因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另一方面也是身为汉中王的刘备“亦兴于汉中也”。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1e43b20f18f8c54e3d3c5270a2b2dee/05d5ad6eddc451da2f7ef125f3fd5266d1163270.jpg?tbpicau=2025-02-18-05_069b6f60655448d911c0a9949d9c1379)
第一,不同朝代的国号有多个来源,首先是最熟悉的以褒义词句取国号,代表性国号就是取自“大哉乾元”的“大元”,“辽以宾铁为号”“金不变不坏”也属于这一类,这个不过多讨论。
第二,是为了彰显本朝正统性、合法性,以与前朝相关的封号或国号为本朝国号,可以细分为四种情况:
(1)以先祖所建政权之国号为本朝国号。这里说的先祖不一定是真正的血缘先祖,前朝也不一定单指“上一个朝代”,也包括出于政治目的等附会的先祖,以及相隔两个朝代以上的所谓前朝。如后周太祖郭威广顺元年制曰:“朕周室之裔,虢叔之后,国号宜曰周”。那么后“周”的国号就来源于(表面上的)故先祖政权。
(2)以前朝皇帝封授的封号为本朝国号,这种做法是有传统依据的。北魏初定国号时,崔玄伯指出了国号的三个来源,分别是“所生之土”“封国之名”和作为特殊情况的“商人屡徙”殷商国号(古人在讨论国号时常常把殷商视为一个特殊情况)。这种情况的代表性王朝就是曹魏和唐朝,结合唐高祖在安置杨侑的诏书中说的“历数有归,实惟天命;兴亡之效,岂伊人力”,以前朝封号为本朝国号的原因,无外乎传统与尊重并继承前朝所得之正统,不排除兼而有之。
(3)以特殊寓意为国号,典型的例子是“仍以尔自兹并土,首建义旗,宜以国号曰晋”的后晋。这个和第(1)点是不同的。“大哉乾元”和“铁”“金”都是先于国号而存在,统治者更多的是将本朝国号附会于前者,但后晋以“晋”为国号的逻辑是,先有了首建义旗的行为,再推出“晋”这个国号,这里我个人认为需要从“晋升”“开元”的角度,从字义来理解后晋的国号。当然,其实“晋”与“辽”、“金”差不多,我也感觉容易混淆,但和“大哉乾元”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4)以前朝国号为国号,如“先帝赐姓于唐,为唐复仇,继昭宗后,故称唐”,李嗣源之前的后唐国号“唐”,就是完全沿用李唐(不过后唐似乎也可以称为李唐…)国号。
第三,以开国皇帝个人基业、事迹取国号,这方面的代表是“代”,这个代指的其实是北魏。拓跋珪曾命群臣议国号,其中一种意见就是,魏“开基代北”,宜以“代”为国号,但拓跋珪最终决定以“魏”为国名,不过“代”的意见也说明龙兴之地也是可能被用作国号的。而以“魏”为国号的原因是,“其命惟新”“大名”“神州之上国名”,属于第二类第(3)种情况。
第四,以地理因素取国号,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因素,但不包括曹魏、唐朝这种虽然国号与地名相同但实际上来自政治封授的政权国号。这方面的例子是高昌国,《魏书》对高昌的国号来源记载了两个解释,一是以汉代高昌垒(人文)为名,二是地势高、民众昌盛(人文+自然)故名为高昌。
第五,其他,主要包括一些比较奇特、少见的情形。例如北燕的“燕”,开国的高云被杀后,冯跋平叛并最终登基,但并没有改国号,理由是“陈氏代姜,不改齐国”。也就是说冯跋并没有像李嗣源那样认先帝为家人(见下段),而是在承认江山易主的情况下仍然沿用“燕”的国号,一定要类比的相当于曹丕称汉、杨坚称隋、赵匡胤称周。类似的有后汉不改后晋“天福”年号,因为不忘晋耻,但毕竟国号是改了的,冯跋这个属于比较少见,难以单独归为一类的特殊情况。如果明朝的“明”真的来自小明王或者明教,那么也可以归为此类。
实际情况其实更加复杂,国号来源可能是多元的。比如李克用的养子、后唐庄宗李存勖名义上的兄弟李嗣源登基后,朝臣一度以唐气数已尽为由请求更改国号。但李嗣源认为“安有同家而异国乎”,吏部尚书李琪也认为改国号,则“先帝”遂为路人,梓宫安所托乎”,放弃“唐”号将破坏君臣之义。所以就李嗣源之后的后“唐”国号来说,应该同时受到(类似后周的名义上的)血缘与正统性的影响。刘备以“汉”为国号,一方面是因为“汉”是“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另一方面也是身为汉中王的刘备“亦兴于汉中也”。
![](http://tiebapi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1e43b20f18f8c54e3d3c5270a2b2dee/05d5ad6eddc451da2f7ef125f3fd5266d1163270.jpg?tbpicau=2025-02-18-05_069b6f60655448d911c0a9949d9c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