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我要先讲了,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在县境内奔腾交汇。东隔北盘江与望谟县为邻,南隔南盘江与广西乐业、田林、隆林三县相望,西倚安龙县,北与贞丰县接壤,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20余个民族。县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热冬吸,雨热同季。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1米,平均海拔830米,年均日照1514小时,年均气温19.2C。,年无霜期305天,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立体气候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林,适应各类植物的生长。
册亨县-历史沿革
册亨县境夏属鬼方,春秋属国,战国属大夜郎国,秦属大夜郎国地,汉属谈指县,梁属东乌蛮地;唐代先后属矢部东端地、罗甸国地;宋代先后属广南西路、茂龙羁糜州、泗城州,元代属那历州;明代属广西泗城州江外甲;清代先后属安隆洞长司、西隆州。清雍正五年(1727)设置册亨州同。清道光十六年(1836),册亨州同改称理苗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改称理民州。民国3年(1914)废州制,设置册亨县,先后属贵州省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区专员公署分别驻安顺、兴仁)。1951年5月16日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先后属兴仁专区、兴义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1957年8月,国务院批准县人民委员会由册阳迁往者楼建新县城。1958年12月29日,撤消册亨县建置,并入安龙县。1951年8月18日,恢复册亨县建置。1965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册亨县,改称册亨县布依族自治县,仍属兴义地区。1981年9月21日,册亨县布依族自治县划归新置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撤消自治县建置,改设册亨县。
1991年末建镇并乡撤区,将原来了个区(镇)、38个乡(镇)改划为14个乡镇,辖10个居委会,185个行政村,994个村民组。

册亨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珠江上游两大支流南、北盘江在县境内奔腾交汇。东隔北盘江与望谟县为邻,南隔南盘江与广西乐业、田林、隆林三县相望,西倚安龙县,北与贞丰县接壤,总面积2598平方公里。居住着布依、汉、苗、壮、仡佬等20余个民族。县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热冬吸,雨热同季。最高海拔1634米,最低海拔301米,平均海拔830米,年均日照1514小时,年均气温19.2C。,年无霜期305天,具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立体气候特点,素有"天然温室"之林,适应各类植物的生长。
册亨县-历史沿革
册亨县境夏属鬼方,春秋属国,战国属大夜郎国,秦属大夜郎国地,汉属谈指县,梁属东乌蛮地;唐代先后属矢部东端地、罗甸国地;宋代先后属广南西路、茂龙羁糜州、泗城州,元代属那历州;明代属广西泗城州江外甲;清代先后属安隆洞长司、西隆州。清雍正五年(1727)设置册亨州同。清道光十六年(1836),册亨州同改称理苗州,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改称理民州。民国3年(1914)废州制,设置册亨县,先后属贵州省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区专员公署分别驻安顺、兴仁)。1951年5月16日成立册亨县人民政府,先后属兴仁专区、兴义地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地区。1957年8月,国务院批准县人民委员会由册阳迁往者楼建新县城。1958年12月29日,撤消册亨县建置,并入安龙县。1951年8月18日,恢复册亨县建置。1965年11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消册亨县,改称册亨县布依族自治县,仍属兴义地区。1981年9月21日,册亨县布依族自治县划归新置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同时撤消自治县建置,改设册亨县。
1991年末建镇并乡撤区,将原来了个区(镇)、38个乡(镇)改划为14个乡镇,辖10个居委会,185个行政村,994个村民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