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在犹豫,董昭却已送来荀攸亲笔所写的劝进书。“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
他看着那些熟悉的字迹用一种非常不熟悉的语气娓娓叙述着满篇完全在意料之外的话语,一时间只是茫然。
那晚他终于敲开了荀攸的家门。
对于他的来访,荀攸似乎并无惊讶,尽管自从他让荀彧随军之后他就再没有私下见过荀攸——不愿,也是不敢再见。如今突然见了,荀攸也只是恭恭敬敬地请他入内,奉上香茶,然后端坐在他身侧等他开口。曹操抿着茶,却不知当说些什么。他思量许久,终是开口道,“当年奉孝与孤论,也曾说过,大汉四百余年,虽临倾覆,威仪尚存人心;他郭奉孝一心为孤,对汉室却也有两分割舍不下的。他劝孤道,若天下皆平,四海归心,王公尊号,自会随之而来;但若天下未平,人心未定,则不当强求。”
曹操顿了一顿,看着荀攸,似乎在等荀攸发话评论,但是荀攸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于是曹操续道,“只是孤老了,公达,孤当真老了。人若是老了,总不免有些念想,想为子孙后人留些东西。”
荀攸仍是不说话,于是许久他们两人真是安静地对坐。
“公达,你说,”曹操突然又是问道,“奉孝若在,他是像你这样,还是像文若那般?”
这问题问得好没道理。
但荀攸反倒抬起头来,肃然答道,“大汉威仪,文若割舍不下,攸又如何能割舍?奉孝既然也曾对丞相这般说了,丞相当知他内心所想与文若,与攸,皆是一般。丞相亦为汉臣,可当真能舍弃了这四百余年的王庭?”
曹操一愣,心下惶惶,却又忍不住生出一丝怒意。他重重地哼了一声,拍案道,“既然如此,公达所写劝进书却是何意?行权宜之计,为保命乎?”
荀攸缓慢而沉重地摇头。“攸与奉孝,和文若却终有不同的,”荀攸轻声道,“文若乃天子尚方剑,终有不能为丞相所用之时。攸,为公掌中剑。无论事之大小,攸定秉本心谏劝,但若丞相已有决议,攸亦会尽己所能为丞相谋划;王公之位如何,天下至尊亦然。奉孝也是如此,当年才会劝丞相忘了友若之事。”
曹操心下激荡,却反而不知该说些什么应答。又是静了许久,他道,“公达,明年孤当再南征孙权;公达可随孤同往。”
“哦?”荀攸显得两份惊讶,但他随即微微一笑,却是笑得无比坦然而温顺。“是,丞相,”他答。
曹操一愣,这才想到或许他这话提得太过突兀,以至于叫荀攸会错意了。“公达!”他急急呼了一声,一把拉过荀攸的手紧紧握住,然后说道,“公达,你莫要想岔了!这些年屡征巢湖却不得利,孤却是当真觉得缺一个心腹谋士在身边。公达奇计天下无匹,可谓孤掌中利剑,定能助孤一举扫平江东!”
荀攸又是一笑,笑容和方才坦然而温顺的微笑也并无两样。“是,丞相,”他又重复了一遍。
终、归鞘
建安十九年,曹操再征孙权,荀攸随军。
大军还未行至前线,荀攸却已倒下,弥留不过数日,便薨于寿春城中。初始曹操只是震惊。荀攸还小他两岁,平日里也从未听说有过什么病痛,怎生去得如此突然!有那么一刻,无数种猜测在曹操脑海中打了一个转。难不成军中有疫?难不成荀攸他终究还是会错意了?难不成是遭人陷害?
惊怒之下他开始着手彻查,这才终于叫跟了荀攸多年的家人站出来,胆战心惊地告诉他,其实荀攸已经病了很多年。建安八年征袁谭归来,荀攸便染上了胃疾,亲兵断断续续地报道,但他自己略懂医术,善于调养,于是一直未有大患。只是两年前荀彧故去,荀攸心神大乱,好几个月饮食失调,又是上了年纪,病情急剧恶化,后来却是怎么服药都不得益处了。如今随军出征,不能安居调养,自然是一日不如一日,终究未能扛过去。
曹操听完,只觉得胸中空荡荡的;虽想大哭一场,却又不知道还有谁能陪他对泣。
收整荀攸遗物的时候,曹操突然发现,荀攸一直带在身边的佩剑似乎有几分眼熟。他拿起剑来翻来覆去看了片刻,最后拔剑出鞘,便意识到这正是当年他送于郭嘉的双剑的其中一柄,只是另配了剑鞘。难怪当年郭嘉的佩剑却只有一柄;这另一柄却是送给荀攸了。
于是十余年之后,双剑终又归于一处,尽管交相辉映,无坚不摧都已成为回忆。
曹操偶尔也会从剑架上拿下沾满灰尘的宝剑,然后将剑拿在手里把玩。可是这些年来,双剑从未出鞘。
曹**后也不过几年,这双宝剑便不在架上了;定是被曹丕拿去赏于什么人了,却也不知确切。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