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吧 关注:121贴子:21,053

回复:永乐皇帝为什么要七下南洋? 为什么派一个回回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辽、金、元、明、清这五代的1000年,都是外族打进中原来加以统治的。其中辽、金、元、清是外族,大家都是同意的,明朝是不是外族呢?现在新的考证说明太祖朱元璋不是汉族而是回族,这已经证明了。
----------------------------------
周有光 
我国德高望重的著名语言学家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语言文字应用委员会研究员
他的话可是有份量的
以他的身份
他没必要哗众取崇


吕加平 是“外行”或者说是“民间史学家”
他提到的台湾人的研究
要是能找到就好喽


31楼2006-02-15 08:32
回复
    一九九三年,她把心交给了他


    34楼2006-02-15 08:35
    回复
      夫“敲”妇“审


      35楼2006-02-15 08:35
      回复
        不好意思,老了


        36楼2006-02-15 08:36
        回复

          在中国历史上,心理变态的统治者,特别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肇创大业的帝王,总是期望后代也能扮演自己成功扮演过的角色,而常对具有正常心理的接班人不满。如秦始皇觉着太子扶苏太懦弱,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太仁柔。朱元璋也是如此,因自己异常冷酷,便总怀疑太子朱标心理不够坚强,“一日,窃令人载尸骨满舆当其前激发之”,心理正常的朱标哪里见得这种丧失人性之举,不胜惨蹙,合掌连称:“善哉!善哉! ”[25]也像许多心理变态的施虐狂一样,朱元璋对杀人的手法极感兴趣,花费心思创立了许多酷刑,“自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刷刷去皮肉;有枭令,以钩人脊悬之;有称竿,缚置竿杪,悬石称之;有抽肠,亦挂架上,以钩入谷道钩肠;有剥皮,剥赃酷吏皮置公座,令代者坐警以惩;有挑膝盖;有锡蛇游等法”[26]。朱元璋热衷于将人皮完整剥下保存展示,也很喜欢让尸体长期悬挂示众,以致连国子监这样的育才之地也总是“悬尸连比”[27]。为了满足自己的施虐欲望,朱元璋不仅喜欢杀人,还喜欢欣赏人面对死亡的恐怖与痛苦。医人王允坚卖毒药与人,事发,朱元璋命将王允坚带到自己面前,先强迫他服下他自己配制的毒药,等毒性发作,又用粪清插凉水为他解毒,次日则将他枭令示众。朱元璋将此事写入《大诰三编》,描述得非常细致,可见此事曾使朱元璋获得极大心理满足,事过之后,仍觉回味无穷。朱元璋还喜欢仪式化的死刑执行方式,铲头会就是一例。他“恶顽民窜迹缁流,聚犯者数十人,掘地埋其躯,十五并列,特露其顶,用大斧削之,一斧去数颗头,谓之铲头会”[28]。当过和尚的朱元璋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斩杀和尚,心里一定十分畅快。 

