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3,459贴子:6,161,901
  • 5回复贴,共1

《始于极限》读书记录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序言:作为一个男性,被安利了一本女权相关的书《始于极限》。由于我之前看的多为学术和技术类的书籍,读书笔记不太方便放给别人看,估计别人也不会有兴趣。而这本《始于极限》是偏文学,比较偏重观点表达的的书,笔记就比较适合给别人看,而不是自己收藏了。很少读这种类型的书,所以就难得的开一篇读书记录贴好了。
读之前我作为对网上吵的纷纷扰扰的女权事件也略有耳闻,因为一些个人原因有七八年没有看微博,贴吧等各种社交平台,并没有特别的实感。今年心境有些变动,又找回了账号,重新张开嘴巴说话,也不知道这本书对我的想法会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网络环境。一切,都边走边看吧。


IP属地:山东1楼2023-04-20 17:31回复
    第一封信:《情色资本》
    1.关于 铃木凉美不愿被称为受害者
    在我看来我认可上野千鹤子的解释,但是这个解释方式却容易引起误会,因为我所认可的事情可能和同样看到这句话的人所认可的事情可能不是一件事情,所以我想再用另一种描述来解释一下。
    “恐弱”这个名字对应下面的解释,会很容易引起歧义的。“因为自己身上有软弱的部分,所以才格外激烈地进行审查和排斥,对软弱表现出强烈的厌恶。”这个描述中其实并没有表达出害怕和恐惧的意思,但是“恐弱”这个词本身却会让人直观的感觉有害怕、恐惧的意思。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会给自己进行一个定位和归类,他人也会给你一个定位和归类。你是个“学生”、“老师”、“男性”、“女性”、“警察”、“小偷”、“盲人”、“健康人”、“北京人”、“新疆人”、“长得好看的人”、“长的难看的人”等等。人有非常多的角色,这些角色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个体的影响权重是不同的,是往有利方向影响还是不利方向影响也是不同的。再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也是有可能错位的。
    说回到铃木凉美,她抵触“受害者”的角色这里产生了纠结和矛盾,一方面是自己意识到自己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和他人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了错位,另一方面她本身拒绝被划归为她认知里的“受害者”群体,因为在她认知的“受害者”群体的某个典型特征是对她个体的一种贬低。这个过程中存在排斥和厌恶但应该不存在所谓恐惧,害怕这种情绪。
    2.关于情色资本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追问,什么是资本;其次要明确,既然用了资本这个词,就是在用经济学的角度来讨论问题。
    我的概念里资本分为狭义的资本和广义的资本。
    狭义的资本(学术探讨中的资本):生产资料就是资本。生产资料就是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须的除劳动之外的东西。生产资料的特性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既可以自己进行生产活动,也可以将生产资料租借给他人进行生产活动从而占有他人的部分劳动,从而在理论上可无限的扩张。
    广义的资本(生活语境中的资本):商品就是资本,所有可用于交易的东西都是资本。
    这样的话情色资本明显不是狭义的资本,一个人的容貌、姿色明显不可以租借给他人使用,从事生产活动,并给所有者支付报酬。这个条件只能所有者自己使用,而且理论上不可能无限扩张,这种特征其实是和劳动力是一样的。
    但是情色资本却是广义的资本。它在一个市场中存在供需,这个供需不仅是货币的交易,也包括影响力。它所拥有的特性和劳动、人脉是类似的,它们都可以用于交易,而他们都只能为所有者所用。平时言语中所说的年轻是资本、知识是资本其本质是想表达的同一个意思:交易。
    至于这个交易是不是公平的交易,是不是对某一方单方面不利,是不是正当,这只是影响了对它的价值判断,而不影响它是不是资本这件事。
    3.关于“怎么做才能把一个更值得活的世界交给孩子们”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深感悲凉。我深知自己的无力,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也无力创造一个不让孩子受伤的小环境。悲观的我只能想到不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这方法,才能免掉这份苦。


