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第一次见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姚海军之前,我就听过他东北林场工人出身的传言,所以见面握手的瞬间我注意到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这个曾在林海伐木十年的人,右手软得像新鲜的奶油,是我碰触过最柔软的一只手——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只手是【当代科幻研究】领域最值得研究的对象。
科幻的研究材料空前丰富,有奇人、有轶事、有数之不尽的各色文本可供切入,但我们的科幻研究成果却趋近为零,有数的几位学院研究者视而有见,恰好避开了所有现实课题,转向满清民国考古和对海外同行论文的“借鉴”,看似所有方面都涉及了,却精准地避开了对活着的作品和活着(创作中)的作家的研究。
这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平时讲话喜欢插点深奥难懂的学术名词和外文一样,有意无意地跟听的人打一个信息差。
从鲁般到陈梓钧,从小杨枫到张冉刘洋陈楸帆慕明吴岩韩松……将目光从作品转移,聚焦到创作它们的群体——人的身上时,我时时禁不住联想到一个词:精英。
这类人的手说不定全都跟姚的手一样柔若无骨。
但同时,在他们的文思表达中,
有人想成为精英,有人为精英身份纠结,也有人试图构建精英的自我形象,有人以精英自居意欲谋取话语霸权,还有人从精英视角(叙事)中摸索着想要转回普通人的身份。你会看到,即使是极小范畴内的精英叙事,他们也是各讲各话,各谋其事。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
因为【当代科幻研究】最根本和首要的使命就是回答一个问题:科幻是什么?
然而研究者们对这个基础问题集体哑火(原因其实也与本文主题有关),百度和维基百科上关于科幻那长篇大论的定义总是些很有些年头、荒谬得有些可笑的鬼话,无论如何大谈特谈科幻的(1)审美准则与(2)价值标准;
都会故意漏掉关键的部分不告诉你——这些都是谁的(3承载对象)准则和标准?
一个林场工人的手为何会变得这样柔软?
用通俗的人话来讲,就是——
为什么今天的科幻……从创作到阅读是如此的割裂……一篇科幻小说……明明作者自己写得很嗨,编辑觉得很棒很值得分享,发表后读者们却不买账甚至纷纷感受到侮辱?
又为什么……一些侥幸拿了一两个科幻奖项的菜鸟作者,性情大变,变得十分倨傲,不仅不帮衬新人,反跳到科幻老鸟的皇位上对后来者大加嘲讽?
我想,读到这里,你们大约猜到了答案。
原创科幻历经这么多年,能够争得普通读者共鸣的作品越来越少,或可以推卸为新媒体分流、文学读物受众面日渐萎缩及资本营销等等……但掩盖不住的另一个突出因素是精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审美观正在与普通读者加速脱节——这类发生在人身上的变化为何如此剧烈与明显?
所以你看,我写这一系列关于精英的文章,并非文学评论或者批评这么简单,它相当程度走进了中国科幻研究的最前沿(尽管就实际情况而言依然是很低等的水平),同时,主题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我始终认为那些仅提供个人好处(学分学位)、却不具备普遍现实意义(目标)的科幻研究都是浪费国家资源的学术垃圾。
我不指望自己就上述问题给出高分的答案(论文评分),而是提供一种切入现实生活与实际社会问题的思路(这一思路在过去是禁区)。
猛烈的批评,自然有人是出于恨意,但也有人抱有大的心气和志向,这种“大”若针对人,至少也是以某一个群体的“人”为起点,以直面种种伪饰之下的真实为终极。
如在下一期的科幻解剖室:《不可不爱,不可太爱》当中,
我们将解剖一位迄今为止(系列文章中)咖位最大的大佬,以此来观察中国科幻褪尽华裳之后的另一番模样。
这个曾在林海伐木十年的人,右手软得像新鲜的奶油,是我碰触过最柔软的一只手——直到今天,我都认为这只手是【当代科幻研究】领域最值得研究的对象。
科幻的研究材料空前丰富,有奇人、有轶事、有数之不尽的各色文本可供切入,但我们的科幻研究成果却趋近为零,有数的几位学院研究者视而有见,恰好避开了所有现实课题,转向满清民国考古和对海外同行论文的“借鉴”,看似所有方面都涉及了,却精准地避开了对活着的作品和活着(创作中)的作家的研究。
这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平时讲话喜欢插点深奥难懂的学术名词和外文一样,有意无意地跟听的人打一个信息差。
从鲁般到陈梓钧,从小杨枫到张冉刘洋陈楸帆慕明吴岩韩松……将目光从作品转移,聚焦到创作它们的群体——人的身上时,我时时禁不住联想到一个词:精英。
这类人的手说不定全都跟姚的手一样柔若无骨。
但同时,在他们的文思表达中,
有人想成为精英,有人为精英身份纠结,也有人试图构建精英的自我形象,有人以精英自居意欲谋取话语霸权,还有人从精英视角(叙事)中摸索着想要转回普通人的身份。你会看到,即使是极小范畴内的精英叙事,他们也是各讲各话,各谋其事。
我为什么要讲这些?
因为【当代科幻研究】最根本和首要的使命就是回答一个问题:科幻是什么?
然而研究者们对这个基础问题集体哑火(原因其实也与本文主题有关),百度和维基百科上关于科幻那长篇大论的定义总是些很有些年头、荒谬得有些可笑的鬼话,无论如何大谈特谈科幻的(1)审美准则与(2)价值标准;
都会故意漏掉关键的部分不告诉你——这些都是谁的(3承载对象)准则和标准?
一个林场工人的手为何会变得这样柔软?
用通俗的人话来讲,就是——
为什么今天的科幻……从创作到阅读是如此的割裂……一篇科幻小说……明明作者自己写得很嗨,编辑觉得很棒很值得分享,发表后读者们却不买账甚至纷纷感受到侮辱?
又为什么……一些侥幸拿了一两个科幻奖项的菜鸟作者,性情大变,变得十分倨傲,不仅不帮衬新人,反跳到科幻老鸟的皇位上对后来者大加嘲讽?
我想,读到这里,你们大约猜到了答案。
原创科幻历经这么多年,能够争得普通读者共鸣的作品越来越少,或可以推卸为新媒体分流、文学读物受众面日渐萎缩及资本营销等等……但掩盖不住的另一个突出因素是精英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审美观正在与普通读者加速脱节——这类发生在人身上的变化为何如此剧烈与明显?
所以你看,我写这一系列关于精英的文章,并非文学评论或者批评这么简单,它相当程度走进了中国科幻研究的最前沿(尽管就实际情况而言依然是很低等的水平),同时,主题探索的脚步并没有就此停止……我始终认为那些仅提供个人好处(学分学位)、却不具备普遍现实意义(目标)的科幻研究都是浪费国家资源的学术垃圾。
我不指望自己就上述问题给出高分的答案(论文评分),而是提供一种切入现实生活与实际社会问题的思路(这一思路在过去是禁区)。
猛烈的批评,自然有人是出于恨意,但也有人抱有大的心气和志向,这种“大”若针对人,至少也是以某一个群体的“人”为起点,以直面种种伪饰之下的真实为终极。
如在下一期的科幻解剖室:《不可不爱,不可太爱》当中,
我们将解剖一位迄今为止(系列文章中)咖位最大的大佬,以此来观察中国科幻褪尽华裳之后的另一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