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设军机处:清代军机处的设立,对清代有什么重要意义设立军机处是雍正帝改革前清政治统治机构的一项力举。自此,历经二百余年的军机处,代替了议政五大臣会议,实际上相当于清以前各朝代的宰相,悉数听命于皇上一人,君权至上达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高峰…雍正七年二月,世宗即发出上谕,历数准噶尔罪恶,兴兵讨伐准噶尔,但因路途遥远,军需粮秣,急需专门班子承办,且军报频繁紧急,既须迅速处理,尤应慎密。为使战争顺利进行,世宗于七年六月发出上谕,设立军机房,并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主持办理军需一应事宜,办公地点即在隆宗门内、乾清门外西偏小平房内。雍正八年,改名为办理军机处。雍正十年春,世宗命大学土等议定军机处印信。三月初三,大学士遵旨议奏用“办理军机处印信”字样,雍正即命交礼部铸造,并将印信保存于军机处,派专员管理,同时将印文通知各省及西北两路军营。从此,军机处正式成为定制。军机处设立之初,主要办理战事。雍正九年,世宗认为山东登州是滨海重镇,所辖地方辽阔,只有六千兵丁,怕不够用,遂命军机大臣详细讨论,是否酌量增添兵额。雍正十年,西路军大本营要移驻穆垒,雍正择定六月初四启行,于四月十三命军机大臣通知岳钟琪,将一切事宜须先留心备办,但军营切宜慎密,以防漏泄。随着时间的推移,军机处的办事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机要政事。雍正每天召见军机大臣。寅时(三~五点)军机大臣、章京进入值房,辰时(七~九点)皇帝召见或有紧急事务,提前召见,每天召一次,有时几次。军机大臣退出后,按皇上旨意,书写事件,基本内容为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不当等军国大事。撰批抄写后,密封发出,叫做“寄信上谕”,因由内廷直接寄出,故又称“廷寄”。后经张廷玉规划,形成套制度。凡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的,叫“军机大臣字寄”;凡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的,叫“军机大臣传谕”。字寄、传谕的封函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印信,保密程度较高,且传递速度快捷。面奉谕旨,草拟缮发是军机处的主要任务。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函件封后交兵部,由驿站传送。凡标有“马上飞递”字样的,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则另写日行数于函面,或四五百里,甚至有八百里的。它既保证了中央政令的严格贯彻,速度又较其他公文快,从而提高了清朝政府的行政效率。另外,官员所上奏折,皇帝亲自阅览之后,每日寅、卯二时发往军机处录副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