    IP属地:山东2楼2023-04-20 19:08
    回复
      2025-07-25 16:38:30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第二封信《母女》
      1.1关于铃木良美母亲的行为
      铃木良美向上野千鹤子描述了她母亲是家庭中的经济顶梁柱,她的家庭早期形成女主外男主内的情况。并且铃木凉美表述了她母亲对于其它家庭主妇的不屑和切割的态度,却在衣品和化妆上又格外在意的行为。
      上野千鹤子对其解释为:这其实是一种炫耀,言外之意:作为一个女人,我有足够的商品价值,但我偏不卖,不卖我也能过得很好。在上野千鹤子看来,她那富有女性魅力的外表更像是在女性世界里展现优越感的工具,而不仅是用于吸引男性的元素。不过这种“我跟寻常的家庭主妇不一样”“我跟普通的女性学者不一样”的意识其实建立在**症之上。
      在我看来其实这和性别没有任何关系。一个主外的男性同样也会主内的男性产生歧视。而家庭主妇们说不定也会对女强人产生排外心理。事实上,人是需要被认可的,这是人生存的很重要的一个条件,虽然不是绝对必要。而究竟是哪方面被认可,其实并非特别重要。被认可的点往往体现在这个点相较于他人具有更加优越的状态。铃木良美的母亲的行为或许可以称之为炫耀,但是这种炫耀和她的性别无关,因为这种炫耀广泛存在在各种拥有某种小众特性,同时又有被大众承认的某种成功的特性的人群中。这种人会用炫耀大众承认的成功特性来证明自己的的小众特性是有价值而且值得被尊重的。这并非是女性特有的现象,所以我并不认为它和**症有何关系。
      1.2关于正视自己是受害者
      在铃木良美表达自己的“作品”和文章会被男性拿来做刀剑指向女性而面临的纠结和困扰时,上野千鹤子表达:当你的文字“被改造成指向他人的锋利武器”时,受到伤害的其实是你,而非他人。正视自己的伤痛吧。痛了就喊痛。人的尊严就从这里开始。要对自己诚实,不要欺骗自己。
      我其实读到这里并没有很理解。这里上野千鹤子的表达像是一个对伤心的朋友的安慰,类似于:没关系,如果难过你就哭吧,哭也不是什么糟糕的事情。这种类型的话,这种话通常是让朋友放下一直背负的重担,让朋友发泄一下挤压的情绪的作用。但是这种话在第一封信也有体现,连续两封信都要求铃木良美来正视自己受伤,就很奇怪。有种想借由铃木良美的承认,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的怪异感。
      或许是文化差异?或许是我的水平不足没能理解其它的深意?


      IP属地:山东3楼2023-04-21 15:14
      回复
        第三封信《恋爱与性》
        铃木良美在信中讲述了自己与恋爱和性相关的经历、体验、想法与困惑。而上野千鹤子也为其困惑做了诸多解释。
        对于性:认为性行为与爱应当进行剥离看待。对于恋爱:认为恋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经历,但是不应当有依附性。
        虽然这种说法在当代社会似乎越来越有成为主流的倾向,我作为自己的个人的价值观来讲,却无法完全认同。我的理由是理论和社会实践会有差异。
        首先是性:性和爱是两回事。在理论上来说确实如此,也应当如此。如果感情关系的双方内心都是高尚且坚韧的,那这种价值认同无疑是非常理想的。而事实上一方面,内心高尚且坚韧的人,不需要这种说法。而内心容易动摇的大部分普通人,这种说法只会让卑劣的人放纵的心安理得。感情,内心这种事情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对于高尚的人来说它是无需质疑的,因为高尚的人会自我约束。而人世间大部分人是世俗的人,通常不会自我约束,只能依赖外部表现来作为约束的底线,虽然不能完全对等或者达到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却是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维持最基本的社会规范与社会结构稳定。所以虽然性和爱是两码事,但是性实际是在无法捕捉到无形的爱的时候,用来约束爱的一种锁链,它并不总是有效,但是它有效率。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我们需要一个规范来保证一些常规的事情在不需要过度思考的情况下自动运行,不可能凡事都个性化处理。个人的精力承受不起,社会的成本也承受不起。所以,如果说社会对男女的性存在双重标准,我是更倾向于选择去抨击男性。
        其次是恋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经历,但是不应当有依附性。在理论上来说这确实是最合理的做法,这对这样去做的人是最有利的。但是我觉得背后应该还有一些话要说出来: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无论你是男是女,恋爱是你和你的对象共同经历的,和你一样,你的对象也是一个具体的个人。虽然上野的话其实没错,但是如果只以这个为准则,在真正的实践中,很可能就会走向纯利己的结局。恋爱不仅是你的人生经历,也是你对象的人生经历。每个人的人生(善良的人的人生)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你的对象不是你丰富你人生经历的工具。即便是不考虑结婚,我觉得尊重对方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也是应当做的事情,当然对方也应当尊重你。虽然在性的说法的时候我提到了效率问题,但是我说这些是在你打算与尽可能少的人恋爱,并且以一起度过余生为最终目的的情况下的。如果是想尽可能多的经历恋爱,尽可能多的与不同的人恋爱,那确实我说的不太合适,这样确实需要效率,也确实需要尽可能的去依附性。


