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环境描写写得很好,心里描写也不失时机,但一些地方似乎有些文理不通。楼主写周瑜说话,似乎喜欢用“浅笑”“吐句”等。
“周瑜看着吕蒙认真的表情,浅笑:‘子明,这么好的机会,我怎么会让与他人?备马,赶回江东!’‘可是,你还病着呢。’又是浅笑:‘无碍,听到这个消息,什么病都好了。’”一段,相隔甚近,用了两个“浅笑”,似乎不妥。
“周瑜低头不语,良久,苦笑着站起,看着一个个忿忿不平的年轻将领,吐句:‘回城,待罪。’”一段“吐句”显得颇为不自然。
“‘罪将周瑜拜见主公。’孙权几乎要站起把他扶起来:‘你先起来吧。’‘谢主公。’起身,抬头,目光似箭,锐利却短促,看着他的目光,看着他消瘦的面容,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孙权承认,他再次被他打败:‘周瑜,你屡屡恃权傲上,不听军令,独断专权,你可知罪?’周瑜嘴角扬了一下:‘周瑜知罪,请主公治罪。’群臣哗然,这个权冠江东的大都督这么容易就认罪了?孙权愣住了,知道他遵旨而归,并且没带一兵一卒,已是怒气消掉大半,不知道该怎样治他的罪,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周瑜的罪定不得,放佛是看出他的为难,周瑜朗声道:‘罪将不听军令,乃七禁令之一,按罪当斩!’斩?怎么可能?要是把他斩了,江东十万将士全都得造反。‘公瑾言重了。’‘言重?本当如此。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何况罪将,请主公按律行事。’顿了顿:‘怎么?主公是不想,还是不敢。’孙权拍桌而起;‘周瑜,你放肆!’‘我的确放肆,主公今日若不斩我,来日我会更加放肆!’周瑜扬声。‘你!’”一段,不知道为什么周瑜是“扬声”。“怎么?主公是不想,还是不敢。”我难以想象是周瑜说的。“我的确放肆,主公今日若不斩我,来日我会更加放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句有些搞笑。
我不知道周瑜狂妄是哪里记载的,竟敢这么跟孙权说话。而以周瑜性格分析,就算他心存怨气,也不至于如此。这一段我看得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