          二 

          洪武时期有过不少次大规模杀戮行为,小规模的或单个的诛杀更是每日不断。这些杀戮的共同心理基础,就是上面揭示的朱元璋强烈的攻击冲动和旋虐倾向。其中一些是朱元璋这种病态心理发作的无辜受害者,并无其他缘由;另一些、特别是针对某一类人的杀戮,则往往与其他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功臣集团的覆没,是明初政治史上的大事。朱元璋对功臣集中地、成批地诛杀,主要有两次,这就是胡惟庸之狱和蓝玉之狱,两次诛杀达三四万人。正如史家们所分析的,朱元璋之消灭功臣集团,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功臣们恃功自傲,贪婪地揽取权力和财富,所行多不法;二是朱元璋对功臣们怀有深刻的猜忌心理,将他们视为皇权的最大威胁,不除之不能心安。两者之中,尤以后者为要。建国之前的龙凤八年(1362)曾发生淮西骁将邵荣谋反和谢再兴叛变事件,这无疑会在素性“雄猜”的朱元璋心里投下一层阴影。龙凤十一年(1365),朱元璋曾对“赵普说宋太祖收诸将兵权”大加赞赏[29],可见那时他已考虑到功臣威胁问题,不过,当时朱元璋还认为不一定非要使用极端手段,因而他批评汉高祖刘邦“内多猜忌,诛夷功臣”,而称赞唐太宗李世民“能驾驭群臣,及大业既定,卒皆保全”[30]。即位之后,开始他虽经常斥责功臣们的不法行径,但还是予以优容,想保全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权力越来越热恋,想法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权力学原则,最高统治者与部下之间需要有一个政治空白区,这样最高统治者地位才有保障,他才会感到安全。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正是对这项原则的形象诠释。朱元璋投军之后,受到郭子兴赏识,地位上升很快。攻克和州后,奉命总诸将,除汤和“奉约束甚谨”外,其他将领多与之等夷,“莫肯为下”[31]。其后南渡大江地盘日扩,权力日增,朱元璋与部下之间拉开一些距离,正如《国榷》卷一所说,“诸将以次臣属焉”,但在同心创业之时,双方也就不可避免地保持着一种亲密关系。明朝建立后,君臣名份大定,通过礼仪规定、权利分配,双方之间距离增大。但是,正如朱元璋所说,“创业之谋,与卿等劳心苦力,艰难多矣”,天下是大家浴血奋战共同打下来的,权利的分配也就多有分享性而较少恩赐性色彩。而且大家都起于贫贱,有的功臣还与朱元璋自小相识,一起成长,相互熟悉了解,对朱元璋很难产生臣下对君主所应具有的神圣感。这种情形,自然会使朱元璋觉得功臣的权位离皇权太近。每个最高统治者都需要一个政治空白区,权力欲越强,猜忌心越重,所需要的政治空白区就越大。朱元璋恰恰是中国历史上权力欲最强、猜忌心最高的皇帝。他不仅取消了宰相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以凸显皇位的突兀孤高,还导演了一幕历史上最残酷的“狐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32]。 
          


          39楼2006-02-15 08:48
          回复
            台湾马明道(1908—1991)先生参照该书及明正史、野史、史学家的评述、回民口碑传说,对明朝王室的族属和宗教信仰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考证,于1973年写出《明朝皇家信仰考初稿》一书。书中列举了大量史料和调查材料,通过分析研究和推论,确认朱元璋、马皇后及其家族和亲戚均为回回。
            ------------------------------

            哈哈~~~~~~~
            终于被我找到喽


            54楼2006-02-15 08:56
            回复
              我倒~你是怎么找的.


              55楼2006-02-16 10:32
              回复
                 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于1500游历中国,于1516年在当时奥斯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用波斯语写成《中国纪行》一书,作为礼物奉献给土耳其素丹赛利姆一世。该书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状况。作者出于穆斯林的宗教感情,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介绍了明朝王室与伊斯兰教的关系,说:“宫廷内有皇帝专用的清真寺,有宣礼员,主麻日(星期五)皇帝到城外的清真寺做聚礼,以及穆斯林文臣武将对明朝开国的贡献、皇帝对他们的重用等。说:“从皇帝的某些行为看,他已信奉伊斯兰教了,然而由于害怕丧失权力,他不能对此公开宣布。这是因为他的国家风俗和法规所规定的……。”阿里·阿克巴尔的描述是他亲眼所见,与中国民间的传说相吻合。


                58楼2006-02-16 20:03
                回复
                  禅者 

                  什么是如何,不是如何?
                  本来就是
                  两本历史书籍证明哦

                  哪个明朝的专家的反驳里面竟然不提他的同行的研究
                  足见其心虚
                  在回避
                   
                  要尊重历史

                  欢迎理性辩论

                  你再出口成脏
                  我就删除你的帖子


                  63楼2006-02-25 00:22
                  回复
                    碑文可以怎么写就怎么写
                    就如他极力掩饰他当和尚的历史一样

