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哲学范式重构:双重视域世界观构建了唯一的世界观哲学
独特的哲学必然有独特的范式。作为从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决定其他哲学范式至多是参考或借鉴,要求我们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有效阐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其整个理论体系的新的哲学范式,这一哲学范式就是世界观范式。正如恩格斯指出,现代唯物主义“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6. ],虽然许多哲学都有世界观,但唯有马克思主义凭借其独特的双重视域世界观,真正构建了唯一的世界观哲学。
在此,为便于进一步探讨,需要首先厘清一个概念性问题,即:关于“世界观哲学”这一概念的辩证把握和精准适用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哲学按其概念便是世界观哲学”[ 海德格尔 . 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 M ] . 丁耘译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7. ]。持此观点者比较普遍,如“哲学是理论化、体系化的世界观”这一论述的广泛存在就是证明。但是,结合哲学史具体辨析,这种观点及表述是值得商榷的。如就绝大部分传统和近代哲学而言,其理论化体系化建构的理论原点和逻辑起点是本体论,世界从属于本体,没有本体就没有世界;世界观从属于本体论,没有本体论就没有世界观;世界被当成一个不言自明的范畴,并未形成具体实在的哲学意涵;其哲学范式主要属于本体论范式,不能归为世界观哲学。就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而言,绝大部分以主体论为主导,主体论范式取代本体论范式,世界及世界观逐步淡化虚化,也不能归为世界观哲学。唯有马克思主义的双重视域世界观,坚持从世界本身出发来解析和考察世界,“第一次对唯物主义世界观采取了真正严肃的态度,把这个世界观彻底地(至少在主要方面)运用到所研究的一切知识领域里去了”[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7. ],是唯一的世界观哲学。
纵观人类哲学史,唯有马克思主义构建了“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4. ],其他所有哲学的历史观都属于唯心主义。探究理论构建的世界观根源,唯有马克思主义超越旧哲学关于“世界是单一的”[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 ]这一根本性缺陷,科学构建双重视域世界观,在人的世界为人性及意识的生成及发展变化找到了唯物主义的安身立命之所,解决了“费尔巴哈所没有回答的问题:人们是怎样把这些幻想‘塞进自己头脑’的?”在此,辩证分析《导言》中被广泛引用的一段论述:“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可以得到以下两个基本结论:第一,马克思认为其他所有理论都是不彻底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理论能否彻底的关键取决于能否把人性的生成及发展变化的根源归于人本身,是从人的外部性世界(神或自然界)探究人性,还是从人的内部性世界(内在的人类社会视域维度)探究人性?所有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从人的外部性世界探究人性,无一例外都走向了唯心史观。唯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统一的双重视域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第一次真正把人从外部性世界拉回人的世界,“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科学构建了“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4,295. ],即“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基于上述解读,我们还可以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及理论化体系化建构的基本过程,进一步确证和深化对双重视域世界观的理解把握。具体看,可分为四个阶段,即:立场转向、基本成形、理论深化、详细制定。其中,前两个阶段扬弃超越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实现向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新世界观的根本立场、核心观点和基本看法;后两个阶段,属于对新世界观的理论深化、系统建构阶段。
第一阶段:立场转向。《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开始批判唯心主义世界观,世界观的根本立场发生根本性转向。众所周知,马克思曾一度倾向于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莱茵报》时期,在现实政治问题和利益问题所引发的论战与思辩中,马克思深入批判“假象的世界观”和“本质的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6. ],批评当权阶层的“两种尺度和两种天平”“两种世界观和两副眼镜”[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2. ],明确指出“莱茵法学的根本缺陷——它的二重性的世界观”[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6. ]。1843年7-8月,马克思在克罗伊茨纳赫研究国家学说和宪政史,研究欧美各国历史特别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进一步推动世界观立场转向。
第二阶段:基本成形。在《导言》《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及黑格尔派的批判扬弃,彻底转向唯物主义,并超越旧唯物主义,形成双重视域世界观。同一时期,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这些经济事实形成了产生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这些阶级对立,在它们因大工业而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里,因而特别是在英国,又是政党形成的基础,党派斗争的基础,因而也是全部政治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1844年夏,恩格斯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开启长达40年的并肩战斗和伟大友谊。
第三阶段:理论深化。在《手稿》《神圣家族》《提纲》中,重点通过对“人”“自然”“经济”“哲学”“历史”“劳动”“异化”“资本”“共产主义”等范畴的考察和研究,进一步深化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和扬弃,新世界观的理论构建逐步深化。《手稿》中,马克思重点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继承和对黑格尔的批判,深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劳动(实践)等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达成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并存与统一。《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以“现实人道主义”和“现实的个体的人”[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53. ] 超越费尔巴哈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及抽象的个人,进一步深化唯物史观相关理论。《提纲》中,马克思通过“实践”彻底扬弃费尔巴哈,正式形成“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即世界观理论逻辑的彻底生成,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即世界观体系化建构的起点。
第四阶段:详细制定。在《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着手“详细制定”新世界观。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再次会面时,马克思已经“大致完成了阐发他的唯物主义历史理论的工作,于是我们就着手在各个极为不同的方面详细制定这种新形成的世界观了。”[ 马克思,恩格斯 .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 M ]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2. ]《形态》首次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详细制定及体系化建构。
以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形成及理论化体系化建构的大致过程。之后,则是体系性拓展、实践性运用及持续性成熟完善。从双重视域解读出发,结合文本论述和有关解读,可以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从世界观核心观点到整个体系的视域路径及理论过程简要梳理如下:整个世界(主张自然界和人的世界双重视域客观存在并辩证统一的世界观➟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自然界之第一重视域维度(唯物论➟物质统一性)&人的世界之第二重视域维度(社会关系论➟人的主体性)➩现实的个人论(人是基于自然存在物之上的社会存在物)➩实践论(生产/劳动→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与解放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辩证法(矛盾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和始终。根据上述梳理和前文论述,应该不难看出,双重视域世界观确实能够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是整个体系的理论原点和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世界观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