        IP属地:山东4楼2023-04-28 16:12
        回复
          第四封信《婚姻》
          铃木良美在信中阐述了她对婚姻制度的看法,和她对其它朋友对婚姻态度的疑惑。而上野千鹤子也对其做出了比之前的信看上去更加学术的解释。
          这封信里我似乎对上野千鹤子在之前信里本来我不太理解的表达有了一些领会,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我更多的困惑。在这封信中上野千鹤子展现了自己对制度和社会观察的专业性,但于此同时也表现了许多在我看来是情绪化和个人话的的语言,这令我很困惑。也不知是否是翻译的问题。
          我的理解体现在我在恋爱那封信里的想法,其实和上野在婚姻中的表达在比较大的程度上对应了。或许是因为我个人认为恋爱只是个过渡阶段,只有经历婚姻,走向死亡,才是一段亲密关系完整的过程,在任何阶段中断,都意味着从头再来。所以才使得我在恋爱的信中产生了诸多不理解吧。或许在上野千鹤子的眼中恋爱其实是和婚姻没有必然联系的。恋爱有恋爱的规则,婚姻有婚姻的规则。
          在婚姻契约上,上野千鹤子指出她对婚姻的定义“所谓婚姻,就是将自己身体的性使用权交给特定且唯一的异性,为其终生专属的契约。”我得说,我是承认这一点的,但是我还得说,在我看来,这个定义虽然没错,但是很不完整。就好像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边的图形”。除了社会为了稳定运转来通过法律定义的婚姻之外,我愿意相信相伴至死相濡以沫,是绝大多数人对婚姻的畅想。(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一厢情愿。)。
          其实在这封信中我对上野千鹤子产生了尊敬,我很尊敬她这个个人。因为她年龄到这一步,在自己的一生基本贯彻了自己的信念,可谓是知行合一。对于这种人,无论她的信念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被主流所认可,都值得尊敬。因为知行合一,自我约束在我看来一直是贤人的标配。但是我又产生了很多困惑的是,她作为贤人,又是社会学的学者,又有能力去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状况的区别,为何会对世俗人产生这么多的不理解?
          比如:为什么日本男人理解不了经历丰富、尝过酸甜苦辣的成熟女性的魅力呢?为什么在性市场上,没有经验、未经世故与生疏会拥有额外的价值?我既不是性市场的参与者,也不知道是不是文化差异。就我有限的认知,这都是市场交易行为了,难道不是因为没有经验,不经世故的女性在这个市场里是稀缺的资源,所以才会有额外的价值么?这居然是因为害怕被比较?
          至于给女人的三种分类,我是真头一回听说。我当然也会给人做分类,分类是人为了减少大脑负荷的一种方法。熟悉具体的人她是具体的,而且复杂的综合体,他们都有各自的名字,名字背后代表着各自复杂的内涵。而与我关系越是疏远的,没关系的人我越会给他们分类,美国人,欧洲人,可能这辈子都跟我挨不上边。我是头一回听说还有把母亲妻子分为一类的,人一辈子能有几个母亲和妻子,还需要分类?


          IP属地:山东5楼2023-04-28 18:29
          回复
            第五封信《认可欲求》
            因为这一章看的时间有点久了,我回看就只看了上野千鹤子的部分。
            虽然始于极限是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籍,但是我还是越来越感受到本质上还是两个人的信件,话也是单纯给对方说的,并没有考虑第三个读者的情况。我一开始还会误以为,双方都在默认这些信件会作为书出版时,会考虑这方面呢。既然只是作为信件的话里面有很多话就比较能让人接受和理解了,但是感觉也会更容易给其它读者带来误会。
            放下这个不提,认可欲求里上野千鹤子总体分了两部分,一部分聊了《爱的技术》一书,一部分聊了认可这件事。关于《爱的技术》一书所聊的内容我绝对不同意,涉及到什么是爱,婚姻与感情这在我的价值观里有自我的解释和完整的推论,但是说起来就会长篇大论就不计较。总之无论带着什么想法去寻求感情,总得另一个人和你匹配才可以,反过来说,只要另一个人想法和你匹配,无论是什么样的想法,都不影响在一起生活。
            另外关于认可这件事,也是说起来比较复杂的事情,这种事往往与发生事件的社会环境、文化有关系,也与参与的人的个人价值判断有关系。一定要统一而论不太现实,即便要说,可能也要按文化区域划分来谈。
            不过上面的问题,如果只是放在两个人闲聊的信件里,其实也就不成什么大问题了。唯一的问题是我觉得这种不加打磨的内容,实在是不太适合成为一本大火的书。


            IP属地:山东6楼2023-05-23 16:25
            回复