                    所以碑文不足以为证


                    65楼2006-02-25 00:50
                    回复
                      龙兴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礼佛于此,为朱元璋的发祥地。龙兴古刹建于明兴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亲自写了《龙兴寺碑》碑文,御书“第一山”碑,制定了一部《大龙兴寺律僧法》。明初的龙兴古刹,规模宏壮,拥有佛殿、法堂、僧舍共三百八十一间,为我国名刹之一。明清二代,古刹多次遭兵、火之灾,规模逐渐缩小。到清末,古刹面积仅有明初时的二十分之一。文革初期,又遭人为破坏。 
                       龙兴寺的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幼年时削发为僧的皇觉寺,原在凤阳县西南6公里处,后废于战火。朱元璋当皇帝后,想起少年为家的皇觉寺,便在日精峰下重建,并改为今名,又亲撰《龙兴寺碑》文。龙兴寺由中都名材营建,雕刻精细,规制宏壮,等级甚高。《大明洪武实录》载:“(龙兴寺)佛殿、法堂、僧舍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寺内原藏有朱元璋画像、铁像以及铜镬、铸有铭文的铁磐。明清两代名人诗词题刻琳琅满目,嵌于东西两廊。龙兴寺自兴建至今已600多年,现尚存有殿阁20余间。“龙兴古刹”牌坊、“皆大欢喜”牌额、明铸大铜镬、铜钟、明万历诗碑以及僧侣做斋饭用的四只铜锅等文物,至今完好无损。 
                      ------------------------

                      介绍的够详细哦
                      可就是不提这个龙兴寺的方位
                      因为不是通常的面南背北哦


                      66楼2006-02-25 01:23
                      回复
                        陈梧桐先生认为,目前一些认定朱元璋是回族的论说都是站不住脚的。 
                         ------------------------------------------

                        所说并不全面!本人可以从其他方面提出反面意见!第一,仅凭相貌确定民族是不可取的!回族并非外来民族,只是有其他民族血缘而已,阿拉伯人以及波斯人在泉州一带比较多,民族融合也就大一些,后代的相貌像西、南亚的比例也就大一些!第二,马皇后的“马”姓问题!的确,“马”姓有回汉之分,但这是个常识性问题,马皇后的确是回族,史学界早有定论,此不赘述!第三,朱元璋身边的确有很多回族,正德皇帝也信奉伊斯兰教,但我觉得这和朱元璋的民族问题并没有太大关系吧?所谓《朱氏世德碑》、《皇陵碑》中没有朱元璋的民族问题,但是请试想一下,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中原盛行过的宗教只有佛教、道教以及一些自然崇拜!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强行推广一个外来宗教是极其困难的,甚至老百姓也不会接受一个信奉外来宗教(或者说一个少数民族,毕竟不像女真、蒙古一样有那么多人)的皇帝!外来宗教的渗入毕竟是困难的,太平天国以天主教为基础的“拜上帝会”不也失败了?基督教传入不也是使用武力?在这种局面下,哪位统治者会公开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更何况当时皇权并不稳定,协助朱元璋起家的功臣们都是“功高盖主”,有些身子能和皇帝平起平坐!接着说,朱元璋的明孝陵,虽然是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但其局部还能看出一些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当然不排除当时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还有一点最重要,楼主引观点的提出者就有问题,他没有分清起码宗教与民族的区别!信仰与民族是有很大区别的,如果朱元璋是回族,那么由于其显赫地位,他的后代必然也是回族,但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不敢公开身份,正德皇帝信仰伊斯兰教也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这些都是猜测!综上所述,我们还不能确定朱元璋的民族成分,所以我们也不要妄下结论!但是,朱元璋手下的将军们,很多都是回族,这是无可争议的,例如常遇春父子,胡大海等等!此外,朱元璋对中国同一等大业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


                        67楼2006-02-25 01:53
                        回复
                          中央2的鉴宝,有一期节目提到明朝香炉,进而谈到明朝的某个皇帝(不是太祖)与回族有联系,包括明朝也与回族有联系
                          所以香炉刻波斯


                          69楼2006-02-25 01:58
                          回复
                            黎东方和“细说中国历史丛书”

                             崔美明 

                             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而完成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近日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浩如烟海的史学著作中又增添了一种新的叙史体裁——“细说体”。
                             “细说体”历史著作系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教授首创,源起于抗战期间他在重庆的“讲史”盛举。当年黎教授以历史学家的睿智与妙趣横生的词锋,讲三国、讲武则天,倾倒四座,轰动山城,听众争相买票入场。黎先生“讲史”完全不同于一般说书人,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件事情,而是广泛地从各种史书中搜集和贯串史料,按需而取,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语言吸引了无数听众。“细说体”历史著作即以“讲史”的形式,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以及职官、制度、文化、学术等等,分列为若干题目,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分别加以“细说”,分则为独立的历史故事,合则为一朝断代信史,文字挥洒优美,史事详实可信,它使读者“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原台北大学历史系主任马先醒教授语)。
                             “细说体”历史著作是用口讲说在先,以笔成文在后,因此,其文其质都别具特色。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盛赞黎东方以深厚学养和探索精神撰写“细说中国历史丛书”,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他用干净利落、明白晓畅的文字加以表述,使得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都能读懂,而且都能读得饶有兴趣”。“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还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的研究方法解答了一些民间传说和历史之谜,如秦始皇的神秘身世、孝庄太后有没有下嫁多尔衮、雍正是否吕四娘所杀、乾隆是否汉人之子……等等,既具珍贵的史料价值,又有极强的可读性,这是一般史书所难以做到的。
                             “细说体”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叙述历史的同时,随时加以点评,鲜明地表达自己的好恶和观点,虽持一家之说,但冲破了某些正统的陈腐思想,颇具真知灼见,引导读者以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很有新意。例如,作者认为刘备不仅不是圣人,而且不是贤人,因为他每逢军事失利,就把老婆儿子一起丢掉,只顾自己逃命。又如,作者认为曹氏篡汉,只是个“篡”字,因为天下是曹操自己打出来的;而司马氏篡魏,不仅是“篡”,还要加个“窃”字,因为天下是司马懿靠“骗”和“媚”偷来的。再如,作者认为雍正为人虽狠,但政绩卓著,在位十三年胜过康熙六十一年的治绩。凡此种种,书中都有详细事例加以印证。
                             黎东方先生所著《细说三国》、《细说元朝》、《细说明朝》、《细说清朝》及《细说民国》(大陆版更名为《细说民国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陆续在台湾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再重版加印。90年代后期,以上五种《细说》的简体字横排本在大陆出版,旅美著名学者、教育家顾毓琇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先生,著名历史学家唐振常先生都热情洋溢地为之作序,介绍了黎东方当年的“讲史”盛事以及“细说体”的由来和特色,使这位离开故乡五十年的资深史学家重新得到祖国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五种《细说》在上海出版后,同样受到读者的欢迎,出版社多次加印。这使黎东方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进一步加强了写齐从秦汉到民国全部历史的决心。当时,黎先生已年近九秩,他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开始了撰写《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的艰巨工作。孰料执笔至1998年12月底,黎先生竟夜睡不起,猝然仙逝,以致大愿未竟,良可哀痛。
                             为竟黎先生遗愿,亦为众多爱读“细说体”史书的读者计,出版社乃多方筹划,约请对丛书所缺的各朝历史素有研究,且熟悉“细说体”笔法的学者,分担撰写任务。受黎夫人黄鸿书女士委托,黎先生高足、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陈文豪承担起整理黎先生《细说秦汉》部分遗稿的工作。因其内容不全,大陆学者、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又慨然受托,补写完成了书稿所缺的章节。与此同时,《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和《细说宋朝》也分别由上海三位学者沈起炜、赵剑敏和虞云国完成,并由历史学家沈渭滨教授为新撰的四种《细说》作序。至此,“细说中国历史丛书”集海峡两岸两代史学家之心智和功力,终于大功告成。
                             令人遗憾的是,曾为丛书作序,对出齐全套丛书寄予厚望,并对编辑工作进行多方指导的顾毓琇、邓广铭、唐振常三位学养深厚、令人可敬的长者如今已先后作古,未能见到丛书全貌。我作为这套丛书的责任编辑,并有缘受到过诸位长者的教诲和帮助,心中倍感怅然。但盼散发着油墨清香的煌煌九大卷《细说》,能告慰诸位长者和黎东方先生于九泉之下,心愿已足。


                            70楼2006-02-25 02:05
                            回复
                              明朝在中国伊斯兰发展史上都是一个转折点


                              73楼2006-02-25 03: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